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主题教学路径探索

2021-04-15 16:03王文生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3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有效路径核心素养

【摘要】主题教学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主题教学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诸多制约。认真探索以课标为依据、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展主题教学,对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主题教学  有效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的高中地理课堂主题教学研究》(项目编号:AH20201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182-02

主题教学是以学习者为核心,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讨论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将学科相关知识整合在主题所形成的脉络与情境下,使学习者获得综合、系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最终聚焦到家国情怀和完整人格培育。[1]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地理学对于人的全面發展有着独特的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更适切主题教学的思想。

一、实施主题教学困境分析

1.核心素养认识的浅表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学科课程实现,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为做一个有责任感、能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好基础。[2]地理核心素养的出发点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出地理学科贡献。一些老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仍然不够,教学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掌握了几个地理知识要素,而不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获得了哪些发展。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浅表化导致无论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

2.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艺之所在。在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评价方式等都有了全新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主题教学、单元教学、有效教学等各种课堂教学形式纷纷呈现。但毋庸讳言,有些老师把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理解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部,为探究而探究、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忽视了学生日常经验和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没有让学生在已有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不能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经验、知识建立联系,并整合进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

3.时代发展变化的困惑感。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巨大已远超我们想象,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却仓促无力,应试教育仍根深蒂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体验关联性不够,脱离了具体情境的概念、知识、技能难以迁移应用,分科教学导致知识割裂,讲授为王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当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的一些地理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查即得时,当地理学科的老师面对全科学习的学生时,我们的地理课堂怎么教、教什么?很多老师困惑了。面对新时代聚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我们的教学却卡在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上。

4.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式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可以有效解决时空限制,再现历史,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但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老师或多或少存在着过度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过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自动探讨的思维过程被忽视,未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也未完成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主题教学路径探索

1.紧扣课标,确定学习主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确定主题的第一依据,它明确了学生需要达成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按照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学科规律组织学习内容。学习主题的选择应该最大限度用好教材,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组合,可以以单元模块内容如地球的发展和运动、大气和天气系统、水循环和海水运动等为主题,也可以以专题如工业为主题,从工业的区位、工业产品、工业与环境关系、工业发展方向等等,还可以以区域+主题方式从不同层次和尺度探讨某一个主题要素,凡此种种,最终还是聚焦到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2.创设情境,明晰学习目标。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科学习,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真实复杂的问题。怎么能够让学生从模型认识和普遍规律中去解决特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储备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将现实中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情境引入课堂。

3.合作探究,建构学习内容。主题教学以情景导入,以问题展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分析,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依据学习主题和情景问题,做好小组分工,各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持续互动,在合作探究中经历探索未知、方案设计、解决问题。

4.分享拓展,升华学习体验。不同小组之间通过演讲、质疑、辩论、报告等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评价、整合,使主题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完整、科学。学生在分享学习的过程中从分歧到理解再到共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倾听、开放、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对主题教学知识内容的梳理和对学习体验的升华,构建了对地理主题教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能在具体的地理主题学习情景中加以应用,真正地完成了主题教学知识的内化。

三、实施主题教学案例示范

偿试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土壤教学内容为例,分享主题教学设计思路。

1.确定主题。土壤是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要求,土壤与大气、水、岩石、生物、地形等要素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没有单独土壤部分内容,尽管在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对土壤、植被、地形等内容均有体现,但总体上感觉在实验教材中对主要自然环境要素介绍不够系统,新课标这部分内容表述更清晰,也更易操作,确定以土壤教学为例进行主题教学设计。

2.明确目标。新课标中对土壤部分内容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依据课标要求,结合主题教学的出发点和学情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会通过实地观察和利用标本掌握土壤组成,运用资料说明土壤形成主要要素,并能解释各种土壤现象,能够结合实际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方法,理解养护土壤的重要性。重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方法则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对于土壤的养护,尽管课标没有明确要求,但需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关注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渗透人地协调观。

3.精心设计。土壤与生活关联性很强,是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事物,因为太平常,学生往往缺少了对土壤的关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立足学生的生活,结合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家国情怀,以嫦娥五号探月为背景,以微博上出现的热搜:月球上的土有啥用?月球土壤可以种菜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增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探索欲望。通过对比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的差异,引出土壤的概念及土壤组成和肥力因素,进而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如何观察土壤?如何描述土壤?不同的土壤有什么差异?从地理的视角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查询、资料查证、标本描述、实地观察等不同途径进行探讨,老师给予引导陪伴,指导学生对知识探究、提炼、建构。

4.创新评价。新版课标强调改进评价引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3]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自主探究积累相关知识,还是小组分工协作记录描述,包括讨论汇总学习内容,老师均应设计出相应的等级评价量表、活动表现记录表等,既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进行的自评和互评,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主题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个人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解决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中获得技能,建构知识。

总之,在实施主题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与主题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問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迁移运用,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程菊,徐志梅,舒建秋.从主题教学走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地理教育,2016(2):4-6

[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1

作者简介:

王文生,高级教师,淮北市地理教研员。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有效路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