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

2021-04-17 15:02郭明飞孔云飞
关键词:凝聚力群众建设

郭明飞,孔云飞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了信息互动,也给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空间。基于多种因素叠加和相互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面临复杂的态势。鉴于新时期传统媒体的优势被削弱,或存在对复杂形势应对不力的问题,意识形态工作者需充分发挥主动性,致力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积极回应现实社会的诉求。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内在逻辑

意识形态是人类实践活动在思想层面的集中反映。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主导性,与其所处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方法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并推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内涵及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在应然位置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这一地位也为法律所赋予;在实然位置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的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新时代我们提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其实质是要强化意识形态的实然位置,只有保持应然和实然位置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各社会主体的高度自觉,这一过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意识形态引领的本体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其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立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规定性和获得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得以体现的实践方式。意识形态要发挥作用,需依靠统治阶级的“规定”和广大群众自觉意识的形成,国家通过宣传和教化等方式引导人们认同和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尊重其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三是排他性和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原则。排他性强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及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决心。包容性是指意识形态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需要正视现实不断发展,尤其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僵滞不前,而是要结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环境与异质性意识形态相互博弈,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意识形态的引领力[2]。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需遵循一定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通常而言,意识形态要发挥引导作用,大致经历基础形成、观念博弈、教育引领、主体认同四个阶段。首先,在基础形成阶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基础上,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初步形成。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政治基础则是意识形态得以推广和深入民心的重要保障。其次,在观念博弈阶段,意识形态建设需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与异质性意识形态进行斗争,进而获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与此同时,任何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建设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必然会面临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攻击,因而,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其关键在于在不同观念的博弈中能够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再次,在教育引领阶段,当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主导地位之后,需要谋求应然和实然位置的统一,因而,往往会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将意识形态的内容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发挥其对于人民群众行为规范的指导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引导人们树立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价值理念,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这表明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最后,在主体认同阶段,教育引领的目标在于增进教育对象的认同,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除了传统教育渠道以外,网络空间对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变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主体认同阶段,唯有建立在个体自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增进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形成。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同时也要回应时代发展的诉求,持续强化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和引领作用。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现实诉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在新时代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所认知、有所掌握、有所运用,就必须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相反,如果意识形态建设固步自封,就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和引领价值[3]。

1.建设路径亟待拓宽。路径依赖制约了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我们党历来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将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路径。新时代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已经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单一的建设路径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的制约因素。从当前看,传统的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涵盖多数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区、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并没有涵盖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原有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层次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已经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以国家行政权力作为推动力量来开展的,但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而言,仅仅凭借行政权力的推动很难完成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任务。因此,急需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之中,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和引导作用。

传播环境变化对意识形态建设主体提出了新挑战。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在了解世界、获取信息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特别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凭借其互动性、全球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点,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4]。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变得更为多元化,加之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使人们更加“毫无顾忌”地参与到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之中,这也加剧了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如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依然单靠行政权力和主流社会媒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中始终被动挨打,就会贻误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机。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并没有看到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环境的影响,仍然采取单一行政命令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逻辑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从而无法发挥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凝聚和引导作用。

2.表达方式需增强吸引力。含蓄表达与直奔主题之间的博弈表明,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以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表达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才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只有切合社会心理,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要求,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势和价值。从当前看,在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始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但表达的方式过于含蓄,虽然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过于深奥、晦涩,难以内化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5]。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引领之下,已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生动直白、直奔主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反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表达方式缺乏吸引力,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建设。

不可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精神文化产品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监管的滞后,致使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旗帜鲜明地抵制这些低俗媚俗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主流价值的营造净化网络环境,并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之下,形成一批有内涵、有高度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当前,无论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还是语言表达和文化产品创新都存在不足。

3.建设时效有待提升。意识形态外宣存在“话语逆差”和“历史逆差”。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时刻都在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目前更是花样翻新地通过文化形式进行渗透,一旦我们疏于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就会以学术交流、文化宣传、文化商品贸易等多种形式传播开来。当前,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采取的措施过于保守,缺乏主动应战、主动迎战的意识能力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意识形态外宣存在“话语逆差”和“历史逆差”。一方面,长期以来相关部门疲于应对西方复杂繁多的意识形态渗透,缺乏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性,也没有积极构造符合对外文化宣传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很少有中国声音,进而出现了“话语逆差”[6]。另一方面,在对外文化宣传方式和内容选择上还存在误区,一味地想通过时髦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甚至是文化商品贸易来对抗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没有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文化产品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宣传,进而形成了文化宣传的“历史逆差”。

意识形态内宣存在“泛制度化倾向”。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无疑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影响,甚至引发了现实冲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中,相关部门还缺乏政治意识和基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新闻媒体和网络大V,将我国的个别现象问题化,并推波助澜、添油加醋地进行宣传,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存在的“泛制度化倾向”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甚至会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复杂化。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时代回应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时代诉求,针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表达方式和建设时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多种维度出发,创新引领方式和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创新。

1.回应群众关切,提升凝聚力。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着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相应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深入社会生活实践是提高其引领力和凝聚力的关键,为此,意识形态建设要主动适应,逐步提升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具体做法上,一要倾听群众呼声。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即群众所处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过于宏观,缺少对群众关切和现实困境的回应。为此,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遵循群众路线,积极主动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丰富和畅通表达民意的渠道[7]。二要关注社会热点。一些公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网络媒体的加速下,往往会持续发酵。主动了解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回应,有助于消除群众的顾虑,坚定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心。此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还应对群众进行引导,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在理论逻辑上提高自身的说服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由“被动掌握”向“主动掌握”转变。人们思想的形成通常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唯有被人们信服,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此,当前要坚决抵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空话和套话,树立由“被动掌握”向“主动掌握”转变的意识。具体而言,一要主动将人民群众的切身愿望与意识形态内容相结合,建构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围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致力于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二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变化多端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集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共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人民群众也应发挥主动性,自觉参与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之中。简言之,由“被动掌握”到“主动掌握”的转变,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思路和工作方法。

2.尊重个体差异,提升引领力。一是实施精准引领。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对象,其思想特征也变得更加多元,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也应体现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引领策略。要么针对一些具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人群,可采用理论推理的方式,引导其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做到以理服人;要么针对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偏弱的群众,则可通过影像、视频等更为直观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增强其对群众的吸引力,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认同感。针对个别敌对势力,应结合不同的立场分歧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和观点,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纠偏。简言之,精准引领实施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普通群众与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动态,识别出其特征和特点。

二是培育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可调动这一部分人群的积极性。虽然当今的自媒体为群众发声提供了空间,但多数人的号召力依然有限,而少部分的意见领袖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面对这一情形,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可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一要树立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与网络意见领袖坦诚相待,对其表现出来的个性和意气表示宽容,并积极听取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针对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则要严肃处理,并表明立场。二要利用政府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培育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意见领袖,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力。

3.供给优质内容,提升主导力。一要守正出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其理论本源。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理念和价值理念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之中[7]。纵观人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理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才成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本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化进程中,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成功地引领社会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进程中,必须要守正出新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创新,既要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本源,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

二要兼容并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引领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形成了多元社会意识,这些社会意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要想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社会意识的交流、沟通和对话,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力和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有些时候我们有理说不出,道理讲了但传播不开,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下功夫解决[8]。按照这一思路,既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态进行创新,也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语句进行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在网络空间占据一席之地,就在于他们能够用碎片化的内容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网民的眼球,进而影响网民的思想价值。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和做法。在表达和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形式、载体、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既要讲好道理,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既要运用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技巧和传播方法,也要设置好话题,增加内容深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能够真正得到思想升华。

总之,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追求现实理论逻辑,也要丰富表达形式和内容,用严谨的逻辑来引领,用鲜活的表达方式来回应时代,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猜你喜欢
凝聚力群众建设
多让群众咧嘴笑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