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课教学技术如何体现“两性一度”

2021-04-15 09:39王晓雨
黄河之声 2021年24期
关键词:曲式触键大调

王晓雨

一、高阶性如何应用到高校钢琴课教学技术中

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必须兼顾知识传承、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三个方面。除了梳理好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素养线索,还需要在具体实施中优化课程大纲,告诉学生修完这门课程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高阶性”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弹奏能力和教师执教水平。

(一)教什么

首先要制定一套测评机制给学生进行定级分组,界定好各组的等级差;其次根据组别制定学习内容和目标。由于在校学时有限还应考虑课堂的延伸作用,适当地加入线上教学。

1、初级学习者,学时低于50课时(一年)。教学目标主要围绕基础、乐理、技巧、演奏、视奏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种触键方式:指力触键、手力触键、臂落触键、全臂触键;旋律运动的三种方式:级进、跳进、重复;谱面知识:谱号、拍号、调号、音程、和弦、和声连接;音乐术语:乐句连奏、断奏、力度记号、速度记号、表情记号;12组大小调式的音阶、琶音及和弦连接。

2、中级学习者,学时50-100课时(二年)。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曲式、调式调性与和弦分析,加强作品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选择曲目包括二段式、三段式、大三段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等。

3、高级学习者,学时100课时以上。教学目标重点应放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风格、音乐语汇的理解和研究中,撰写500字以内的作品分析心得。

(二)学什么

1、作为初学者必须掌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专业知识是:12组大、小调的Ⅰ-Ⅳ-Ⅴ7和弦连接,四种触键方式的动作要领,并能为所演奏的作品或乐段选择任何一种合适的触键。

2、中级学习者应当学会分析判断钢琴作品的曲式,并写出曲式结构示意图,标注和弦名称。例如库劳奏鸣曲OP.55-NO.1第一乐章曲式结构:

奏鸣曲式呈示部(1-20小节)展开部(21-34小节) 再现部(35-62小节)主部主题(1-8小节),C大调 C大调 主部主题(35-50小节),C大调副部主题(9-20小节),G大调副部主题(51-62小节),C大调

3、高级学习者应当在完成演奏作品的同时兼具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并提炼转化为作品解析,从而建立较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创新性如何应用到高校钢琴课教学技术中

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学习结果是深入挖掘创新性的三个方向。课程内容是考察教师对于本专业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教学形式要在实际操作和理论中强调互动性,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学习结果评价要客观,注重个体差异性。如在规定学时内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度如何等。

(一)如何教

因材施教是高校钢琴课程教学的典型教学形式。根据学习者能力的差异可以设定三种教学形式:一对一单人课模式、一对2-4人小组课模式、一对30人集体课模式。教学内容分四个方面:哈农钢琴练指法(基础)、车尔尼系列练习曲(技巧)、复调作品、中外大型乐曲(演奏)。教师需要运用专业知识来面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科学的、合乎专业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这是优化教学资源,扩大受众面,把目标人群定位分级的“定制教学模式”。

有关触键技巧的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哈农钢琴练指法》(基础):

?

有关车尔尼系列练习曲(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

集体课op599识别音符的初步练习;固定位置的五指练习;大指移位练习;音域超过一个八度的练习;带低音谱表的练习;带有升、降记号的练习;其他简易调的练习;带休止符的练习;快速练习;带装饰音和不带装饰音的练习。

小组课op849五指练习:Nol、No3、No6(带音阶)、No16(双手齐奏,带右手音阶);音阶:No8、No9、No11、No14〔带右手分解和弦),No18、No23(双手三度、六度、十度音阶),No29(带双手交替),No30(双手齐奏);分解和弦:No2、No4、No5、No7、No10(带双手交替),No24(带切分节奏)No27(带双手交叉);装饰音:No17、No19、No20、No22;重复音:No12、No26;半音阶:No21;震音:No13;琶音:No15、No25;和弦:No28。单人课op299初 级No3、No5、No8、No9、No11、No12、No14、No7、No10、No15、No18、No20;中 级No19、No24、No33、No32、No29、No25、No23、No21、No30;高 级No13、No16、No31、No34、No37、No36、No39、No38、No40。

(二)如何学

1、集体课的学生要学会梳理钢琴理论知识学习方法和路径。

例如12个大调的调号、主音排列规律:升记号排列次序F、C、G、D、A、E、B;降记号排列次序B、E、A、D、G、C、F,这两种调号互为“倒影”;升号调主音从中央C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相隔纯五度排列次序G、D、A、E、B,降号调主音从中央C开始按逆时针方向相隔纯五度排列次序F、降B、降E、降A、降D、降G。

根据12组大调Ⅰ级和弦位置摆放的规律又可以整理出一条线索:第一组调C、F、G,因为它们的主和弦都弹白键;第二组调D、A、E,因为它们的主和弦都用3指弹黑键;第三组调降D、降A、降E,因为它们的主和弦都用3指弹白键。

12组大调大三和弦构成Ⅰ-Ⅳ-Ⅴ7和弦连接“公式”

升记号调:C-F-G7-C,G-C-D7-G,D-G-A7-D,A-DE7-A,E-A-B7-E,B-E-#F7-B。降记号调:F-降B-C7-F,降B-降E-F7-降B,降E-降A-降B7-降E,降A-降D-降E7-降A,降D-降G-降A7-降D,降G-降C-降D7-降G。

2、小组课学生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是分析曲式,厘清作品线索。例如布格缪勒钢琴小品Op.100中25首曲式结构:

二段式 A+B 《坦述》C大调、《天真烂漫》、《鹡鸰》、《安慰》、《忧伤》、《燕子》《阿拉伯风格曲》a小调、《牧歌》、《儿童联欢会》、《前进》、《清澈的溪水》、《美姿》、《娇嫩的花》、《再会》、《叙事曲》、《饶舌》、《烦恼》、《圣母颂》、《天使的歌声》、《船歌》、《归来》回旋曲式 A+B+A+C+A+后奏《行猎》、《塔兰泰拉舞曲》大三段式 A(a+b)+B+A 《斯提利亚人》三段式 A+B+A

3、单人课学生要广泛涉猎各个音乐时期的经典作品,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奏技巧,并能结合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撰写作品解析心得。如巴洛克时期(1600年至1705年)巴赫的代表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这部作品从24个大小调入手,每个调都包含了一首前奏(即兴)和一首赋格(主题在不同的声部出现),是一部完整且具有全部调性的钢琴曲集,主要应用于练习复调对位技巧、训练双手对各声部旋律的控制力与平衡协调能力。浪漫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肖邦,是这个时期唯一一个只写钢琴作品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其中叙事曲、谐谑曲、练习曲、夜曲、波罗乃兹舞曲等作品都是很有练习价值的。还有20世纪时期“印象主义音乐”奠基人德彪西,他的音乐比较多样化,最典型的特征是旋律让位给节奏、和声、音色。在打破传统作曲手法上建立了“不协和和弦的和声连接”,由此产生旨在表现转瞬即逝、漂浮不定的音乐。钢琴代表作品有《贝加莫组曲》、《版画》、《意象》等。作为单人课学生还要提高个人修养多读有关音乐史方面的书籍,多听音乐会,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专业赛事,通过网络检索相关专业的视频资源,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

三、挑战度如何应用到高校钢琴课教学技术中

课程挑战度指学生要完成有一定难度系数的学习内容,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课下都有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难度系数进行排序,精心设计布局,循序渐进的释放给学生。

例如肖邦的练习曲Op10与Op25难易排序:Op10-6、Op25-1、Op25-2、Op10-9、Op25-9、Op25-7、Op10-5、Op10-3、Op10-7、Op25-8、Op10-2、Op25-3、Op25-5、Op10-4、Op10-11、Op10-10、Op25-12、Op10-12、Op10-8、Op25-4、Op10-1、Op25-6、Op25-10、Op25-11。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难易排序:初级奏鸣曲Op49-No2、Op49-No1、Op79难度≦7级;中级奏鸣曲Op14-No1、OP2-No1、Op14-No2、Op13、Op10-No1、Op2-No3、Op7-No1、Op31-No2、Op10-No2、Op28、Op78、Op26、Op90难度8~10级;11首高级奏鸣曲难度10~12级;5首非常难的≥12级。

教师还要坚持过程性考核,每一次实施教学都要对学生的完成度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提高课程挑战度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 语

通过“两性一度”在钢琴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所谓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应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去探索,拓宽钢琴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构建钢琴课程教学的深度,对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点进行精加工,不断反思总结优化,及时将专业学术研究前沿成果引入课堂,增加创新性内容,让学生具备更高的视角,体验更高的学习挑战。■

猜你喜欢
曲式触键大调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