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

2021-04-21 03:43罗莹莹
红豆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

罗莹莹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当前中学生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成长引导者,应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为学生个性品格培养与思想品德品质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现实困境;路径

引言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既可以为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奠定基础,亦能为中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注入崭新活力。面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诸多现实困境,中学教学工作者应进一步转变学校德育课程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

在当前的德育中融合中华文化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在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认知不清,精神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存在以偏概全、片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甚至有些教师将中华文化教育等同于"读经",教学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三百千""弟子规""道德经"等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理解经书内容,只是死记硬背很难维持兴趣,也不可能实现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认同,进而也无法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助益作用。其次,部分德育工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传统美术、传统曲艺、传统节日、传统体育教育等,停留在表面化的文化符号、知识内容的传授与相关技能的训练上,较少触及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学生难以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此外,当前的中华文化德育教育以学生单向接受为主,缺乏对初步的反思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中华文化德育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必然也应对学生自身的生命成长富有意义,否则它就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枯燥材料信息,教学工作者需增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将中华文化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相融合,唤起学生对"意义"的体悟,将中华文化真正内化于学生的血脉之中,切实推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宽裕、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也使德育工作不得不正视更为复杂的形势和问题。尤其在西方多元文化裹挟网络媒体强势侵袭下,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新难题、新挑战,好奇心旺盛的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林林总总、良莠不齐的信息,这势必对其品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心智尚浅的中小学生本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甚明晰,对不良信息处理失当,极易损害身心发展。

二、在中学生教学中融合中华文化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立于学生思想实际和需求开展传统文化育人工作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一些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也趁势涌入,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表现出对于西方文化思想及价值观的好奇和兴趣,并被其吸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感较强,客观上也与当今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穿越感",如果单纯的就传统文化而学习传统文化,而没有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容易使学生感到传统文化内容晦涩难懂,望而却步,从而失去继续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坚持力,因而难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一来,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也就无法实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需求,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并结合时代发展现实,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他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主体能动意识。

(二)优化德育环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

环境基础是学校整体氛围的体现,是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发挥功能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环境建设之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力量,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校园德育文化活动,增加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学校可充分发挥当地少年宫、博物馆、非遗馆所等公共文化教育设施的作用,把地方人文纳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的學习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学生了解民俗风情,感受传统美德。组织中学生积极参加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经典诵读、读书征文、主题演讲、书画展示、文艺展演等,让他们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为保障主题活动质量,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聚焦活动主题

主题活动中的主题聚焦点是主题活动的核心,它既是活动的出发点,也为学生们的德育学习和情感体验设定了一定的内容范围。这一内容范围也承载着活动背后所传递出的精神价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中学生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越具体的事物越容易被他们理解和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阶段主题活动的核心主题应"小"主题指向应更加具象,不宜过大。主题"小"指:核心主题要具有具体性、聚焦性。从前期调查中的主题活动设计可以看出主题核心反映出不具体和聚焦的问题,因此造成德育主题活动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学生对经验的建构是需要通过对某一内容或情景不断体验、感知、探索、反思而获得的,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对一个内容或活动深度持续开展来完成或形成。因此在中华文化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主题定位要小。如:将原先的主题"中华文化我先行"、"团团圆圆一家亲"、"我是小小中国娃"等核心主题进行聚焦为学生感兴趣的"霜降摘柿子"、"春节花灯展"、"城楼几丈高"等。而主题"小"并不是只有具体实践层面,更要通过这样聚焦性主题活动"大处着眼",深度挖掘并渗透中华文化中优秀精神价值和文化思想。通过不断深入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探究感受文化传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个性与精神,萌发民族意识与情感,从而获得对祖国文化的情感认同与理解。

2、抽象概括总结

主题教育活动概括总结阶段是帮助学生继续不断内化知识经验,总结和形成概念化的知识经验,落实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对比验证方法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事物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在集体教学中开展以文人眼中的花朵为主题的古诗和名画赏析,为学生提供宽广的视野,并且以古诗和名画中意象美、意境美促进学生经验的升华,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达出的精神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专业人士,帮助教师解决学生探索时遇到的专业问题,如在学生查找到的有关桃花资料时,学生们发现桃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多关联,如桃花可以做成食物、香水、香皂等来服务人们的生活。教师便可以从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中引入相关人士来解答学生拓展出的问题,借助拓展出的问题让学生领会祖国的文化、历史与智慧,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向善向美。

(三)激发传统文化育人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互促效应

学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还要重视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要深入社会现实,要关注和了解家庭教育的环境和现状,提升德育教育的现实指向性和针对性,并深入挖掘社会、家庭等层面有利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支持要素,并将这些要素转化为以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促进剂和推动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比如,在社会层面,大众传媒对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广泛的传播及时代引领,注重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或综艺节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央视及地方主流媒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诗意中国》等一系列优秀电视节目的不断推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亲近的方式走进了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更多的中国人的内心,也引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也是我们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要素,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再比如,家庭中父母长辈对于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以及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视,同样为我们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带来积极正向的支持效应,也会更进一步促进青年学生对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领悟,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这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的家庭环境要素。以上诸多积极因素形成有效合力,引发互促效应,无疑更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当前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前行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泉和智慧之源,在当前中学生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青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注入了文化力量,提供了精神滋养。在五育并举背景下,教学工作者要强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多元化策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深入,推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孙艳,王瑞东,李湘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0):127-128.

[2]李新.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0(02):74-75.

[3]马媛媛,罗春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142-143.

本论文系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援疆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策略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