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术在AMI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2021-04-15 02:29高爽
中外医疗 2021年2期
关键词:罗非班氯吡阿司匹林

高爽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济南 250011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方法能够开通心外膜冠脉,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再梗死率,但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存在脱落的粥样斑块碎块、脂质、炎性物质,会有再次激活血小板等风险,进而造成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问题。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能够对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治疗对于心肌微循环灌注治疗效果较差。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血小板膜糖蛋白(GP)1I b/Ⅲa 受体拮抗剂,能够将Ⅱb/III 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的过程彻底阻断,进而避免任何Ⅱb/Ⅲa 受体激活剂所致的血小板聚集问题。该研究方便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确诊并治疗80 例AMI 患者,对其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术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确诊并治疗80 例AMI 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44 例,女 36 例;年龄 59~79 岁,平均(67.4±11.2)岁;病变狭窄程度(67.4±11.3)×10-2。全部观察对象均经检查确诊为AMI,且对临床研究过程完全知情,报备医院伦理委员会。排除标准:①激发心脏破裂和心肌穿孔、具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②血压高于180/110 mmHg 的患者;③有盐酸替罗非班过敏史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史以及脑出血史的患者 。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0 例,男22 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6±12.4)岁;病变狭窄程度(68.0±12.2)×10-2。实验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平均年龄(68.4±11.7)岁;病变狭窄程度(67.1±12.1)×10-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口服300 mg 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 0029)和3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65051),手术过程中患者送入导管室实施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联合支架术治疗。实验组术前口服300 mg 氯吡格雷和3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在3 min 内依据10 g/kg 的标准推注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若患者存在肾功能异常问题,可适当酌减首次负荷量,并在24~36 h 时间内按照 0.15 g/(kg·min)速度微量泵入药物。同时口服75 mg 肠溶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治疗,每天2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即刻TIMI 分级情况。TIM10 级指的是无前向灌注的闭塞远端血管血流;TIMI1 级指的是有前向灌注的闭塞远端血管血流,但未充盈远端血管床;TIMI2级指的是病变远端血管于至少3 个心动周期后才完全充盈;TIMI3 级指的是远端血管于3 个心动周期后仍未完全充盈。②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术后穿刺部位血肿、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③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PACI 和CD62P 等血小板活度情况。④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即刻TIMI 分级情况

实验组90.0%以上患者术后即刻TIMI 分级结果为3 级,而对照组患者分级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 分级情况比较[n(%)]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活度情况

两组观察对象手术中治疗前PACI 和CD62P 等血小板活度指标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各项血小板活度指标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活度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活度情况比较(±s)

组别PACI手术前 手术后CD62P手术前 手术后实验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18.3±2.4 18.3±2.3 0.000 1.000 8.2±1.4 11.2±1.7 8.615<0.001 1.8±0.4 1.8±0.3 0.000 1.000 0.6±0.2 1.2±0.3 10.525<0.001

2.4 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

实验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为(60.7±6.3)%,对照组后左室射血分数为(64.3±5.3)%,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4,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部位出现的急性闭塞血流中断现象临床上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该问题后,其局部心肌组织会发生缺血性坏死改变,进而出现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升高、休克、心力衰竭以及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1-3]。AMI 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大量饮酒、吸烟、便秘、暴饮暴食、寒冷刺激、激动以及过度疲劳等,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可见典型前驱症状,包括原有心绞痛的患者疼痛程度加重且发作时间加长,或是继往无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发生长时间的心绞痛等[4-5]。

AMI 是一种心血管系统常见急重症,临床上通常将其分为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非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两类,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检查技术的发展完善,临床医师对于其在AMI 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关注和认可[6-7]。医学研究结果证实,AMI 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血栓形成,所以,在AMI 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抑制血栓形成对于治疗效果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8-9]。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常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也是一种最为科学的再灌注治疗方案,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能够促进其再灌注治疗的基础上,实现心外膜大冠状动脉血流的迅速恢复,改善心肌组织的灌注水平,缓解心肌再灌注损伤。因AMI 发病后可见斑块破裂和血小板激活问题,这也是诱发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因PCI 治疗过程中球囊、支架等手术设备会破坏患者正常的冠脉组织,并重新激活血小板,降低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问题发生率。粥样斑块中的脂质碎片、基质成分、炎症细胞、内皮细胞等会对心肌微循环过程产生损害作用,进而影响心肌血流和心肌再灌注。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均为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配合抗缺血和肝素抗凝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能够对二磷酸腺苷(ADP)和环氧化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进而降低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然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仅仅能够将血小板活化的一条路径阻断,进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于其他血小板活化通道却无法达到理想的抑制作用[10-12]。

替罗非班是临床常用的特异性高的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有助于阻断血小板聚集通路,能够作用于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序列占据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并对血管假血友病、竞争性凝血因子介导等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增加血栓风险。盐酸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肝素联合治疗,能够全面阻断血小板活化过程,抑制血小板中炎性因子的释放,恢复正常的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动租用,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还有助于活化患者体内的一氧化氮生物,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替罗非班半衰期为2 h,给药后起效速度较快,能够在5 min 内对血小板聚集过程产生有效抑制,有效率高达96%,停药后2~4 h 内血小板功能会逐步恢复正常。而在AMI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术方案,有助于患者心肌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替罗非班和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助于降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风险,促进心肌灌注功能恢复。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进口盐酸替罗非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替罗非班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来看,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均联用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结果显示,联用替罗非班有增加皮肤粘膜出血的倾向,但出血程度轻,发生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停药后即可消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该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实验组90.0%以上患者术后即刻TIMI 分级结果为3 级,而对照组分级结果更低(P<0.05)。实验组并发症风险仅为 1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各项血小板活度指标结果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术治疗,有助于患者心肌功能的改善和恢复,且治疗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有助于患者血小板活度的恢复和改善。

猜你喜欢
罗非班氯吡阿司匹林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替罗非班治疗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