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设计探索
——以成都市鲁家滩公园为例

2021-04-12 05:31朱丹丹
智能城市 2021年23期
关键词:郊野湖区鱼塘

朱丹丹 曾 曦 肖 静

(1.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2.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1 公园城市研究背景

1.1 公园城市的内涵和特征提取

2018年,明确提出成都应“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并指出城市建设将由“园在城中”转变为“城在园中”。成都市发布《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提出“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总结国内有关公园城市的学术研究,公园城市的本质是注重以人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城市的文化精神建设为依据,以优化环境质量为出发点,是寻找人造社会与自然社会之间平衡的路径。

1.2 公园城市的价值和建设探索

国内城市建设策略中,从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化、从乡村振兴到公园城市的发展,逐步体现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园林建设逐渐从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以及海绵城市转变为公园城市,统筹城乡空间的“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统,构建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公园城市理念与郊野公园的建设探索,可以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与近郊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效缝合城市建设区和市域自然环境区的边界,优化人、园、城三者的关系,打造城乡一体化绿地生态系统。

2 郊野公园现状问题

温江区地处成都“西控”区域,是成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鲁家滩公园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临江村,隶属温江区“南城北林”城市格局中的北部涵养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核心区域。鲁家滩公园不仅是天府绿道(金马河绿道)和温江区绿网的重要节点,也是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选取的100个公园中典型的湖泊湿地郊野公园。

鲁家滩原为金马河河滩采砂形成的坑凼,占地1800亩,镜湖水面超过600亩,水深最深处超过10m。采砂结束后在湖尾设闸,形成常年较稳定的湖体。湖内鱼类资源丰富,植被生长茂盛,吸引了众多昆虫、鸟类在此栖息。但金马河绿道和北林绿道建设完成后人流日益增长,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2.1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诉求落差

(1)功能分区不全,南北区域失衡。

鲁家滩公园南侧湖区设有环湖路,现状植被良好,游人参与较为集中。北侧鱼塘养殖规模压缩,多个塘内干涸无水、淤泥裸露,塘埂无任何植被,少有游人进入。湖区和鱼塘区人流分配不均,南北差异较大,仅能开展骑行、漫步等单一活动,游览种类较少、停留时间较短,亟须对现有场地功能进行重新梳理调整。

(2)外部交通拥堵,共享开放不足。

北部涵养区道路建设仍在逐渐完善,宽度仅为6m的北林绿道是进入公园的唯一通道,还被借用为成都至都江堰的过境道路,来往客运、货运车辆车速较快,交通安全堪忧。周末及节假日车流、人流量较大,停车位紧张,节假日道路拥堵严重、难以疏散。

公园内国土用地性质涵盖耕地、林地、工矿用地、建设用地等类型,呈现多样化、零散化和碎片化特征,园区位于金马河300m生态绿地以及成温邛高速500m防护绿地的叠加区,配套建筑存在选址和形式上的限制。有两处集装箱式建筑,主要为杂货店和卫生间,业态单一,难以满足高峰人流接待以及游人多样化体验的需求,严重制约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以生态为核心的保护力度薄弱

(1)渠道配水不均,用水矛盾突出。

鲁家滩镜湖北侧鱼塘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其生产用水由四支渠取水,经斗渠、支渠引入,设两处排水口入湖。上游鱼塘养殖关停后,多个塘内干涸无水、淤泥裸露,与下游湖区形成较大反差。生产用水转变为生态用水后,鱼塘与湖区的配水需求矛盾突出。

(2)湖尾泄洪不畅,水利设施老旧。

鲁家滩镜湖尾水闸门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两端为溢流堰,中部为两扇手动式平板闸门,闸门过流能力不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尾水闸为手动螺杆式的启闭机闸门,年久失修,汛期、非汛期运行不便,小雨湖区水位上涨,岸带消落频繁,时常淹没环湖步道;大雨排洪不畅,应在闸前底部挖洞,安设排水管辅助泄洪。非汛期利用重石以及塑料进行封堵,维持镜湖湖面水位。

(3)局部循环较差,水质风险较大。

湖区入水口为凹凼地形、湖底高程较高,四支渠从边侧入湖,入口处形成死水凼,水动力及循环条件差。上游鱼塘养殖废水直排入湖,底泥淤积,水葫芦泛滥,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

3 郊野公园建设探索

尊重鲁家滩公园的自然生态敏感性,保护渠、塘、湖、滩、岛、坑、林、田等生态基底以及格局,以问题短板为导向、以公园城市为目标、以综合治理为手段,以整合资源为链接,研究生态用水、防洪排涝、水质改善、湿地涵养等生态要素修复问题;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统治理,探索唤起乡愁的郊野公园建设之路。采取“乡村振兴+”,依托北林绿道融入临鲁新区(特色镇)和临江村(新型社区及林盘聚落)的开发建设,整合项目周边已建和规划项目资源,充分利用和链接生态资源,加快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3.1 因地制宜——公园功能的合理定位

鲁家滩的定位论证经历了从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到水利风景区等多次探索。《成都市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发布后,提出构建山水生态底、郊野公园群、城镇绿化网无缝衔接的全域公园体系。鲁家滩被划定为湖泊湿地郊野公园,以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兼具创意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功能。

鲁家滩周边北林绿道分布多种业态,紧邻临鲁新区作为“绿色引擎”的核心配套,依据其在成都市100个公园中的特色性质,将鲁家滩公园总体定位为滩野特色、乡愁韵律之生态公园。

基于公园南北不平衡的现状,提出改造、保护、提升三大方向,对北侧鱼塘区实施推塘成湖、修岸为滩、湖滩串联系列措施,对鱼塘与湖区之间的现状湿地进行连水环岛、添野以趣、湖岛分离等措施,对现状湖区开展引路为景、筑闸建堤、提升配套等措施。以保护望山见水、河网交织的活水湿地为根本,打造公园城市、三城三都的低碳网红,形成临鲁新区、乡村振兴战略支点,实现精华灌区、人居环境的传承复兴。

3.2 资源整合——国土性质的综合调配

具有多种地类的用地性质是郊野公园的一大特征,对鲁家滩公园内国土性质进行梳理,其用地性质主要包含基本农田保护区、采矿用地、林业用地区、坑塘水面和未利用地。结合公园内功能分区定位,地块国土性质与实际场地现状以及用地设计策略存在较大偏差,须对公园内土地性质进行重新审视、统筹调配以及综合运用。设计过程涉及与林业、园林、水利、农管等不同部门的沟通与对接,突显公园城市在“连接”的亮点和难点。

现状湖泊与滩地实为矛盾共同体,湖大则无滩,有滩则湖小。以人的亲水需求为出发点,对比分析湖区水位与滩地的面积,选择合适的湖区正常高水位,营造滩地亲水的环湖绿带。目前湖区内较小半岛多为林业用地,观景效果较好,具备较大开发价值;较大半岛为采矿用地,呈现芦苇丛生、鸟类栖息的多样生境,亟须保护。对湖区内重要的岛屿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能够在资源整合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利益最大化。

4 生态要素的修复涵养

通过取水口改造、引水渠修复、鱼塘底防渗、生态岛开挖和尾水闸更换,重构人水和谐关系,打造乡村蓝网建设样板,重塑乡村生态宜居典范,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4.1 扩渠清淤,优化来水分配

结合鱼塘局部改造为跌水后的流量需求,对原鱼塘取水斗渠取水口进行修复改造。根据鱼塘取水斗渠、毛渠现状宽度,拟定挖深和扩宽挖深两种方式,对斗渠、毛渠全线清淤,加设拦污格栅,确保其过流和拦污能力。优化调配原四支渠以及支渠入湖水量,加大支渠引水流量,流经鱼塘利用现状高差形成跌水,加强鲁家滩镜湖入水口处的水动力循环条件。

4.2 雨水涵养,保障过洪安全

现有鱼塘与金马河河堤之间为长条形凹凼,凹凼两侧为鱼塘和河堤坡面,其植被浓郁茂密、生态基底优良。应整理凹凼地形,打造天然海绵体,为雨水涵养创造条件;补植防护林木,保护海绵体生境,减少人为干扰的破坏。

对鲁家滩尾水闸修旧如旧,采用液压倒挂平板闸门,优化运行方式,确保镜湖水位稳定及汛期迅速泄洪;恢复闸顶平板桥,利用水闸闸墩和消力池边墙作为桥墩;保留其汛期作为金马河河堤抢险通道的功能,结合园区原主入口改造,增设桥上眺望平台,形成望山眺堤、赏湖听水的独特场所。

5 结语

在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公园获得的关注较大,位于城市近郊的郊野公园尚须融合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寻求发展的新思路。因地制宜,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提升乡村绿地建设和环境治理水平,保护核心优势资源;因人而异,关注乡野空间如何更好地被人感知,重塑本土乡野景观特色,营造复核现代需求和审美的生态游憩空间。公园城市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设计探索,对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乡村田野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郊野湖区鱼塘
鱼塘的面积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巧建鱼塘
植树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好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