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太湖湾科创带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2021-04-15 10:28张伊仪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太湖无锡营业

□张伊仪

生命健康产业是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推动卫生、旅游、体育、文化、金融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对众多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强劲的带动效应,因此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产业发展现状

生命健康产业涵盖“医药养食游”多个方面,涉及一、二、三产业。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划分的健康产业,作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基本分类,结合《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划定的地域界限,测算无锡太湖湾科创带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产业布局基础夯实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太湖湾科创带内基础医疗资源较为丰富,集中了无锡四成左右的医疗资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设施设备、卫生技术人员等配备齐全,医疗技术、检查手段、人员力量等发展情况较好,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得到全力保障。截至2020 年底,科创带内卫生机构1246 家,占无锡全市比重为42.2%,其中医院91 个,占无锡全市比重为43.3%。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2 万人,占无锡全市比重为41.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2 万人,占无锡全市比重为40.9%。

2.生物医药业发展强劲。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即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主要由医药及医疗器械两大产业体系构成,属于大健康产业,是无锡生命健康产业重要的发展领域。作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规划中的“头号战略产业”之一,太湖湾科创带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其中,科创带内的新吴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2020 年产值规模突破600 亿元,占无锡全市一半以上,产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新区内聚集了以阿斯利康、纽迪希亚、通用电气等为代表的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40 余家,逐步成为无锡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3.健康旅游业湖湾生态优势显著。2020 年无锡445 家规模以上旅游业企业中,205 家企业位于科创带内,占46.1%。太湖湾科创带拥湖而居、自然为邻,坐拥鼋头渚、蠡园、灵山胜境、拈花湾等特色景区,集聚了无锡9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发展健康旅游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位于科创带内的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近年来正奋力开创国家健康旅游岛建设新格局,结合马山旅游资源,有序推出“健康+旅游”产品和路线。

4.健康养老业稳步发展。《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 年)》中提到要把握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机遇,发展养生养老、国际康复等业态。截至2020 年底,无锡养老机构有171 家,其中太湖湾科创带有64 家,占比37.4%。一直以来,无锡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其列为无锡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太湖湾科创带更是因良好的生态环境,聚集了如朗高养老、金夕延年养老等无锡知名养老企业。

(二)全产业链打造初见成效

1.产业产出规模超千亿,成为无锡健康产业重要引领。太湖湾科创带作为无锡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高地,对无锡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引领作用。2020年太湖湾科创带共有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368 家,涵盖10 个大类、29 个中类和65 个小类,对生命健康产业的行业覆盖率为70.7%,占无锡生命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55.3%。实现营业收入1004.05 亿元,占全市该产业比重为72.6%;企业创造的利润总额、资产总计占全市该产业比重分别为71.5% 和72.2%,太湖湾科创带成为全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2.健康制造业效益良好,医药和设备制造并驾齐驱。2020 年,无锡238 家健康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5.25 亿元,占生命健康产业比重为63.3%,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11.42 亿元,占生命健康产业整体收入的31.0%,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资产总计357.69亿元,占生命健康产业整体资产的27.5%,成为健康制造业的两大主导。健康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3.87 亿元,占生命健康产业比重的89.7%,利润率为11.6%,比全部生命健康产业和规模工业分别高3.4 个和4.7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达19.1%;医药制造则利润总额最高,达44.99 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14.4%,比规模以上健康产业平均水平高6.2 个百分点。

表1 太湖湾科创带生命健康产业分行业情况 (单位:个、亿元、%)

3.健康服务业产业链完善,贸易流通业成为主体。健康服务业包含药品及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促进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等7 个大类,太湖湾科创带生命健康服务业产业链实现全覆盖,其中药品及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即批发零售企业)“一枝独秀”,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321.24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比重87.1%,占生命健康产业整体收入的32.0%(高于医药制造业),资产总计187.37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的56.8%,吸纳从业人员1.84 万人,占健康服务业的63.6%。

4.重点企业支撑显著,上市企业首位效应较好。2020 年,太湖湾科创带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10 亿元以上企业8家,营业收入1亿元-10亿元企业107 家,营业收入5000 万元-1 亿元企业106 家,营业收入5000 万元以下企业147 家。亿元企业合计115 家,企业数占比31.3%,贡献了整体产业88.4%的营业收入,61.4%的资产和67.9%的就业,对健康产业贡献显著。从资本市场来看,药明康德、祥生医疗、朗高养老等共同构成健康产业上市群体,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板块。2020 年末无锡上市企业市值超千亿元的企业有2家,科创带内生物医药领域的药明康德市值列无锡第一,为3177.28 亿元。2020 年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165.4 亿元,增长28.5%,占科创带健康产业的16.5%;营业收入利润率达20.4%,远高于科创带健康产业平均水平(8.2%)。

5.产业研发投入较高,高端人才吸纳有效。太湖湾科创带健康产业企业研发活力较强,2020 年研究开发费用占无锡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的比重达70.4%,研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1.8%,即每百个从业人员中有21.8个研发人员,本科及以上研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5.9%。其中,智慧健康技术服务、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57.0%、32.1%、22.0%,本科及以上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0.6%、25.2%、18.3%。从企业办研究开发机构情况看,科创带内每家健康产业企业平均设办0.6 个研究开发机构,其中,医药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业每家企业平均设办0.7 个研发开发机构,高于平均水平。医药制造业设办研究开发机构的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占研发人员比达39.4%,高于科创带内企业平均水平,高端人才需求较大。

6.园区成为产业主要载体,大企业集中于新吴。以健康产业各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作为产业份额属性值,对科创带内4 个地区板块进行区位基尼系数计算得出,2020 年太湖湾科创带健康产业规上企业区位基尼系数为0.48727,远大于0.4,说明科创带内健康产业存在较高集聚。无锡全市共拥有4 个生命科学产业园,太湖湾科创带拥有2 个,为无锡新吴区生命科技园和无锡滨湖区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所以大企业多集中于两地。从收入规模来看,新吴区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最高,阿斯利康、通用电气医疗、纽迪希亚制药等大型企业均集中于新吴区,2020 年新吴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72 亿元,占科创带的64.7%;宜兴市、滨湖区、经开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8.89亿元、157.60 亿元、7.83 亿元,占比分别为18.8%、15.7%、0.8%。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无锡太湖湾科创带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区域内有阿斯利康、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但产业园区总体发展水平与周边城市园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健康制造业本土企业还需发展壮大,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健康服务业发展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生命健康产业总体水平不突出

一方面产业区域竞争激烈。生命健康产业以生物医药产业和养老产业为主,以生物医药为例,根据赛迪顾问与新浪医药联合发布的《2020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显示,主榜前三的园区为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无锡有2 家园区入围百强,其中太湖湾科创带内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28 位。另一方面无锡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是产业创新的主体,高等教育近年来一直是无锡的短板,涉及生命健康产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医学院、药学院更是少之又少。又因地处南京、上海附近,专业人才虹吸至薪资待遇更高、创新环境更好、教育配套更足的大城市,使得无锡在健康产业专业人才方面缺口较大,高端人才、产业领军和高水平团队缺失,也给科创带在引进人才方面增加了许多困难。

(二)生命健康制造业发展仍有升级空间

一方面环保制约发展空间。太湖湾科创带沿近太湖,环保要求严格,受《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制约,健康制造业发展地区空间与环保容量受较大制约。如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外包区地处太湖一类地区,在环保高压态势下,药物、诊断试剂的生产项目在该区域内无法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内资企业发力不够。在健康制造业中,本地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2020 年太湖湾科创带健康制造业外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6.73 亿元,占健康制造业比重的六成以上,远超国有控股(2.8%)和私人控股(34.9%)。太湖科创带健康制造业中营业收入超10 亿元企业共7 家,其中外商控股5 家,港澳台商控股1 家,私人控股仅1 家。

(三)生命健康服务业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方面现代健康服务业规模偏小。太湖湾科创带内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康法律等现代健康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龙头知名企业等问题。2020 年,71 家现代健康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贡献率仅为4.7%。现代服务业亿元企业11 家,占全部亿元企业比重不足10%,作为无锡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高地,现代健康服务业的引领作用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有待优化。太湖湾科创带内健康服务业产业链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行业间不均衡,主要以医疗流通服务为主,前端和后端产业都有待提升。前端产业中,与疾病预防有关的健康管理服务目前主要还是处于疫苗接种等初级阶段,智慧健康服务发展不足。后端产业中健康旅游、健康养老与长期护理服务等也均处于起步阶段,为客户提供完整健康服务方案的高端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企业还不多,高端个性化市场仍有挖掘潜力,健康保险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对各年龄人群差异化需求,人民群众个性化健康保障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考

按照 “协同联合、点面结合、产城融合”的布局理念,太湖湾科创带生命健康产业要在制度、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大胆创新,走在前列,同时引领无锡市域一体化、全面服务省域一体化、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高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质量。

(一)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太湖湾科创带看成是一种特别的行政区划,各地在重点打造自身健康产业发展平台的同时,要逐步实现联动协同和有效互动,真正形成健康产业带状经济,形成合力。在流程审批、政策支持、信贷支持等方面突破区划地域限制,打破利益藩篱,为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此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太湖湾科创带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滨湖区、新吴区等区域科创载体集聚优势,利用已有园区的创新创业载体功能,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生命科学孵化创新平台,构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健康医疗产业创新生态圈。探索新型用地政策,统筹科创带内载体资源,积极实施腾笼换鸟,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清退部分低质量项目,提高科创带内园区载体产出效益。协同太湖湾科创带外地区,在科创带外尽早规划新载体,统筹载体建设周期和项目招引的数量及进度,推动科创带与江阴市、梁溪区、锡山区、惠山区等区域的协同联动,以此发挥太湖湾科创带的面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分工协作,实现无锡健康产业全域、环太湖地区一体化发展。

(三)完善产业配套政策,提高健康产业发展质量

以破除健康产业医药创新研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主要障碍为核心,积极开展研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支持健康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健康产业如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障。联合江南大学等高校,定点培养专业人才,通过高额奖学金、补贴等优惠政策与学生签订定向留任协议。结合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政策,围绕产业从高、中、低各个层次广泛吸纳该产业人力资源。利用科创带创新发展资金,保障健康产业平台建设的资金需求,引导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建设健康产业园区。

(四)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加速健康产业发展

承接上海辐射效应。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合作体系,借力促进无锡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在无锡建立“异地孵化”基地,支持上海健康产业园区平台在太湖湾科创带建立分园,积极推动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在无锡建立健康产业相关研究机构。要加强与省内城市的合作,如与泰州医药高新区、泰州环保产业园等园区的协同合作,在生物医药产业、环保科技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深化与苏中苏北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与南通等地的健康产业、人才交流合作。对接杭州都市圈,结合太湖湾科创带生态绿色发展主线,大力发展健康环保产业。同时,充分发挥苏浙交界的区位优势,尤其是宜兴,要加强与杭州的互动合作,发展“互联网+健康”智慧健康技术服务业。

猜你喜欢
太湖无锡营业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无锡一棉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太湖三白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168家鲁股一季度赚109亿
太湖一角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