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麻醉对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影响

2021-04-17 03:37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椎管全麻股骨

邢 军 凯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骨科医院 安阳 456485)

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可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呈上升趋势,具有病残率高、进展慢、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由于此类疾病常发生在老年人群,多伴有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增加了手术风险[1]。为了提高手术安全,保证手术顺利开展,还需合理选择一项麻醉方式。目前常用的麻醉方式为全麻、椎管内麻醉,其中全麻具有显著镇静、镇痛效果,但将麻醉药经静脉、呼吸道等方式进入人体,容易对呼吸造成抑制,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椎管内麻醉具有操作简便、剂量可控等特点,通过椎旁组织、蛛网膜下腔阻滞等途径作用脊神经能够发挥显著镇痛、镇静效果,且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发生几率较小,安全性更高[2]。本研究分别对比了两种不同麻醉的优势以及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12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此次试验均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完成。入选标准:(1)患者均存在手术适应证,且无麻醉禁忌证;(2)患者均在受伤后48h内入院;(3)患者年龄≥70岁;(4)患者各项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中、重度心肺肾功能不全患者;(2)排除合并出血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3)排除近期内接受过其他四肢手术患者;(4)排除交流障碍、听力障碍、精神障碍患者。

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5.63±2.11)岁;Evans分型:IV型10例,III型19例,II型31例;ASA分级:III~IV级20例,I~II级40例;合并基础病:合并冠心病16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压3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75.48±2.32)岁;Evans分型:IV型11例,III型17例,II型32例;ASA分级:III~IV级21例,I~II级39例;合并基础病:合并冠心病17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高血压31例。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麻,诱导药选择:2~4ug/kg芬太尼、1~2mg/kg异丙酚、2~3mg咪唑安定、0.08~0.12mg/kg维库溴铵,实施气管内插管全麻,术中使用瑞芬太尼6~12ug/kg·h、丙泊酚4~12mg/kg·h,使用微量泵注射药物。

观察组采用椎管内麻醉,在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取侧卧位,成功置入锥形腰麻针后,检查是否有脑脊髓流出,若流出脑脊液代表抵达成功,并注入重比重布比卡因10~12mg,药效发挥作用后,实施髓内钉内固定,并根据患者年龄、耐受性,决定麻醉深度维持度,确保麻醉控制在T8水平以下。

两组患者均实施Gamma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切口可选择在股骨大粗隆顶点或髂嵴处,切口大小控制在4cm,逐层切开各层组织,暴露股骨大粗隆顶端,并将导针插入顶端后2/3和顶端前1/3交界偏内开口处,在引导下扩髓近端,置入主钉,连接瞄准器,插入股骨颈内拉力螺钉,确定拉力螺钉位置后,扩外侧皮质,若位置满意,便可装好尾帽,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给予止痛消肿、抗感染治疗,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V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谵妄率、术后24h MMSE评分(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

MMSE评分[3]:最高分30分,主要评估当前注意力及计算力、即刻记忆、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视空间、延迟记忆、语言等,分数越高,代表当前认知功能越好。

VAS评分[4]:0分无明显疼痛感,10分剧烈疼痛感。

1.4 统计学处理

实施SPSS22.0软件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统计存在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60min、24h、48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VAS评分

两组对比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无统计差异性(P>0.05),而观察组住院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麻醉效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呼吸抑制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n(%)]

观察组术后24h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24h、术后48h谵妄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对比术后谵妄率和MMSE评分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因为受到外力直接撞击、跌倒时强力外收或强行外展、下肢突然扭转而导致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由于粗隆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血运丰富,容易在骨折后引发髋内翻,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目前为了降低病残率,控制病情恶化,常运用手术治疗[5]。虽然通过手术能够恢复骨折端血运,但成功率与麻醉方式选择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常运用全麻,其能够获取满意镇痛、镇静效果,通过静脉注射、呼吸道途径、肌肉注射等方式,可快速发挥药效,但风险性较大,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椎管内麻醉与全麻相比,主要优势在于:(1)椎管内麻醉能够减少对患者系统、组织的损伤:全身麻醉能够抑制患者痛觉感受,直接阻滞中枢神经系统,但由于组织位置特殊、老年耐受性差,全麻风险性较高,容易产生周围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相比之下,椎管内麻醉安全性更高,能够将脊神经根作为阻滞区域,较好发挥麻醉作用,且不会对神经系统、其他组织造成不良影响;(2)椎管内麻醉更符合高龄骨折患者生理特性,利于保证手术顺利开展,且不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抑制作用[6]。

总而言之,椎管内麻醉具有镇静、镇痛效果显著等优势,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椎管全麻股骨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