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技巧分析

2021-04-10 16:34陈立彬
电视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静态电视节目主体

陈立彬

(扬州广播电视总台,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 言

当今时代,各类新媒体日渐兴盛,传统电视媒体遭受了不小的冲击。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电视媒体必须提高节目质量。画面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电视拍摄画面的合理调整与艺术组合,可呈现更流畅、高清、完整的画面效果,继而提升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已从简单的图像与声音媒介逐步发展为一种综合性艺术载体,而电视摄像中的画面构图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进步。电视摄像构图不仅要在混乱的画面中寻找秩序,而且要在画面播放的清晰度、流畅性、合理性及艺术性方面下功夫,力求展现更优质的电视画面质量。

1 画面构图的作用

1.1 优化电视节目呈现效果

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涉及诸多内容,包含繁杂的流程,前期节目策划、中期节目拍摄、后期剪辑、字幕编辑以及特效合成等,都不可忽视[1]。在节目拍摄中,电视摄像人员需基于节目需求选取拍摄画面,找好摄像机放置角度,并对色彩调、平衡度、曝光度等合理调节规划,为拍摄更高质的电视画面做好准备。在电视摄像技术中合理运用画面构图技巧,摄像人员能根据电视节目的类型、风格、内容等优化选择摄像手段、角度以及合理运用多元化摄像艺术技巧,最大限度地完成优质画面构图,让整个电视节目的画面更高清、丰富、细腻、生动且具有层次感。这样,观众在观看与欣赏电视节目时,便可在画面光和影、色彩和角度、运动和景别的变化中体验电视画面的艺术美感。

1.2 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

电视摄像画面构图与电视节目质量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电视是通过画面呈现来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的一种媒体形式,画面的质量与观众接收信息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说,画面质量高,在能准确传递节目信息的前提下还能让观众获得赏心悦目的良好视听体验,便会有更多的人观看电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也相对提高。反之,电视画面粗制滥造,观感较差,节目观看者寥寥,收视率自然大幅度下降。工作人员在电视摄像中运用画面构图技巧烘托构图氛围,提升构图质量,可在保证电视画面清晰度与舒适性的前提下,让电视画面更具连贯性、流畅度,继而提升电视的可观赏性。这样,即便受到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提升[2]。

2 电视摄像技术中画面构图的特点

2.1 固定性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在进行电视节目作品拍摄时,电视摄像人员应遵循摄像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按照固定的拍摄比例进行拍摄。电视摄像与照相拍照截然不同。运用照相机进行拍摄的灵活性较大,拍照人员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画面拍摄。并且,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拍摄人员还可根据画面结构以及拍摄内容自由选择横向拍摄或竖向拍摄模式,也可选择是否加边框、加特效。可见,照相机拍摄的灵活性、自由度较大,不受固定模式、格式以及要求的限制。但电视摄像的要求很高,电视摄像人员必须按照固定比例,即电视画面构图要符合黄金分割率,画面拍摄长段为全段的0.618。并且,电视摄像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大,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拍摄,且需一次完成[3]。

2.2 能动性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还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电视摄像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在电视摄像构图的过程中,摄像人员所持的摄像机以及被拍摄的对象(人和物体)都具有能动性[4]。当摄像机和被拍摄对象进行单一移动或二者共同移动时,整个电视摄像构图也呈现出动态特征,拍摄效果的动态效果随之得到增强。从移动的角度看,摄像机、被拍摄对象移动快慢、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摄像构图的整体效果,移动慢和移动快所对应的摄像构图效果具有不同的动态特征,这便是电视摄像画面构图的能动性特点。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电视摄像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敏锐度与洞察力,能够快速、精准地捕捉到被拍摄对象的细微动作变化,以拍摄出更生动精彩的画面。

2.3 持续性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点。电视摄像画面构图与照相拍照构图既有相似点,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是利用画面构图来展现所拍摄的内容,传递某些信息。不同之处在于,照相机拍照所捕捉到的画面构图属于瞬时的、非连续性的画面,而电视摄像所捕捉到的画面是动态的、连续而不间断的画面。在摄像的过程中,电视摄像人员要充分理解、科学把握电视摄像画面构图的连续性特点,在进行电视摄像时合理布局好画面中各个主体的关系,有效消除摄像过程中与拍摄主题不一致、不协调的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电视摄像画面的效果与质量[5]。

3 电视摄像技术中画面构图的技巧

3.1 做到动静结合

在电视摄像过程中,摄像人员所用到的画面构图方式有静态构图,也有动态构图。摄像人员应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合理协调、科学处理拍摄画面的静态、动态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动静互衬[6]。静态构图方式是电视摄像中比较常见而且经常用到的一种构图方式。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摄像人员会拍摄一些静态的元素,并将这些静态元素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顺序放置在一起,形成一系列静态画面,以精准生动地表达内容。静态构图方式以静态元素的拍摄为主,而动态构图则需要摄像人员拍摄一些处于运动状态的人或事物。在拍摄过程中,电视摄像人员要仔细观察被拍摄对象的特点,然后运用自己高超的摄像技术以及画面构图技巧捕捉被拍摄对象的连续性动态画面。与静态构图相比,动态构图所拍摄画面的整体起伏性较大。优秀的电视摄像人员在摄像中总是能融合运用动态与静态构图,为观众创造更好的画面观感[7]。

3.2 均衡画面布局

在电视摄像构图时,提升电视观众的感官体验是最终目的,而均衡摄像画面布局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观众在观看各类电视节目时,电视画面的平衡度与协调性对观众的心理体验与视觉体验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电视摄像画面构图时,工作人员应灵活运用电视摄像画面构图技巧,科学协调电视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其布局平衡、毫不突兀地共存于画面中,给予观众视觉上的极大惊艳。为均衡画面布局,电视摄像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应合理搭配颜色、处理好光影效果,布局好画面结构,让整个拍摄画面无论从色彩搭配、光影呈现还是结构层次上都看上去更加协调合理[8]。例如,电视观众对电视画面的色彩十分敏感,电视摄像人员在拍摄中必须对画面颜色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层次丰富的色彩搭配,使画面既能传达出独特内容,又能给观众舒适、自然、协调的视觉体验。

3.3 明确主体并突出层次

主体不明、层次不清晰的电视画面总是给人错乱感,不仅不能顺利传递信息与表达情感,而且还会引起观众的极度不适,招致观众的厌烦情绪。反之,层次性强、主体突出的电视画面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其能轻松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继而增强其持续观看电视的欲望[9]。因此,在运用画面构图这一电视摄像技术时,摄像人员应重点突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和画面的立体层次感,力求主体鲜明、层次清晰。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较多,电视摄像人员在拍摄时一定要明确拍摄主体,以拍摄主体元素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进行拍摄,以便更清晰、系统、生动地展现拍摄主体的特点,让观众通过拍摄主体了解到整个画面的内涵。拍摄者除了在拍摄时凸显主体外,还应在构图中灵活运用色彩搭配、光影渲染等手段,让层次性更清晰、明显,从而在画面构成中更生动地突出主体,凸显层次。

3.4 运用开放式构图形式

根据自然环境中景、物的不同类别,依据人类视觉习惯,可将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形式分为多种,如三角构图形式、倒三角构图形式以及井字形构图法。科学地使用不同的构图形式完成电视摄像画面构图,可有效增强画面的艺术观赏价值。但以上所说的这些构图形式都属于基于完整画面拍摄的构图形式,而开放式构图则是一种基于不完整画面拍摄的构图方式。也就是说,在所拍摄的画面中,主体形象只有一部分显示在画面的内容,而另一部分在边框外,不被观众看到和察觉。这种构图方式能给予观众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对于观众理解画面的深层次内涵有着提示与启迪意义。在运用开放式构图形式进行摄像构图时,摄像人员应明确其所适用的范围,对于一些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画面则不适宜使用该方式。

3.5 力求构图一次性完成

与照相机拍照的自由与灵活性特征相比,电视摄像容易受天气情况、工作人员工作状况以及拍摄预算资金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不仅灵活性差,而且必须在固定的时间点一次性完成构图工作。如果电视构图不能一次性完成,构图画面的整体质量会大打折扣,而且后期修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电视摄像人员在进行摄像画面构图时,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摄像构图技术,合理调整拍摄场景中的景物、人物关系,把握好拍摄中光影的配置,在画面中最优化地呈现各种拍摄要素,力求不出错、不失误地一次性完成构图。当然,一次性完成构图并非易事,这需要电视摄像人员不断学习创新,扎实专业摄像构图技术,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综合能力。

4 结 语

在电视摄像的过程中,画面构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画面拍摄前,摄像人员需要制定科学正确的构图方案,使得摄像画面中的各项元素得到最合理的安排与呈现。为充分发挥电视摄像技术中画面构图对于优化电视节目呈现效果、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作用,电视摄像人员应灵活巧妙使用画面构图技巧,提升摄像水平。在进行画面构图时,摄像人员应科学选择构图形式,做到动静结合、均衡画面布局、突出构图层次感与主体性,并力求在摄像构图过程中一次性完成构图,增强电视画面的丰富度与艺术感。

猜你喜欢
静态电视节目主体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具7μA静态电流的2A、70V SEPIC/升压型DC/DC转换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50t转炉静态控制模型开发及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