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意写作的授课方式及教学过程
——以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为例

2021-04-14 13:19唐梓彬
写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作课程同学

唐梓彬

一、前言

多年以来,香港越趋重视创意写作能力的培训,大学也开设了不少创意写作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写作技巧训练①关于香港的大学所开设的创意写作课程,专门的学士学位课程有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人文及创作系的"“创意及专业写作文学士(荣誉)课程”、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荣誉文学士(荣誉)课程”;其它的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大部分均有与创意写作相关的学科开设。。但学术界普遍对香港的大学的创意写作研究关注不够,故其研究成果较之于内地显得稀少②目力所及,有关香港的大学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只有以下4 篇论文:李孝聪:《创意写作教学法成效评估》,何国祥主编:《中文教育论文集第三辑:九五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学院1996 年版,第286-294 页;梁慕灵:《大学创意写作教学的设计与效果──以香港大专院校为例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1期;张嫣然:《香港创意写作的发展及其对内地的启示》,2019年创意写作研讨交流会;梁慕灵:《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的培训──以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为例》,《写作》2020年第1期。。整合现行的研究成果,前人多集中于教学设计、成效及发展路向的探讨;本研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创意写作课程的授课方式及教学过程,以期能对大学创意写作的教学模式作出检讨与反思,并探讨大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据此,本研究将以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中的“创意写作坊”课程为例,阐述这门课的理论基础、设计动机、教学过程、评核指标及写作效果。

二、理论基础与设计动机

“创意写作坊”课程参考Carl Bereiter 与 Marlene Scardamalia“知识转化模式”(knowledgetransforming model)的专家写作历程,强调学生的写作历程因个人认知与写作策略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而突出学生的主动性、目标为本及采用写作过程中的“启发性记忆搜寻程序”(Heuristic memory),要求修辞问题空间(Rhetorical problem space)及内容问题空间(Content problem space)的使用,内容空间由现有知识及新概念所组成,而修辞空间则包含对写作文本的语言、文体、结构等的选择,学生会透过问题转译的互动而增加知识的获得,刺激同学对于写作的反思。根据Bereiter 与Scardamalia 的模式,以上的互动情形,可以用图一来表示①Bereiter C,Scardamalia M.“Research on Written Composition”.In Wittrock,M.C,editor.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Macmillan Publishers,1986;Bereiter C,Scardamalia M. The psychology of written composi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7;Bereiter C,Scardamalia M.“Intentional learning as a goal of instruction”.In Resnick LB,editor.Knowing,learning and 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9,p.361-392.:

图1 知识转化模式

参考以上写作理论,“创意写作坊”课程的构思源于对专家写作历程的关注,本课程主要以工作坊的形式,评估不同的创作方法,教导学员创意写作的技巧及启发灵感的各种方法,训练他们善用感官接触世界,并通过观察与想象反思自我与他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学生必须从个体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片段,观照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养成反思人生与内省自我的写作方式。学员亦需要尝试探讨中国语言文字与各种媒体跨界的可能性,例如音乐与文学、绘画与文学、电影与文学等等,指导学生通过作品表达个人的经历与思想感情,书写出富有创意及个人特色的作品。

传统大学的写作课程,大多贴近Bereiter与Scardamalia提出的另一种“知识陈述模式”(Knowledgetelling model),要求学生作命题式写作,对写作的内容、文体、语言等均作规范要求,限制了创意写作的空间;使学生不会自行设定目标,拟定写作计划②Bereiter C,Scardamalia M.“Research on Written Composition”.In Wittrock,M.C,editor.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Macmillan Publishers,1986.。为此,本课程希望提供较灵活的写作训练,引导同学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撰写文学作品,并通过“自我挖掘”的理论实践,协助同学寻找灵感,建构自我意识,运用不同的创作策略和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呈现个性;并打破“文类成规”,让同学评估不同的创作方法,反思写作的固有传统,从实践中进行批判并寻求中国语言文字与各种媒体跨界的可能性①有关“自我挖掘”及“文类成规”两种创意写作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参考葛红兵、许道军主编:《大学创意写作·文学写作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6-43页。。

三、教学过程

香港公开大学的“创意写作坊”课程,偏重于实践,学生为主修“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课程的二年级生,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文学创作及启发灵感的各种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作品表达个人的经历与思想感情,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本课程的教学法包括讲课、写作实践、活动教学、口头汇报与讨论等,旨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并从老师及同侪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建立自尊及自信,加强学生的自我检讨与修改文章的能力,亦有助于眼界的开阔,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为达到教学目标,“创意写作坊”的教学模式为两小时讲授课及两小时导修课,前者主要通过研读文本、互动游戏及随堂练笔等方法教授学生写作方法学、创作题材的探寻及跨媒体创作体验三大范畴的相关内容;而后者则由老师主持,同学需报告自己的创作目标与构想,包括题目、写作理念、人物、情节框架、叙述角度、思想内容、所运用的创作技巧等,并由同学就创作成果互相点评及回应,然后由老师讲评优点及提供改善建议作结,为学员提供讨论的机会,互相交流创作的经验和心得。

本课程共13周,教学内容分三大部分,大概每三至五周讲授一个范畴,具体的课程内容参见下表:

表1 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坊教学内容

以下是“创意写作坊”教学的大概情况:

单元一:传承与开拓──创意是什么?

单元一为导论,大课将对“创意是什么”的命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创意写作能否教授、创意是否能凭空而生的问题展开思考,并辅以具体的文学作品如三岛由纪夫《金阁寺》、陈汗《滴水观音》、刘以鬯《盘古与黑》等,分析创意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意涵,从而归纳出创意写作所需要的两大元素——生活与破格。创作如果离开贴身的生活,必缺乏真情实感,没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若未能推陈出新,亦只属人云亦云。作品要破格,自然需要积累知识,以传承作为开拓的基础。本课程将以此作为创意写作的定义,并以此作为接下来单元教学的基础,希望学生写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能在学习前人的前提下寻找自我独特的写作风格。

导修课将与同学分享创意写作的经验与实践,并请同学共同思索寻找创意与灵感的方法。根据往年的教学经验,同学讨论后,大多认为多聆听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多挖掘自身的经历、感情,能有助于从生活提炼写作素材。然后,老师会介绍自动书写(Automatic writing)的方式,并请同学进行简短的写作练习,让同学尝试把意识放松,用笔在白纸上纪录一切流经脑袋的念头。事实上,在无意识下,同学往往能挖掘出平时被忽略的、被隐藏的心灵感受。

第一部分:写作方法学

单元二: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要求

单元二的主题为探讨文学创作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大课将以钱钟书《围城》及余光中《乡愁》为例,说明文学如何将生活材料加以提炼成为艺术形象,并分析个人情感如何通过意象作表达。然后,以苏童《灼热的天空》、梁实秋《雅舍小品·讲价》等文本为例,介绍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互文性特点。课堂上也会以“盲婚法”作活动教学,请学生随机抽取两张纸条,让同学思考两者的关系,例如以“汽水”配搭“妒忌”等,训练联想力。

导修课会讨论文学写作的语言运用,以书面语及口语的概念,围绕全以粤方言书写的陈冠中《香港三部曲·金都茶餐厅》、夹杂不少山东高密方言的莫言《红高粱》及以标准汉语书面文体写作的小思《玩具》展开讨论,通过比较三者思考文学创作中方言运用的方式、技巧及功能。

单元三及单元四:观察与想象

这两个单元教授观察与想象的基本方法,教师会先以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在一个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为例,说明如何运用意象叠加(superposition)的方法,使客观事物添上个人感情色彩;并以也斯(本名梁秉钧)《给苦瓜的颂诗》作赏析,教授同学如何准确把握客观对象的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使事物的内涵、外形达到统一,实现物象的人格化。最后,以也斯《剪纸》及韩丽珠《输水管森林》作为个案研究,引导同学如何把观察与想象从眼前的物象扩大至整个城市以及社会,探讨作家如何结合日常的观察和想象,把城市与社会的特点化成种种贯穿作品的意象。

导修课会进行“咏物”的课堂练习,其后由教师主持观察与想象的写作训练,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活动教学。

单元五及单元六:感官写作

这两个单元主要讲授感官写作的基本方法,教导学生如何从感官出发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描写,并以张爱玲《道路以目》《听音乐》、胡燕青《虾子香》为例,分析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描写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导修课会要求同学分组进行感官写作训练,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想象,分别尝试把视觉影像、电影配乐、怪味糖的味道及神秘袋内东西的触感转化成文字,并与全班分享及讨论写作心得与策略。

第二部分:创作题材的探寻

单元七:旧瓶新酒──故事新编的技巧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鲁迅《故事新编·理水》、董启章《少年神农》、刘恒《伏羲伏羲》、刘以鬯《蛇》及西西《肥土镇灰阑记》,让学生了解故事新编的各种表现方法及创作技巧,向学生展示不同作家在人物设定、主题思想、时空观念及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原有故事的创造,帮助学生吸收创作素材,学习如何通过对传统故事进行开拓与改造,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想法。

单元八:身份认同——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本单元以黄碧云《失城》、董启章《V 城系列》、许荣辉《鼠》及颜纯钩的《关于一场与晚饭同时进行的电视直播足球比赛,以及这比赛引起的一场不很可笑的争吵,以及这争吵的可笑结局》阐述文学作品中身份认同的题材处理,教导学生从多元的观点和角度,对自我与他人关系作出反思,以增加自身作品的内容深度。

单元九及单元十:历史与记忆书写

这两个单元以文学与历史、记忆之关系为题,辅以西西《玫瑰阿蛾的白发时代》,说明文学对历史的呈现,多以记忆书写的形式进行,属作者自身与往昔的对话;并分别以陈慧《拾香纪》、董启章《永盛街兴衰史》,分析历史事件如何与文学叙述作串联及文学创作与历史相异之虚构性。

第三部分:跨媒体创作体验

单元十一、单元十二、单元十三:音乐、绘画、电影与文学

这三个单元均以跨媒体创作为主题,让学生思考文学如何与音乐、绘画、电影作结合。课程会以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流行歌词为主题讨论流行歌词的文学性与互文性;又以丰子恺《阿Q正传》、西西的《浮城志异》、智海和江康泉《大骑劫》及玛嘉·莎塔琵(Marjane Satrapi)《茉莉人生》(Persepolis),尝试勾勒出绘画与文学的发展线索;再通过比较余华小说《活着》与张艺谋的电影《活着》,讨论电影与文学作品在表达手法上的差异性。

总的来说,本课程以“指导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有别于一般文学写作课重视分析单一经典文本的教学取向,而更着重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使学生通过接触大量不同风貌、不同媒介的作品,评估不同的创作方法,反思写作的固有传统,以培养学生推陈出新的创意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

四、评核指标及写作效果分享

本研究以自行制定之“创意写作评定量表”作为评核指标,兹将此一评分表说明如下:

表2 创意写作评定量表

评分内容包含内容和技巧、创意及文句和结构共三个向度,用以评估学生的感知观察力、题材挖掘的深浅度、内容技巧的独创性、文句的流畅性等多项细则。

“创意写作坊”课程在教学及评核的过程中,所设的作业均以上述评核指标为基准,以下将会从创作要求、评分标准及写作效果三方面,分析本课程的教与学。

(一)课堂练习“咏物”

1.创作要求

同学可自选一“物”为题,将自身的经验、感受与该特定对象的特点作融合,想出该物可能负载的文学意义并加以描述,并于导修课随堂写作文学性短文(文体不拘,包括“现代诗”和“现代散文”)一篇,约500 字。最后通过讨论,修改成完整作品。同学可自行设定目标及拟定写作计划,并以最少一种课堂所学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要求,完成创作。评分以原创成果为评核基础,并以是否具备物象的人格化及是否掌握互文性理论为评分标准。

2.写作效果

物象描写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来说比较吃力,少部分有观察欠深入、词汇贫乏、描写太直露等不足之处;优秀的同学却往往能经营细节,演绎物象的特征,想法新奇,且能在描写客观物象中贯注作者的主观感情,写作效果令人满意。例如2018级的胡子恒以鱼为题材,写了下面这篇题名为《呐喊》的文章:

菜刀削刮我的身体,散落的碎片,赤裸裸。某只手伸进我的身体,掏出胰脏和脾脏和肠,空荡荡。空荡的我被困在锅子里,水蒸气摸透我的身体,排不起它的欲望。端出来让滚油洒上,在我的身上呐喊。

无神的眼睛,盛着狭窄的哑白。我看见皱眉的侍应将我端起,带我走到另一块天花板下,上面挂着缓慢的风扇,锈迹躺在扇叶上。我看见风扇下的醉翁,红着脸晃着身子,念着几个号码,枯草企图摆得优雅。

泛黄的桌布上散乱着公文,披穿西装的男人盯着,黑色的砖块扣押着瘦削的白衬衣。男人在想,眼前的报告书和今天的销情和明天的汇报和之后老板的训话,他又想,很饿,我终于端到他面前,我们相视,有相同的眼睛。

筷子掐进我的身体,撕出没有弹性的肚子,剥掉没有紧致的脸,在我的身上挖挖挖挖挖出坑洞,我们木然。我看他咀嚼,看不出好不好吃。

醉翁突然举起啤酒瓶,说他明天去领六合彩头奖,醉意拉扯他的视线。扇叶被拉扯成弧线,平地被拉扯成斜坡,他在斜坡上失足。啤酒瓶躺在我身上,钻进我空空的身体,躺进我身上的坑洞,气泡在那里呐喊。我们木然。

该生的作品能紧扣所咏之物而发,并尝试以鱼的视点下笔,展开细腻的描写。不但详细描写所咏之物的特点,观察仔细,还能掌握陌生化的语言和行文节奏,使文章富有艺术美感。全文以“呐喊”作首尾呼应,设想新颖,若联系鲁迅《呐喊》对虚伪的本质与种种劣根性的批判,能产生互文效果,增加了内容的深度。

(二)作业一“我城”

1.创作要求

要求同学以“我城”为题,由感官出发,重新书写自身所感受到的城市,描写一条熟悉的香港街道。形式与文类不拘,但必须有感官书写的成分,如颜色、气味、声音、触觉、温度等等,约1000 字。同学须要以最少一种课堂所学的感官书写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创作,并自行设定创作目标与方向。评分以原创成果为评核基础,并以是否具备感官书写及是否体现出同学对城市街道的观察与想象为评分标准。

2.写作效果

大部分同学均能掌握感官描写的方法,能捕捉多被人忽略的都市风景;惟景物描写大多略缺感情,观察亦未够细腻;而较优秀同学则能把所描写的街道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出来,且能以富有象征性的意象运用,暗含复杂的个人情感。例如2018 级的朱鸿基以香港上环永乐街为题材,写了以下名为《海味街》的习作,节录如下:

天空是不小心沾了墨水的宣纸,无论你如何清洗清水冲刷,还是淡不掉薄黑的墨迹。惟独有一丝可怜的阳光乘着微风渗进这个电车的窗子。顺着这晚霞的余光,尘埃在空气中探戈,合一再分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尘土。

窗子的微尘在一片片散乱地堆砌着模模糊糊,透出窗外就能看到那白色楼房,上面更有精致雕刻的绣花作为点缀。雨水来得很突然,霎眼间就冲散窗子的微尘,一点又一点垂落的水滴把那白色楼房对倒了。朦朦胧胧的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虽然雨水盖过了影像,但却淹不了这生晒的咸香。几乎所有店子摆放在外的海味都盖上薄薄的透明塑胶。虽然这些蚝干、虾干生于水但却不能和雨水有半点暧昧,一旦发生了这种浮于表面的暗涌,人们根本不会想买账。但我想藏在圆柱玻璃罐的干参、石决明、龙落子更想贪图这一刻的愉快。

该同学的作品以大量诗化的句子写景抒情,以独特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能写出海味街的种种特点,又创造出种种饱含感情的意象,艺术性较强。

(三)作业二“故事新编”

1.创作要求

同学须以《孟姜女哭长城》为本,并结合本单元所学、所写,将原有的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字数约1500-2000字。同学须自行拟定写作任务,并以最少一种课堂所学的故事新编的方法和要求,创作小说一篇,内容必须具有孟姜女故事的元素。评分以原创成果为评核基础,并以是否具备故事新编之小说类型的特色为准。

2.写作效果

大部分同学均能适当抽取孟姜女故事中的元素,并以当代中国香港作为背景进行故事改编,讨论虚伪、炒作新闻等社会问题,成功地把孟姜女的故事现代化及解释其中的薄弱环节,补充传统情节的不足,展现出同学对孟姜女传统故事的反思与批判。例如2018级的钟炜俊的作品便以真实发生的香港马头围道唐楼倒塌事件作为创作素材,以“倒塌”作为孟姜女故事的联系及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的故事流畅,结构布局精致,能以意识流的笔调,以失忆状态中人物的思维碎片,拼接出一个追溯记忆的故事,成功营造出悬疑的气氛。再者,内容触及香港楼房安全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期末作业“自传”

1.创作要求

要求同学以“自传”为题,结合文字与多媒体创作及本科研习所得,写成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字数不超过5000字,形式或文类不拘,但必须有跨媒体创作的成分,如绘画、音乐、摄影、电影等等,内容上也须有“自我挖掘”的成分。评分以原创成果为评核基础,并以是否具备跨媒体及“自我挖掘”的创作成分、是否掌握文学创作的美学运用及是否体现新颖独特的创意为评分标准。

2.写作效果

大部分同学均能叙述自身的故事,把成长的点滴写出来,富有真情实感。同学在跨媒体创作上,各有不同的尝试,大多能配合文字的内容,运用照片、手绘图画或流行歌词作辅助,用以营造意境或组织叙述结构;也有部分同学以文字辅以影像作为创作方式,尝试融合电影与文学两种异中有同的表现方式。同学大体表现出色,但在感情的抒发上比较直白浅露,跨媒体的成分也较少。优秀的同学能融会各单元所学,把本科教授的写作方法、身份认同及历史、记忆等元素用于“自传”的创作之中,通过对他者与自我往昔的联系,展开富创意的想象。例如2018级钟炜俊的作品《在成为井底蛙之前》,以香港大角咀肢解父母的案件作为创作蓝本,以半虚构的角色“周海亮”作为“自传”的叙述者,既能以大角咀碎尸案赋予故事真实感,又意在言外地映照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整部作品以一场审问贯穿全文三段杀人犯的回忆,不但结构完整,而且使内容由个人的历史,升华至思索亲情、爱情、生存等等的大课题。开首引发悬念:

你涉嫌三项谋杀罪……

不知道杀人犯有没有写下自己一生的权利呢?

你认不认罪

毕竟他们肆意剥夺了别人生存的权利。

结尾再作呼应:

我想起了,那时候我是想着井底蛙的模样画的。

是你们先剥夺了别人生存的权利。

周海亮两项谋杀罪成立,终身监禁。

故事的开场和结局道出了杀人犯的心声,借强词夺理的主人公之口,唤起读者对生命本质的反思。

五、结语

当前大学创意写作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同学未能掌握文学创作的方法,不懂如何写;二是缺乏灵感,不知写什么;三是故步自封,未能跳出前人创作的框框。针对以上三点,本课程在授课方式及教学过程上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在教学模式上以Carl Bereiter 与Marlene Scardamalia 提出的“知识转化模式”取代“知识陈述模式”,又在课程的文本教学上以多元广泛的导读取代对单一经典的细读,以培养学生更宽广的眼界;本课程也主张透过各种写作练习,让学生好好观察和感受生活,从中汲取写作素材,这对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认为大学创意写作的教学可以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运用学生主导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藉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并从中建立创作的主体性,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总的来说,修读本课程以后,不少学生觉得对其写作发展有很大帮助,认为能在短期内明白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及获得新的创作灵感,长期更能推动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今天,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发展繁盛,本研究有关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坊”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未来写作教学的发展,或有一定启示。

猜你喜欢
创作课程同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一墙之隔》创作谈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自行车的发明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