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领域覆盖 一体化推进 做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2021-04-17 19:21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编办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编办

中央确定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中央编委对内蒙古的高度信任和关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整个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自治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编办的精心指导、大力支持下,根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谋划、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标准要求逐项落实改革任务,总体形成了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履职效能提升、社会各界满意的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新体系。

一、主要做法

试点工作推进以来,我们充分借鉴党政机构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在组织领导、总体设计、节奏安排、保障举措上精心谋划、有序实施,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一)高站位谋划,坚决扛起改革试点重大政治责任

始终把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考验,自觉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事业单位改革全过程各方面,健全领导决策、推动落实机制,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推进。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延续党政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体制,自治区党委石泰峰书记亲自挂帅、牵头抓总,多次听取专题汇报,主持召开全区动员部署会议,3次召开常委会或编委会,审定改革方案和机构职能编制规定。布小林主席多次指示、整体统筹,特别就政府直属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事项提出明确要求。杨伟东部长靠前指挥、精心指导,5次召开改革协调小组专题会议,定期研究部署改革试点各项工作,统筹协调、推动落实。各专项小组和成员单位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构建起自治区党委主导、各级编委主抓、协调小组主推、编制部门主办、地区单位操作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协同联动。加强与中央编办请示沟通,及时汇报改革进展、遇到的紧要事项和疑难问题,深入领会顶层设计意图,准确掌握各项政策要求,确保改革不跑偏、不走样、不出现纰漏和失误。加强横向联动,及时掌握其他试点省份工作动态,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强对区直部门和盟市旗县“全流程”服务指导、“一对一”审核把关、“手把手”对接操作,做好动员培训、方案制定、口径把握、人员转隶、“三定”拟制等关键环节,全力保障改革决策部署正确贯彻、精确落地。

三是凝聚改革共识。把强化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放在突出位置。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加强正面解读、政策阐释,力求吃透改革精神、领会核心要义、掌握政策要求、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早改革早受益、早改革早主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正确看待改革、积极拥护改革、主动参与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适时适度跟踪宣传报道改革进展情况,选树推广先进典型和案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关切,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整体性重塑,积极构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改革精神,紧紧围绕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结合转化上用功,在跑好改革“最先一公里”上发力,科学制定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和“三定”规定,细化完善配套举措,绘就改革“施工图”,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一是做实做细基础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早在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时就同步谋划事业单位改革,深入自治区本级87个部门、12个盟市和30多个旗县调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问题准。注重取长补短,赴黑龙江、辽宁、陕西、山西等地区考察,借鉴有益经验做法,避免走弯路、翻烧饼。充分研究论证,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敏感事项、关键环节、矛盾隐患等开展座谈交流、专家论证、模拟推演,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细化分解落实中央指导意见明确的6个方面46项具体任务,常态化开展线上指导、线下培训,确保中央改革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二是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突出把好政治关、政策关、程序关。初稿形成后,通过座谈会和书面等形式,先后5轮征求自治区本级65个部门单位和盟市旗县建议,就职能设置有关事项9次召开专题论证会议,面对面征求相关方面意见。在反复修改完善基础上,分别征求自治区党政领导意见,与中央编办“五上五下”沟通请示,最终形成既符合中央改革精神又契合内蒙古实际的改革方案。严密履行议事决策程序,先后经编办室务会议、协调小组会议、编委会议、党委常委会议审议后报经中央编委批准实施。采取“三看、四审、十把关”工作法,同步指导盟市旗县完成方案拟制、审核报备等工作。

三是精心拟制“三定”规定。把制定好“三定”规定作为落实改革方案的重要抓手,作为组织实施的中心环节。举全办之力,抽调精干力量组成6个审理组,按照“前期设计→培训指导→酝酿起草→审核协调→审定发布→执行监督”6个步骤严格组织实施。经过3次面对面沟通对接,5批次征求归口领导或管理部门、组织纪检部门、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的意见建议,7次召开沟通协商会议,充分达成一致意见,切实提升“三定”规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树立“三定”规定就是法制的理念,严守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量“两个不突破”的底线,严格规范领导职数和机构规格,严控挂牌机构数量,从紧设置内设机构。对改革后近1.3万个事业单位重新印发机构职能编制规定或批复,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和职责边界,理顺工作关系,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四是探索建立政事权限清单和完善章程管理。按照改革要求、主要内容和制定程序,各地选取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开展试点。政事权限清单着重理顺政事关系、管办关系,推动部门从“办事业”向“管行业”转变,赋予事业单位更大自主权。章程管理着重明确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健全治理机制,完善章程制定备案执行制度,推动相关事业单位规范高效运行。

五是突出事业单位党组织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对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注重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夯实基层基础。会同组织、工委、纪委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不同领导体制、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党组织设置、运行机制、权责边界,从体制机制上补齐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短板。加强纪检监察、巡视巡察、意识形态、统一战线、国家安全等具有政治管理性质的事业单位职能和人员编制,切实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结合换届工作,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事业单位特点和改革发展要求,选好配强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

(三)一体化推进,积极打造同向发力全程工作链条

在改革过程中,创新采取“9步工作法”,按照“前期准备→方案设计→方案报批→动员部署→培训指导→‘三定’审理→人员转隶→机构运行→督查评估”9个步骤,一手抓自治区本级改革推进落实,一手抓盟市旗县改革督促指导,环环相扣、压茬推进各项改革任务。

一是注重系统集成。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与苏木乡镇(街道)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科教文卫等行业改革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揽子解决公益服务领域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回应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释放出改革整体效能。加大对党中央已明确部署的数据信息、培训疗养、报刊传媒、公共资源交易、机关后勤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统筹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发展。

二是细化配套举措。搭建“1+4+N”推进框架,汇编了1套包括政策口径、政策解读、138条操作规范等7万余字的《参阅材料》,作为改革推进的基础工作手册。制作了改革方案、“三定”规定、政事清单、章程管理等4类格式模板。出台了事业单位党建、财政支持、人事管理、社保接续等若干配套办法举措,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确保人员转隶、干部配备、办公用房调整、机构挂牌等改革环节相互协同、整体推动,努力做到自治区答“示范卷”、市县做“填空题”。

三是强化风险预判。考虑到改革试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我们周密制定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强化对改革风险评估预判,妥善做好政策配套和业务接续,做实做细涉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防范化解人员调配、干部安置、参公认定等可能引起舆情信访的风险点,努力把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改革风险可控、效果可期。出台改革试点期间严肃改革纪律的文件,将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情况纳入重大决策部署督察任务和巡视巡察范围,用铁的纪律保证改革任务落实。

四是跟踪督查问效。围绕改革任务落实,实行周调度、旬推进、月通报,加强改革日常监督检查和协调调度,定期研究解决共性问题,避免改革推进过程中产生落差、温差、偏差,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工作任务。密切关注改革后事业单位履职运行情况,联合组织、改革、财政、人社、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深入区直400余家事业单位开展改革督查评估,覆盖率达80%以上。实地赴12个盟市、24个旗县开展检查验收,面对面反馈,点对点指导,有力推动改革后续工作落地见效。

二、改革成效

全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既注重顶层设计落地,又着重解决基础共性问题,既立足一域兼顾全局,又迈开步子趟出路子,很好地发挥了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压力测试、路径探视、方法演示、社会检视的作用。

(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本次改革,对自治区本级39家厅级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领导体制、职责权限等事项予以明确,128家事业单位的党务工作机构实现单独设置,全部521家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作出规定。盟市、旗县也参照自治区做法,对全部涉改事业单位党组织领导作用予以明确。全区各级事业单位从体制机制上补齐了党建工作短板,保证了党对事业单位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到位、作用发挥到位、实际效果到位。

(二)机构总量大幅精简

改革后全区各级事业单位机构数量大幅减少,由2.6万个精简至1.7万个,整体精简35%。自治区减少厅级事业单位2个,盟市减少处级事业单位21个,旗县(市、区)减少科级事业单位414个。盟市、旗县实行限额管理,在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同时预留一定限额,为后续发展留下空间。

(三)公益属性更加突出

突出民生需求导向,聚焦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挖潜创新机制,保障科技、教育、健康等公益服务领域,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事业单位承担的12.3万余项行政职权“合理归位”,全区247家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目标基本实现。改革后,新设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1260余家,减少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1480余家,机构编制资源强基层、惠民生、补短板的作用进一步得以凸显。

(四)布局结构持续优化

通过改革,机构整体重塑,功能实现再造,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精干设置一批。采取“1+2+X”的整合模式,精干设置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归类设置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保留不宜整合的事业单位。撤并整合一批。撤销力量分散、业务萎缩、职能不饱满的事业单位,自治区本级不再保留10人以下、盟市不再保留8人以下、旗县不再保留5人以下事业单位。巩固强化一批。重点加强生态安全、绿色屏障、能源经济、农畜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机构编制支持保障力度,设立国土空间规划、环境监测、低碳发展等机构,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比如,设立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补齐提升一批。聚焦科技兴蒙、健康内蒙古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补齐科学研究、数据信息、应急管理、疾病控制、医疗器械检验、知识产权保护等短板。比如,自治区层面组建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发展中心。因地制宜设置健康养老、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机构。乌兰察布市组建了绿色产业发展中心,包头市组建了养老服务中心。理顺规范一批。注重收放结合,理顺体制机制,将自治区稀土质量检验研究院下放包头市管理,将自治区公证处下放呼和浩特市管理,将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所属的大青山生态保护机构全部上划自治区管理。

(五)编制资源有效盘活

全区精简收回1.1万余名编制,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工作思路,统筹调剂8000余名编制,用于保障民生、安全、生态、科教文卫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用编需求。通过职能优化和编制资源调整,将5万余名编制充实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重点用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部分地区通过“减上补下”的方式,调剂一定数量编制,用于加强基层一线力量。注重发挥人才资源的战略支撑作用,自治区本级将人才专项编制保障规模从过去的100名扩大至600名。

(六)履职效能显著提升

公益服务领域事业单位内设机构实现精干设置,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运转环节。基础科研、报社、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双正职领导职数得到进一步规范,切实提升工作效能。便民服务领域事业单位的业务板块实现重塑,服务流程优化,办事程序压缩,“马上办”“一次办”逐步实现。探索政事权限清单和章程管理试点的单位,初步建立起符合行业特点的治理新机制,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权责更加清晰,运行更加顺畅,效能明显提升。聚焦基层普遍关心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下沉人员编制到基层,延伸资源向基层,社会各界对改革反响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三、经验总结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员多、牵扯利益广、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内蒙古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首先得益于中央编办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让我们更加明晰方法路径、坚定信心决心。同时,也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配合。

讲政治,各级党委重视是关键。各级党委(党组)始终把改革摆在重要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自觉履行政治责任,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指示批示,机构改革协调小组组长、组织部长作为主抓领导,始终把改革牢牢抓在手上,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点事项亲自协调、重大节点亲自督办,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夯基础,准备工作细致是前提。始终把各项工作往前赶、往细做、往深究,学深悟透改革政策,摸清找准问题症结,有序衔接关键环节,把问题考虑全面,把预案准备充分,把办法考虑周全,在“早、细、实”上下功夫,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到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

优布局,重构重塑再造是目标。紧紧围绕内蒙古战略定位,立足全域全局,整体通盘考虑,不搞“小修小补”“小打小闹”,下定决心“推倒重来”,该撤的撤、该设的设、该强的强、该弱的弱,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对涉改单位全部进行“三定”,用法制方式把改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机构重塑、功能再造。

聚合力,同频共振攻坚是基础。始终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注重全区上下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下好“一盘棋”;突出政策配套、相互衔接,打出“组合拳”;坚持改革联动、任务衔接,弹好“协奏曲”;明晰各自责任、发挥各方作用,压实“责任链”,确保改革各环节工作有力有序。

稳预期,加强宣传引导是保障。在党政机构改革时就着手谋划事业单位改革,宣传事业单位改革,强化风险意识,打好“预防针”。坚持底线思维,做好人的工作,做足思想准备、心理预期,减少改革阻力,形成各地各部门期盼改革、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实现队伍平稳过渡、职能平稳转移、工作平稳衔接。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改革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改革之路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