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阿经贸合作中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分析

2021-04-14 16:25熊鹏
关键词:经贸合作

熊鹏

摘  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维护和巩固好中阿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近几十年来,中阿双边经贸关系历经风雨考验,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企业也暴露出缺乏风险识别意识、国际化经营理念欠缺和内部管理制度不足等问题。在日益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亟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风险综合评估和规避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合规经营制度;在尊重和理解阿拉伯经商文化的基础上,力争在双方高层战略对接的框架内参与更多重点项目建设,以不断挖掘新的比较优势,推动中阿双边经贸关系走深走实。

关键词:中阿关系;经贸合作;企业国际化战略;风险评估和规避

中国—阿拉伯国家(以下简称中阿)经贸往来历史久远,双方合作关系历经了国际风云的冲击和考验。自200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正式成立到2020年7月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中阿双方高层的往来不断,顶层设计和经贸框架已然成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坚定相互支持,开展密切合作,这是中阿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1]作为中阿双边经贸活动中的主力军,中资企业历经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在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着中阿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企业更需要审时度势,抓住中阿高层战略对接的契机,以新的发展理念开拓中阿合作的新局面。

一、中阿经贸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从近几十年来中阿双边经贸的历史可以看出,双方的合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自1956年埃及率先与中国建交,自此开启了中阿经贸关系的第一阶段(1956—1978年)。受制于当时的国际经济形势,中阿双边贸易在这一时期处于起步阶段,贸易总额和增速比较有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双方贸易额从最初的1亿美元左右增加到了10亿美元左右,且双方贸易的形式基本以初加工产品、农产品等为主。

改革开放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1979—2012年)为中阿经贸关系的第二阶段,主要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合作领域广,以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和劳力输出为主,并互相设立了金融合作和经济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了快车道,阿拉伯国家普遍开始将经济建设放到了第一位,经济结构进入了调整期,中阿经贸关系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到1990年,中国已与中东和非洲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已与近半数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经济贸易协定。到1999年,中阿双边贸易额急速增至79.3亿美元,特别是与沙特和阿联酋两国的贸易额已超过总贸易额的25%,与半数以上阿拉伯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超过了1亿美元大关。双方贸易品种也逐渐丰富,食品、五金矿产、机械设备、化工产品、通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日益增多。进入21世纪之后,中阿双边经贸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到2005年中阿双边贸易额突破了500亿美元,较之十年前增加了近10倍。2008年,中阿经贸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且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30%,远超同期我国对外贸易平均20%的年增幅。2012年,中阿经贸突破了2000亿美元,其中,与海合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家的双边贸易已超1550亿美元。[2]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启了中阿经贸合作的第三阶段,从此双边经贸进入了全新的篇章。通过对共同合作愿景的进一步审视,中阿双方共同定义了以石油天然气能源合作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双向投资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突破口的战略性规划。2014年中阿双边经贸达到了2512亿美元的历史高峰。近几年来,贸易额虽有小幅回落,但始终保持在2500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左右,双边经贸有望超过6000亿美元,中阿合作的性质也将从互补型升级为开拓型,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都将实现质的提升。

二、中阿经贸发展过程中我国

企业面临的问题

作为中阿经贸往来的主角,企业在提升双边贸易的质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领域日益广泛,涉及小商品、服务业、矿产业、建筑业、物流运输业、建筑业等15个大类产业,反映出中国企业趋于成熟、国际经验日益丰富。但也有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行为存在不足,甚至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形象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

(一)国际化经营理念欠缺

国内部分企业在开拓阿拉伯国家市场时时常表现出对于伊斯兰文化独特性的漠视,习惯于用中式思维来处理商务合作事宜。对于现代国际商贸关系准则的不熟悉使得这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未能设身处地为对方企业考虑,表现出缺乏合作协同、互利共赢的意识。一旦双方合作出现矛盾和摩擦,则单纯地依赖政府层面的交涉,寄希望于外交斡旋来解决问题。[3]

(二)对于项目内外部环境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

在国家陆续出台对中阿经贸利好的政策背景下,当前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跟风现象,有些人甚至以为阿拉伯国家“遍地是黄金”“拿到项目就是赚到”。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对于目的国的政治政策、经商环境、地区局势等各类风险的评估极为缺乏,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控制风险升级的策略以及被迫撤出的措施等都未能事先做好准备。

(三)企业内部劳务管理制度欠缺

当前,我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由于目的国普遍存在劳务人员短缺的问题,需要大量从国内引入劳动力。在这一劳务人员“出海务工”的过程中,国内已然存在的用工矛盾和冲突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中表现的更加突出,特别是亲戚、老乡“拉帮结派”的现象更加激化了用工单位与工人之间的冲突。此外,语言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外工人之间沟通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4]

(四)企业形象亟须改善

除了西方媒体带有偏见的报道之外,我国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履行合同方面确实存在些许的问题。有些企业罔顾商业道德和诚信,在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中制假贩假、恶意违约。如阿聯酋迪拜的龙城商品集散中心是我国企业进入阿拉伯市场的商贸枢纽,但在这里假冒伪劣商品较为普遍且绝大多数来自于国内。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已经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媒体和公众的极大不满,对中国企业的形象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

三、未来中阿经贸合作中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当前正处于中阿经贸合作的第三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阿双边经贸关系势必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这一形势下,迫切需要提升我国企业的海外运营能力和投资水平。

(一)完善风险综合评估和规避机制

在进军一个新的海外市场前,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目的国地缘经济政治的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一些阿拉伯国家存在安全风险,地缘政治、恐怖袭击、法律保障落后等问题时有出现。相对来说,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和吉布提等国风险程度较低;苏丹、阿尔及利亚、黎巴嫩和科摩罗等国家风险程度中等;而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和索马里等国家存在非常高的投资风险,应谨慎前往。作为老牌地区强国,沙特和阿联酋的经商环境长期比较稳定。阿联酋在较早的时候就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中独树一帜。其在迪拜附近开设的多个自贸区均采取了非常有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被誉为海湾地区最佳投资地。沙特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保护投资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5]在世界银行颁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沙特的“营商便利度指数”在全部阿拉伯国家中排名第一位,“商业环境改革指数”更是在全球排名第一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沙特政府对于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国际投资的决心。

(二)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合规经营制度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调整,我国企业“出海”面临的国际形势也在发生根本变化。具体就阿拉伯国家而言,主要体现在打击商业腐败力度增强和企业全球责任两方面的深刻变化。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油气资源丰富的、较富裕的海湾国家陆续出台了针对各类商业贿赂、商业腐败的法律法规,特别加大了对于行贿方的惩处力度。如始于2017年的针对沙特商业高层的肃贪行动,其规模和强度在阿拉伯君主国中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对沙特中长期产业投资的布局、在沙国外企业的经营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国企业不仅在内部要强化法律意识,更要设立自查自纠的体制机制以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随着众多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遍布全球,对这些企业的责任要求就不仅限于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更要求企业履行全面的社会、文化和环境责任。这在相当程度上重塑了全球化商业竞争的规则,倒逼着我国企业必须制定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合规经营制度,树立合规经营、造福地方的理念。如为了响应阿曼政府的号召,当地中资企业主动参与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特别是为本地工人提供免费中文培训、为医院和学校捐赠器械设备、为当地商品出口到中国牵线搭桥等看似本业之外的行为有效提升了中资企业的社会形象,并在重大工程项目的竞争过程中受益良多。[6]

(三)深入解读阿拉伯经商文化,挖掘新的比较优势

阿拉伯国家所信奉的经商文化特别注重本土利益的保护,在面对国外企业的商业竞争时,往往会偏袒当地企业。在中阿经贸合作的早期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这一矛盾尚未凸显。随着我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参与基础建设工程数量的激增,这一类争端便经常性出现。无论选择法律诉讼还是国际商事仲裁都存在耗时耗力且不讨好的弊端。可以预见,随着疫情的冲击,阿拉伯国家对于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势必萎缩,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此类争端爆发的可能性。如卡塔尔、埃及等国近期就出台了明确限制工程中外籍劳动力比例的法规,要求雇佣本地劳动力的比例不得低于70%。对于这一新的变化,我国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过度依赖国内廉价劳动力统优势的做法,不仅要着力提升参与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更要凭借产品创新和科研实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清真食品等领域挖掘新的比较优势。此外,中资企业还可以发挥历史文化、传统情感方面的优势,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人才教育、旅游、劳务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上,努力形成具有商业门槛和核心竞争力的互补型产业投资结构。

(四)紧跟高层战略对接,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当前,中阿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战略方向就是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各自制定的国家级大战略之间的务实性对接。如沙特“2030愿景”中制定的“国家工业和物流发展规划”,将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矿业、能源和物流等11个产业的升级发展。我国企业不仅在其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有可为,同时在航天领域、卫星及其应用领域性价比优势明显,双方合作前景广阔。埃及在近年制定了“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新首都建设”“金三角矿产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项目规划,这些项目能够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有效对接。中资企业可在充分评估风险后积极参与铁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并可在物流运输、农林牧渔等产业上强化双边合作。此外,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面临粮食自给不足的问题,不约而同地开展了规模庞大的国内土地改良工程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农村改造、城镇建设和搬迁移民等工程。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发挥在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给排水、特色城镇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运营经验,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这一背景下加强中阿经贸合作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也有利于打破外部势力“去中国化”的企图,同时对于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向更广领域深化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在中阿双边经贸合作的第三阶段,我国企业必将继续承担排头兵和主角的重任。在中阿国家合作论坛、投资研讨会、国家智库论坛等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我国企业和企业家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新的国内外形势,在努力维持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调整发展思路与举措,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合作领域,形成新的比较优势。通过深度参与阿拉伯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项目,不断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中阿开拓型合作的新模式,更好地造福中阿双方人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致贺信[EB/OL].[2020-07-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20-07/06/c_1126203122.htm.

[2]吴素芳.中阿博览会新起点下的宁夏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14(8):51-54.

[3]王建.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与中阿经贸发展长远战略[J].西亚非洲,2014(3):48-64.

[4]王海文.中阿文化贸易发展趋势与路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18-21.

[5]姚繼德.对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J].回族研究,2010(4):57-60.

[6]刘欣路,许婷.“一带一路”视角下中阿经贸合作[J].中国穆斯林,2018(1):30-34.

猜你喜欢
经贸合作
“一带一路”通道下中蒙经贸合作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中蒙经贸关系的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福建省与中西亚、非洲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思考
山东省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龙江丝路带”视角的黑龙江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研究
中俄边境高校文化产业引领作用
中俄边境高校文化产业引领作用
新形势下推进中蒙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