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含混的女德主题探究

2021-04-21 03:43孙婉婷
红豆教育 2021年36期

【摘要】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界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女性小说家,她们在作品中用文字揭露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生存现状,将女性的心理想法和内心声音强有力的“喊”了出来。在她们的作品中,除了常见的文学特征外,还充满了怀疑和超越性别枷锁的特色。同时在这些作品中,她们为了用文字实现自我,只能用作为自己的“保护色”,用一种含混的立场站在传统道德维护与全新道德社会秩序之间。

【关键词】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女德主题

英国在十八世纪涌现出以发表女性声音为主的女性作家群,包括国内读者熟悉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以及国内读者较为陌生的夏洛特·史密斯,阿斯尔特等等。众多女性作家的出名与小说的兴起有着紧密地联系,小说的兴起给予女作家的经济和意识形态崛起以动力,给予其新的女德构建标准,而女作家群也给小说文学的发展有了女性地位的凸显。而后这一时期形成的女性作家群风尚成为了小说文学发展的新气候。

一、怀疑性别与规范,唱响女性声音

英国在十八世纪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得到了较为繁荣的经济景象,但同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削弱,经济领域也不再能听到女性的声音。经济社会雏形的出现,使得英国女性的重心开始偏向于家庭,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贤妻”,她们的生活和生存条件都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社会也加强了对女性身份和行为的禁锢,要求女性要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中保持卑微,乐于接受规则带给自己的“福利”等等。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英国女性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但较为讽刺的是,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却成为了她们小说消费和生产的源动力。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双重否定的前提下,一方面促使英国女性必须要接受男权或者社会要求带给自己的“枷锁”,不得不接受自己在父权社会中的“失声”;另一方面,部分英国中产阶级中有能力有想法的女性开始将小说作为自己的发声介质,在小说中喊出女性的心声,希望为自己,为众多的英国女性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争得一个角落。这些女性小说家从女性的日常生活着手,从“私人”向“公共”过渡,用平凡女性的视角打破社会对女德的“捆绑”。

在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性别质疑中,最先表现出来的是对压迫意识的批判。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奥斯丁相同,固有的婚姻观念是当时的英国小说家首先批评和质疑的對象,尽管只是用一种似有似无且迂回性的“战术”。在一个个的小说背时故事,是她们对社会不平等婚姻价值观念的批判与揭露,批判“男人乱性是生理问题,女人乱性就是不可饶恕的”,揭露“男人在翻过滔天大罪之后仍可饶恕,女人犯错之后只能与痛苦相伴一生”。英国作家蔓莉在自己的作品中颠覆了这种传统,她将自己作品中有婚外情的已婚女子以“喜剧”为结局,女人在尝过自己“堕落”的苦之后,也被情人及其家人所接受。

何谓正常的性别模式,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正常或非正常,去得到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实现自身地位的坚固。既然如此,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家又开始了对既定社会规范的质疑,开始了新型女德标准的探索。所以在十八世纪女性小说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一些智慧且独立的女性形象,比如英国作家海伍德作品《英国隐士》中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女性等等,她们用自己的睿智与果敢抵御父权或男权强加于她们的劣性。

总之,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家表现出了顺从外表下对性别规范的批判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将小说作为批判和斗争的阵地,也在用小说抚平内心对于自我与妇德之间的矛盾。

二、提倡情感与理智,构建女德标准

十八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迫切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当时的英国小说家为了迎合社会的这一需求,开始针对道德观念的定义和标准展开了讨论,试图构建出一套新的社会道德框架。在小说内容上,他们将自己文学世界的理念与当时的社会意识挂钩,企图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变成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小说文本创作中,英国小说家还承担起了资本主义的宣传任务。研究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专家亨特曾对这一时期的英国小说发表的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一时期的英国小说家笔下的故事不再只是人们的生活,他们还在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中扮演了“串联者”的身份,他们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还促成了发生。

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英国的男性小说家希望能够为女性小说家搭建出一个理想化的生存世界,借此帮助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点亮”未来的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理查森的作品《帕梅拉》,菲尔丁的作品《汤姆·琼斯》等等。其实出现这些作品的原因还与十八英国给予女性的定位有关,十八世纪的英国认为女性拥有“道德”“细腻”等等明显区别于男性的“天性”。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女性小说家能够在“道德”与“情感”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的存在,那么女性小说家的写作维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而且这种拓展不仅不会给男性作家造成威胁,反而能够巩固男性作家的写作地位和威信力。简单来说,女性作家的小说能够起到一种行为指南的作用。所以,当时的男性以严格的“故事娱乐人”“女德教化人”作为女性进入写作领域的标准,要求女性作家的作品要实现情感与理智,爱情与道德之间的平衡,当然,当时的女性作家对自己的要求亦是如此。

女德在男性小说家和女性小说家那里有着不同的定义,女德对于男性小说家来说更像是女性的贞洁,是女性获得婚姻或者幸福的利器;对于女性小说家来说,女德就不再这么简单。虽然十八世纪的英国要求女性要保持贞洁,要遵循“天性”,但当时还是有大量的女性作家选择在小说等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的内心。海伍德的少了思小姐在压抑了自己的情欲,最终嫁给了不幸的婚姻,但同时,这不幸的生活也反映了社会伦理的不道德。但庆幸,她们在小说中男性最终都选择了睿智,优雅的女主角。所以,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虽然也担当了女德标准的构建者,但同时给英国女性有了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为女性的写作打开了“一片天”,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三、追求自我意识,陷入妇德困境

写作并不是一项完全脱离生活的文学,对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亦是如此。她们为了写作,为了生计,并不能背离她们所处的社会公约,只能在遵循与顺从的前提下默默地构建自己女性小说家身份。对此,我国研究学者黄梅认为: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笔下的人物除了是批判性别规范的参与者,在某种意义上也促使了这一规范的变质。

十八世纪,在经济格局和启蒙思想的推动下,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中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女性似乎已经得到了该有的政治权利与社会地位。在英国女性小说作家群中,有大部分是迫于生存才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其中不乏丈夫的原因。比如著有作品《过度之爱》的作者海伍德,就是用创作的几十部小说作为自己的经济来源,并成为独立的基础。像这样的女性小说家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还有很多。但在当时,男性作家给予女性作家的创作羁绊依然存在,且同时还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女性的一举一动仍然在男性的“监督”下进行。由此可以看出,男性作家的态度对于女性作家在小说界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十八世纪的英国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道德问题,即资产阶级个人身份的构建问题。就实际作品而言,男性小说家作品中常见的元素是“旅行”,作品中的大多数主人公也是在旅行中找寻自我,实现自我,“旅行”也成为了大多数作品的重点和核心。比如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等,放弃一些阻碍自己独立的因素,从而实现个体内与外的真正独立。男性作家的主人公大都有着强烈的冒险精神,追求荣誉,追求金钱;而女性作家笔下的旅行却截然相反,她们的旅行是为了“回来”,是以家庭为旅行的终点,且在她们的旅行过程中,还会带着女德给予自己的压力,当然这也是促使小说主人公实现自我的动力。女性小说家作品中旅行的结局不是也不只是“暴富”,而是身份地位的确立,而地位的确立又恰恰嘲讽了女德在当时社会的存在悲剧。

在十八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笔下往往藏匿着对自我的追求,而这种自我又藏匿在社会伦理道德之下,实质上就是用失去换回自我。同样以海伍德的作品《白希·少了思小姐历险记》为例,尽管在作者的笔下小说主人公认识到了“爱”对于幸福婚姻的重要作用,但主人公仍然谨慎生活,生怕被扣上“不守妇道”的罪名。虽然最终作者用巧妙的写作手法避开了坏名声的结局,但从中该作品中还是可以看出,十八世纪英国的女性作家或者是所有的女性仍然不能摆脱道德给予自己的捆绑,所追求的自由仍然在路上。

在英国小说家范尼·伯尼的小说作品《伊芙琳娜》中,作者用巧妙的文章隐喻,将女主人公从“失声”到“放声”的过程,代表女性在社会地位中的被忽视与女性对正当社会地位的渴望。虽然在主人公“伊芙琳娜”的种种行为中可以看出其对具有反抗精神女性的赞扬和对“发声”的渴望,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用沉默保护自己的生命。如上种种都能看出女主人公其实还是在顺从男权,还是没能竖起坚定的对传统社会道德的反抗意识。

此类作品反映出,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家已经展现出了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欲望,但她们仍然不能完全脱离“温柔”“细腻”等等传统女德标准的“保护”,仍然在探寻自我价值与女性道德之间的平衡点。

结束语:

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的作品不仅再现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还借助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向女性群体传递了反抗不平等社会公约的力量。所以在今天,后人不应将她们的声音和贡献埋没在男性力量的强势压迫中。但要注意,十八世纪女性小说家的作品无意且也无力完全打倒当时的女德标准,所以后人在研究时,切不可单纯从女权角度出发,还要关注作品对女性社会地位确立的贡献,看到她们在传统与自我之间徘徊、含混。

参考文献:

[1]王建香.共谋抑或颠覆?——18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含混的女德主题[J].國外文学,2013,33(01):63-69.

[2]晏丽.简析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9,000(015):112-113.

[3]孔晓静.受众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以18世纪英国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3):6.

[4]宋晓晴.浅谈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之繁荣[J].品位·经典,2020(8):2.

[5]蒋承勇.英国小说演变的多角度考察--从十八世纪到当代[J].东吴学术,2019(5):10.

[6]常仕璇.18世纪英国女性的婚姻观——浅析《傲慢与偏见》[J].2021(2013-2):154-155.

作者简介:孙婉婷,出生日期;1986年3月生,性别:女,籍贯:安徽淮北,民族:汉族,毕业院校:武汉大学,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历:博士在读,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