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2021-04-13 23:42田虹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共育家校

[摘要]经过国家以及相关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努力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影响,在此情况之下“家校共育”理念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家校共育”的概念和原则,并分析了当前“家校共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家校共育”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家庭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20-0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小学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等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小学教育以及学校管理的重点逐渐向着学生全面培养方向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学校逐渐加强了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通过强化家校沟通,积极开展“家校共育”,以此保障家校合作的目标一致性和合作效果,实现对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加强对于“家校共育”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

“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学生的教育,只不过二者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所需要负责的方面各不相同。在新时期背景下,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培养,而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都占有着较大的比例,并且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难以实现的。学校的重点在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是对于学生文化以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书”的比重相对较大,而家庭教育的重点则在于育人方面。“家校共育”模式的推出,其主要目的在于科学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较为片面的问题,通过家校互补,合作协助,以此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家校共育”的原则

第一,二者教育目标需要保持高度一致性,虽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但实际上二者教育目标应该是保持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其实现长期发展和自我价值。第二,教育内容互补,虽然学校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家庭也有着培养学生的义务,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单凭某一方是无法保障教育的全面性的,因此需要通过“家校共育”模式,构建共育整体,保障教育效果。第三,确保教育的合理性,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方法各有不同,因此为保障合作效果,需要确保教育的合理性,如家庭教育是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的,并非是强硬单纯的说教,而学校教育和管理则更多的是教学方法、模式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教育山。

三、“家校共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家校观念不同

在新时期背景之下,不仅是学校、教师,社会各界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逐渐提高,社会对于小学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出现的了不同的声音,与此同时,学校为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落实,在实际发挥自身教育功能的同时,也期望能够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但是往往由于家长和学校的立场不同,导致其教育观念出现分歧。从学校角度来讲,教师是承担家校沟通的桥梁,但是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教育理念更为成熟,因此希望在实际进行“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能够由家长配合学校,但实际上小学生家长的配合度往往相对较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知识宣传和讲解时,不仅难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解,而且还可能会受到无理指责,极大地增加了自身工作负担。从家长角度来讲,一方面家长日常工作和家庭琐事较多,十分繁忙,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因此配合度不高;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职责,作为家长仅需要负责学生的物质生活即可,这也使得“家校共育”模式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家校沟通不畅

“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其关键点在于家校之间的沟通问题,二者之间不仅沟通的有效性较差,而且沟通方式和渠道相对较为单一,难以保障沟通的及时性。一方面,家长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学校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实际状態,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当中的表现,因此难以实现对于学生的良好引导;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和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家长会、电话、微信群聊等,信息传达缺乏一定的及时性、针对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之间的沟通质量。

(三)共育内容不全

“家校共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教育互补,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素质培养,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家校共育”的主要内容仍然是针对学生文化课方面,对于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定重视。因此在实际进行“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学生的学业和成绩方面,“家校共育”内容全面性较差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四、“家校共育”在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平等合作观念

对于“家校共育”而言,保障家庭和学校教育观念平等、目标一致,确保二者角色定位正确是确保共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前提。首先,学校需要先明确“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加强对于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视,着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同时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其次,教师和学校需要明确自身与家长在“家校共育”当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教育观念,教师也不应自居高位。最后,家长应加强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并具备积极配合学校的良好态度,理解教师,尊重教师,主动与教师和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平等、良好的合作观念。

(二)确保家校有效沟通

家校沟通是保障“家校共育”有效性、落实共育策略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因此保障二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具备良好沟通态度。想要保障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有效性,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态度,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需要具备良好、坦诚的沟通态度,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并与对方积极商讨教育策略和方法。

其次,学校需要积极宣传共育理念。由于家长并非专业教育人士,因此对于教育方面的认知可能会存在一定误区,因此学校需要向家长积极宣传共育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这一个方面,还要强调生活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

再次,学校还需要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共育”是当前较为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大多数家长缺乏对于此方面的重视,因此家长不具备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教育方法。为保障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家校共育”的有效性,学校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此不仅能够降低家长的抵触情绪,提高配合度,同时还能够保障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健全家校共育内容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性格,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家校共育”就不应仅仅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成绩方面,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以此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很多的小学生均为独生子女,虽然从小受到家中长辈以及家长的照顾和宠爱,但是往往缺少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此外,很多家长在工作以及生活压力的影响之下,往往缺乏对于孩子的陪伴,再加上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氛围较差,更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胆小、自闭等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家庭影响之外,教师对于学生感受的忽视,校园霸凌等情况的出现,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从学校层面来说,为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当前小学实际情况和运行特点等,制定相应校园管理制度,加强校内管理,避免出现校园霸凌等情况,保障学生校园生活的安全和健康。第二,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性格特点以及心理发展需求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融入到校园管理当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感情以及心理动态方面的关注,并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良性沟通。第三,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加强对于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并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努力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互相信任的关系。第四,设立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开展相应校园活动,以此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实现对于学生的良好引导。

2.加强德育教育

在新时期背景下,素质教育讲究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实际进行“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还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此阶段的小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因此,为避免网络以及社会环境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和家长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家校共育”在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从教育观念、沟通策略、共育內容以及实践方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综上所述,在实际进行“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需要保障二者目标的一致性、沟通的有效性,并确保二者教育内容的互补性和全面性,建立长效共育机制,并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相信随着对“家校共育”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小学学校管理以及教育水平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冰心.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点的实践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15.

[2]李刚,赵丽霞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实现家校协同育人_天津市普育学校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的实践策略[J].天津教育,2019(4):39-40.

作者简介:

田虹(1977年8月28日-),女,吉林白城人,汉族,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学校管理。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共育家校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