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情志病*

2021-04-17 18:50张燕过伟峰杜琳琳
中医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定志心神少阳

张燕,过伟峰,杜琳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柴胡、黄芩、人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龙骨、牡蛎、铅丹、生姜、大枣组成。《中医方剂大辞典》[1]记载其功擅疏解泄热、重镇安神,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失眠、抑郁、焦虑、躁狂等情志疾病的治疗[2-5],若能方证相应,用之得当,往往效若桴鼓。然本方为复法大方,药味较多,结构复杂,组方独特,若不能深谙其理,滥用误用,必然方证不对应,甚则贻误病情。兹根据审证求机原则,结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情志疾病的经验,笔者试解析其方义,探究其功效,明确其方证。

1 少阳气郁、热扰心神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机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病伤寒八九日,是属表证,治当发汗解表,却反而下之而误伤正气,以致邪入少阳半表半里,形成表里俱病、虚实夹杂之证。邪壅少阳,故见胸满不适,甚则呼吸不畅,喜叹息;少阳肝胆郁滞,气不布津,津凝成痰,日久化热,痰热扰乱心神,故见烦躁不安、惊惕恐慌,甚至谵语;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结不畅,导致三焦气化失职,水道不通,故小便不利;少阳经气受阻,不通则痛而致“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可见肢体困重、沉重。根据审证求机原则,从上述证候分析推理可知,本证的基本病机为少阳气郁,热扰心神。

根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基本病机及该方药物组成进行方义解析,方中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取小柴胡汤之意,功在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合大黄成大柴胡汤,以清解入里化热之邪。人参、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寓安神定志丸之意,兼益气镇惊之功。桂枝合大枣、生姜寓桂枝汤之意,发表散寒;合茯苓成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可见本方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安神定志丸、桂枝汤、茯苓甘草汤于一体,共奏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清解表里、通腑泄热、发表散寒、通阳利水、安神定志之功。

2 安神定志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情志病的基础

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代张介宾《类经》,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且具有抑郁不欢、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6],临床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躁狂症等。心主神明,此类疾病虽临床表现各异,但病机均与“心不藏神”有关。《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所藏之神,包括精神、情绪、思维、意识等。故情志病病变主脏在心,又因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辅助心主神明,故还与肝、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安神定志,是其治疗情志病的基础。

方中人参、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寓安神定志丸之意。人参补虚安神,《神农本草经》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茯苓入心脾,补中益气,宁心安神,《神农本草经》云:“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二者合用,益心气,安神志。龙骨主入心经,牡蛎主入肝经,心藏神,肝藏魂,二者相须为用,使心神不乱,魂魄安定。张锡纯云:“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故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铅丹为铅的氧化物,沉重降敛,坠痰镇惊,与龙骨、牡蛎共敛浮越之心神,去肝胆之惊痰,因其有毒,不宜久服,临床常用龙齿、琥珀、珍珠母等代替。诸药合用,益气镇惊,定志安神。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肝解郁、泄热通阳等功效有助于安神定志,令心能藏神。小柴胡汤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有助于畅达经气、调畅情志;大柴胡汤清解表里、通腑泄热,能化痰清热而安神;桂枝温通阳气,具灵动之性,“龙、牡顽纯之质,佐桂枝即灵。”配于方中,令诸阴药得活,阴阳相配,动静结合,鼓舞心神发挥统摄之力,使神机有序。

3 虚实错杂、阴阳失和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情志病的证候特征

本属邪实表证,却误下伤正,根据方中益气镇惊之功效,可知其误下了心胆之气。清代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胆相通”理论,认为胆主决断需在心主神明统领下才能进行,而心主神明又需胆的决断才能正常行使[7]。若心气虚弱,必然影响胆主决断,令胆失中正,而见焦虑紧张、惊恐不安;而胆气虚怯,则心气不足,无法行使“藏神”功能,令心神失养而虚烦难寐,终日悌悌而心悸。由此可见,本方所治情志病的“烦惊”,可为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临证常兼见心气不足所致的气短懒言,因气虚卫表不固而致的形寒自汗,甚至气虚血少所致的面白舌淡。

表证误下伤正的同时,若表邪入里化热,则形成虚实错杂局面。邪壅少阳,气机郁结,肝郁神伤,而见情绪低落,忧郁不欢,伴有胸满不适,呼吸不畅而喜叹息等,故取小柴胡汤疏肝解郁。少阳肝胆郁滞,气不布津,津凝成痰,日久化热,痰热扰乱心神,证见烦躁不安、急躁易怒等,故取大柴胡汤清解安神。临证当根据虚实主次偏颇,调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的补虚泻实药。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治病证的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往来寒热当是其证候特点。少阳为人体阴阳出入之枢,掌握全身阴阳的消长[8]。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阴阳升降出入失衡。阳气郁遏,通达不利,温煦无力,则见形寒怕冷;阳气郁久化热,则烦热、烘热汗出;阴阳相争,互为进退,则乍寒乍热、寒热往来。但临证不必拘泥于寒热往来,凡情志病患者出现既有形寒怕冷,或手足冰冷,或躯体某一局部清冷,又有烘热汗出,烦热不安等阴阳失和表现者,正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治情志病的特征性证候。

4 验案举例

4.1 失眠案余某,女,38岁。2018年4月24日初诊。失眠3年,入睡困难,甚则通宵不睡,寐浅易醒,乱梦纷纭,心烦不宁,头昏,颈僵酸胀,口苦异味,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热扰神,治拟清热化痰,安神定志。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酸枣仁15 g,茯神15 g,知母10 g,首乌藤15 g,黄连6 g,蜜远志 6 g,炙甘草6 g,合欢皮15 g,生龙骨(先煎)30 g,青礞石(先煎)30 g,石菖蒲10 g,炒枳实10 g,姜竹茹10 g,陈皮6 g,葛根30 g,片姜黄15 g,羌活12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2018年5月8日二诊:睡眠稍有好转,夜睡2-3 h,多梦减少,颈僵不适减轻,仍有心烦,夜间烘热汗出,畏寒足冷,舌脉如前。转从痰热扰神,阴阳失和治疗。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柴胡 6 g,生龙骨(先煎)30 g,生牡蛎30 g(先煎),石决明(先煎)30 g,珍珠母(先煎)30 g,桂枝10 g,党参 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大枣10 g,酸枣仁20 g,茯神15 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2018年5月22日三诊:服药2周,睡眠明显改善,夜寐6小时,诸症减轻。效不更方,巩固疗效。

按:患者初诊辨证为痰热扰心,治以清化痰热,药后睡眠改善不明显,心烦等情志症状并无好转。追问有烘热汗出、畏寒足冷之寒热错杂、阴阳失和证候,故转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而获效。

4.2 抑郁症案李某,女,47岁。2017年11月7日就诊。罹患抑郁症6年,郁郁寡欢,不喜交流,悲伤善哭,烦躁易怒,焦虑不宁,寐差,胸闷心慌,叹气则舒,纳差,背热但四肢清冷,舌暗,苔薄白,脉弦紧。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证属肝郁扰神,阴阳失调。治拟解郁安神,平调阴阳。药用醋柴胡6 g,生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桂枝10 g,党参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石菖蒲6 g,远志6 g,酸枣仁15 g,合欢花6 g,焦山楂10 g,神曲10 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2017年12月21日复诊:情绪症状及胸闷心慌明显减轻,身热肢冷明显改善。续方治疗1个月,多年抑郁得以平稳。

按:本案患者既有郁郁寡欢、悲伤善哭之抑郁表现,又有烦躁易怒之亢奋症状;既有背部发热之热郁表现,又有四肢清冷之寒凝证候,故辨证阴阳失和,肝郁扰神,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方证相应,服药半月而获显效。

4.3 焦虑症案谭某,男,60岁。2018年2月17日初诊。患者焦虑多思,心慌,终日惕惕,夜间惊醒,多梦噩梦,胸胁窜痛,咽喉异物痰滞感,伴有烘热汗出,手足心热,口干,后背及两膝清冷,舌红,苔薄白,脉弦紧。查汉密顿焦虑量表25分,焦虑自评量表肯定有焦虑症状。西医诊断:焦虑症;中医诊断:郁证。证属胆虚肝郁,阴阳失和。治拟疏肝解郁、益气镇惊,调和阴阳。药用桂枝1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醋柴胡6 g,党参10 g,黄芩 10 g,法半夏10 g,茯神15 g,茯苓15 g,石斛15 g,苏梗10 g,厚朴6 g。7剂,水煎服,每日2次。

2018年3月3日复诊:服药后,焦虑、惊惕明显减轻,咽喉异物痰滞感好转,烘热汗出未作。查汉密顿焦虑量表12分。

按:患者以胆怯易惊,焦虑多思为主诉,证属心胆气虚。兼有胸胁胀满窜痛、咽喉异物痰滞感,提示肝气郁滞,痰气郁结。既有烘热汗出,口干,手足心热之热郁,又见背部及两膝清冷之寒凝,是属阴阳不和。故径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半夏厚朴汤调和阴阳,解郁化痰,安神定志。

以上三个情志病患者主症皆有心神不宁,伴有身热,又有畏寒怕冷,此乃阴阳失和的特征性表现,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取得显效。

猜你喜欢
定志心神少阳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安神定志丸治疗心胆气虚型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朱熹“定志”思想对当代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启示
安神定志灵对SHR大鼠突触体ATR、LDH及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常少阳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