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4-17 15:02贽,张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 贽,张 静

(1.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2.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思政教研部,北京 1026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创新发展的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和部署,大力推动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最核心的工作目标就是巩固民族团结生命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指导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指南。

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两大核心目标

1.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民族”的词义内涵具有不可混淆的双重性,既涵盖作为复合民族和次生民族并在国家层次上呈现整体统一特点的中华民族,又包括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具体的民族组成单位。“团结”是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也指和睦、友好。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是“分裂”。我国的民族团结从中华民族层次看,就是包括了中华民族所有构成成分和单位的大团结,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这个中华民族最高核心利益的全民族大团结;从构成单位层次上看,则是56个民族相互间及其内部的团结互助,就是各族人民要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实现和巩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

“生命线”是指维持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不可或缺。在党的历史上,能被冠以具有“生命线”地位和作用的工作或政策并不多见,主要有“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等[1]。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的基本共识。这个科学论断,是新时代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文化发展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认真评估民族团结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与时俱进地对党和国家以往关于民族团结重要性、科学性思想的升华和推进。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属性意识、交往意识和发展意识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民族的属性、结构和层次的不同,都会导致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途径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讲,原生态的单一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与民族实体的形成基本上是同步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而次生的复合型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与民族实体的形成并不一定必然同步,并且在民族实体形成过程中,其所产生和承载的政治组织都对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塑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中华民族作为国家层次的现代民族,从内部构成看,属于包含了56个民族的复合型民族;从生成过程看,属于非原生态的次生民族;从发展阶段看,属于历经古代民族发展而来的现代民族;从政治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形态;从文化结构上讲,中华文化属于包含各构成民族文化在内的集成型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涵是指中华民族所有成员对国家层次的民族身份归属与认同意识,其扩展意识则包含了对自己国家层次民族身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由此而生的对国家层次民族自身发展前途的使命感责任感等。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讲,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1.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不断促进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才能够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的和要求,才能从坚实的社会基础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中华民族大团结,超越历史形成的民族差异界线,为共建共创共享社会进步与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65其中,“最关键”,意即“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3],体现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中,民族团结工作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才能保障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而“最管用”,则体现了民族团结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中的基础性作用。争取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把各族群众对自身全面发展繁荣的需求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目标上,强调“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才能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

虽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也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我们都成功顶住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56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4]。这与冷战后长期没有解决好本国民族问题,从而陷入民族纷争与冲突的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现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5],就必须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主线和抓手,在坚定各族人民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五个认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靠的政治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是对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国家民族地位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整体性的认知和对中国国家统一意识的感悟。从历史角度讲,这是基于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从现实角度讲,是基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6]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共同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和承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保障条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性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7]。民族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8]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共创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共同奋斗历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同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本身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基本内容。现代化成就并不仅仅只体现在物质文明发展方面,更体现在社会文明的发展方面。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明成就如同阳光和空气一样,享有时不觉得其珍贵,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旦缺失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痛苦深渊。所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事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只有在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中,各族人民才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指明了方向和根本归宿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巩固民族团结指明了发展方向。对我国各民族来说,民族性和社会性的协调发展是民族心理意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这也是现代民族发展过程中差异性长期存在、共同性逐渐增多的历史规律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始终以维护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协调和引导各族人民的民族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的方向,为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并不是只有在“站起来”和“强起来”时期才突出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时期都持之以恒地把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当成我们立党的初心和奋斗的使命。在“富起来”阶段切实解决好“两个共同”等问题,就是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就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全面实现奠定必要的发展基石。在这个关系民族工作是非曲直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看到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统一性与连续性。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跨越的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我国各民族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为各族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一致性,本质上是各族群众对共同团结奋斗的利益基础、遵循原则和奋斗目标的高度认同和感悟,并最终体现为“五个认同”(1)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时代我国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各族群众正确对待本民族与他民族间的利益、特色和传统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各族群众在与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对彼此民族心理和意识等民族特点认同和尊重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和揭示了“一”和“多”辩证统一关系的主旨,指明了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和民族团结工作的进步方向。巩固民族团结生命线阐释了“一”和“多”统一关系的路径,指明了工作抓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巩固民族团结提供了根本归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民族团结意识的根本归宿。各族人民正是在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奋斗历程中产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看到,民族团结终归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范围内的和谐统一,其本身就包含着中华民族与各构成民族间的关系以及各构成民族相互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其指导原则:“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151可以讲,前一个“关系”的核心是维护国家统一,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一个“关系”的核心是维护民族团结,就是“三个离不开”。前后两个“关系”的归宿就是:“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维护和实现好这两个“关系”,就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11]。如果从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来把握,就会深刻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富起来”过程中,由于受市场经济探索过程中非均衡发展等消极因素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发展不充分基础上,形成了民族性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造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团结意识发展的不充分。这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领域的表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根本性出路。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实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强起来”的奋斗目标,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基础上,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比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对国内民族关系和谐的要求更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求各族人民牢牢树立起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意识和互相“离不开”的荣辱与共意识,必须要求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和谐民族关系视若自己的生命而倍加珍惜,对自己民族能够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平等构成分子而倍感自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努力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促进民族工作两大核心目标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总目标,统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在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起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中华民族迎来了向“强起来”进军的伟大转折,这是最终冲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关键历史时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多次就如何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实现两大核心目标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进行了深入阐释。

1.要正确总结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经验。必须要万分珍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推动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宝贵经验,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之间关系方面的经验,绝不容许以错误的历史观来解构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成就和基本经验。如借当前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否定以往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这既没有实事求是地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更没有看到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认同和拥护,某些地区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本质上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针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绝不能成为动摇和怀疑我国民族政策优越性和自信心的借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犹如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正反两面。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成就,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国家通过扶持性的民族政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发展,在帮助他们提高发展能力、增强发展自信心的同时,当然更会增强他们“三个离不开”意识,更会增强他们的“五个认同”意识。如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能说明论者看问题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2.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正确把握民族发展繁荣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关系。首先,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要眼中有人,以人作为工作中心和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12]。民族工作贯彻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要把各族人民的个人、群体和地区发展利益与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利益统一起来,把各族群众的民族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统一起来,把民族发展与民族团结统一起来,实现个人、群体、社会、国家各得其所的共赢共享式发展。其次,抓好民族工作,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没有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统一意识作为思想和政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取得就只能是暂时的和不稳固的。西方学者曾对苏联在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方面的成就给予肯定[13]175,然而,这些“社会经济现代化并没有根除作为潜在分离力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情绪”[14]176,当然也没有能够避免时常爆发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反弹对联盟解体的消极作用。为完成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任务,新时代民族工作要始终坚持好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工作主题,切实推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意识,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

3.要全面统筹考虑国内外形势,协调推进两个命运共同体建设。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郑重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4]。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与生态体系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既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有伟大的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贯彻落实和把握运用好这一重要科学思想和重大理论创新,就要全面统筹国际关系问题与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是国际关系战略要服务服从于国内工作全局。必须要看到当今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潜藏的危机与风险,要增强忧患意识,防微杜渐,特别是要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高,某些西方霸权国家从其狭隘的单边利益出发,必然要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遏制和破坏。在这样的思路下,所谓的民族宗教问题当然就成为他们手中的重要筹码和武器。在我国由富变强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要时刻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干扰破坏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命线,分化和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族人民共同的中国梦想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基于这种形势,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致力于维护好国际和平和稳定发展,敢于和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法律、军事等各种斗争手段,坚决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是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自然延续。要认清新时代共同体建设的总体格局,全面把握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使“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为世界大同的实现提供更好的中国智慧,展现更可行更可信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最核心的价值文化理念,就是向世界展示了党和国家如何在国内民族问题上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这也正是回答当今世界如何构建好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的精髓和关键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从其占尽工业化先机的历史优越感出发,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和制度选择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通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向世界展现了我们自己独特的普惠包容、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和治理经验。在历史、传统、文化、国情、制度等方面,要看到世界各国都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世界各国之间也具有统一性,即具有共同性,都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具有共同追求。统一,是在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前提下的统一;多样,是统一性中的多样。强调统一不以忽视多样为代价,强调多样也不以忽视统一为代价。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统一性的多样相结合的矛盾体。这样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既有利于使世界充满活力,又有助于使世界达至和谐。只强调统一而忽视多样,就容易走向霸权主义;只强调多样而忽视统一,就会导致世界对立和分裂。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把尊重世界差异性与注重世界统一性相结合,这就克服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西化文明论”中只强调“一”而排斥“多”的方法论弊端;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强调的平等包容、普惠发展,也超越了西方“主体”必然优越优先于非西方“客体”的价值选择偏颇,成为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体挑战为目的、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全球价值观与国际共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