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名家笔谈

2021-04-24 10:57范小青,陆玉方,王芳
苏州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吴门画派江南

江南文化的渗透性和教益性

范小青

江南文化深厚博大,它不是爆发性集束式的,它是弥漫绵长的,而且是有生长性的,其中最重要就是它的普遍性,或者说是渗透性,它渗透在江南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无论是达官贵人才子佳人,还是普通平民百姓,无不与江南文化融为一体,他们的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江南人的生活。

江南文化,既是最高雅的,又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的。时时处处,江南文化都在启示你,给你灵感。因为遍地珠玑,俯拾皆是,这里仅就江南老宅和江南园林里的文字内容谈一点想法。

在江南老宅的大门口,门上有匾,匾上有字:“厚德载物”。试想我们住在这样的老宅里,进进出出,头顶上这四个字,多年下来,每天受到熏陶,你的道德文章自然会和别人不一样。再比如“勤俭治家”,每天看到这四个字的人家,推想起来也不大可能天天穷奢极欲。再比如“耕读传家”,这些人家的孩子,应该是既会读书,又会做人做事的。

这样的良好家风,就是通过平常的看似平常的文字,在江南的街巷里平平常常地展开着。说它平常,是因为到处都是,抬头可见,随时可遇,十分普及。

我们再看看厅堂门前两侧的对联,比如“读书满座风云气,良友一堂富贵春”,或者“劲松迎客人同寿,清风满堂气自高”,这些内容,对自家、对客人的心情和态度,都是既积极又坦然淡雅的。

有一次我到西山明月湾黄氏宗祠,那是一个冬天,大门口的台阶上,随意而又零散地坐着几位大妈和老太太。早晨的雾气散了,太阳出来了,她们在这里晒太阳,做着手工活,看看游人。所以,说这里是一个景点,其实它更像是一个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所,是明月湾老人们的一个聚集处,老人和老宅,都是一个“老”字,却让我们感觉到了鲜活,感受到了真切,让我们怦然心动。

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轻便,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我走进黄氏宗祠,原本是想看看这座建于乾隆四十九年清代建筑的特色,结果第一眼就被大厅的几副对联吸引了: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山湖水间

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

教后来恒业日读日耕

被它们拖住了脚步,挪不开了,不想走了,细细地读了一遍,再读一遍,用手机拍下来,回家去、以后、再以后,都还会慢慢地品味——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已经概括出这个家族的林林总总、许许多多,甚至一切的一切:老宅之所在,做人之准则;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教;深厚文脉,渊博知识;等等等等。

江南文化的教益是遍地的,时时处处的,今天我们谈论江南文化的优良传统,旨在传承和发扬,是为了让我们今天所有的方方面面,能够高质量发展,能够以精品流传后世,就像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样。

⊙ 江南水乡

最是江南在苏州

陆玉方

苏州文脉绵延千年,江南文化底蕴深厚,江南是苏州,苏州最江南,苏州是文明之乡、鱼米之乡、艺术之乡、教育之乡……广袤的江南没有一座城市,有苏州这样如此多的标识!

当文明的曙光初显的时候,苏州有坚硬的石头、温暖的陶器,还有精致的玉器,书写出了考古学上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先贤泰伯仲雍推动了江南文化的发展,伍子胥的阖闾大城雄峙千年,成为江南文化最具象的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苏州曾以全国百分之一的土地提供了全国十分之一的漕粮赋税,苏州是艺术之都,“百戏之祖”的昆曲,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吴门医派的悬壶济世,吴门书画的独领风骚,都达到了时代的巅峰,崇文重教的苏州在范仲淹开场府学以后,“天下之有学,自贵郡始也”,文化教育繁荣昌盛雄冠江南。

有人说苏州是温润之城,那是一种让人舒心安心的感觉;有人说苏州是典雅之城,那是苏州几千年的气质使然;有人说,苏州是精致之城,那是苏作苏匠创造了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其实,苏州也是一座刚毅豪迈之城,古代的吴地曾是吴越争霸金戈铁马的战场,干将莫邪剑气浩荡所向披靡。明代的葛贤等五位义士抗暴斗争。近代也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苏州独立支部的共产党人、长眠于雨花台的丁香们为了理想舍身取义。改革开放初期的秦振华、常德盛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今天苏州的GDP 迈上了两万亿大关,占了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苏州人有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不屈不挠的韧劲闯劲和干劲。每个时代的苏州人都把外柔内刚外圆内方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时代的苏州人都在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

江南山水,千年古城,相信很多人心目中的江南就是诗人笔下的苏州雨巷:粉墙黛瓦的古城,青石板的小巷,一位容貌精致的姑娘,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带着芬芳向你款款走来……苏州的容颜,苏州的精神,苏州的历史,都满足了人们对江南古城的想象,奠定了江南文化的基石。

苏剧花香满江南

王芳

苏州,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江南最美好的记忆与想象。“宝带桥头开醉眼,江南诗景在姑苏。”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近日“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已全面开启,这是苏州进一步探索和拓展文化空间,使苏州“最江南”文化特质更加凸显的重要计划。

我作为一名苏州籍的戏曲工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非常希望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贡献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戏曲是文化的瑰宝。苏剧是苏州的地方剧种,被称为“滩簧之母”,与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2006 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剧的艺术风格轻柔委婉、雅致考究,表演细腻、贴近生活,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她既能演绎才子佳人的浪漫传奇,展示姑苏水乡的柔情蜜意;又能呈现当代人民的日常,尽显风土人情;是极具苏州特色、苏州标识、苏州内涵的珍贵剧种,是苏州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

曾几何时,在苏州的舞台上,昆曲和苏剧双花并蒂,被视作展示苏州深厚人文传统的代表性剧种。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苏剧艺术几经磋磨,一度停歇。在各方的关心保护下,2016 年5 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2019 年1 月,苏州市苏剧团有限公司成立,与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共同组成苏州市苏剧团。

我认为,戏曲艺术在当代面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传承,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最丰富、最肥沃的精神文化土壤,人才是这些剧目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关键。苏州市苏剧团自成立以来,就以传承、传播、发展苏剧为己任。在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苏剧团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艺术家,传承教学日常化,并对青年演员进行分阶段、分批次的抽查考核。目前,苏剧团已抢救传承数十折经典苏剧折子戏,并复排了大戏《花魁记》《十五贯》等。这些剧目除在苏州的剧场中与观众见面外,还曾在北京、上海、南京、吉林等多地演出。

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新创剧目亦与其并行。苏剧现代戏《国鼎魂》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该剧以苏州剧种讲述苏州故事,从文本和表演艺术两方面都延续传统、立足当下,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每一个苏剧人都会继续前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为人民生活、艺术创作提供精神营养和价值源泉,建设“江南文化”的品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国鼎魂》排练现场

江南文化创新的时代样本

李超德

回眸苏州2500 多年的建城史,特别是明清以来苏州美术发展潮起潮落的600 年历史,既是一篇史学性的大文章,又是确立文化自信的好教材,更是江南人文精神积淀和穿越的一次宏大叙事。苏州地处江南腹地,既是传统江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江南既是地理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今天的苏州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践行着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的梦想,在讲好中国当代故事的征程中,它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可以说是真正的“双面绣”。我们适逢其时共同见证了当代苏州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吴门画派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为江南文化的发展确立了苏州样本、注入了新内涵。所以江南文化的主旋律由苏州人来唱响,更加隽永而名副其实。

回眸600 年时代风流,吴门画派积淀着丰厚的江南人文精神,彰显着苏州人特定的文化气质。余秋雨先生说的那个白发苏州,曾经是黑发,明代中晚期苏州已经是全国朝气蓬勃、空前繁荣的文化都市,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时尚之都。文脉流淌、名人荟萃,书画艺术、园艺造景、琴韵曲艺、工艺美术、丝织技艺、版本刻书引领着当时的文化潮流,从而滋养了吴门画派发展的肥沃土壤。吴门画派深刻影响中国美术600 年,迄今还盛而不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吴门画派的精神气质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已经流淌在艺术家的血液里,形成了包容兼蓄、文气风雅、中性内敛、博采众长、不事张扬的风格与基因,越来越显示出吴门画派关注现实、关注自然的文人意趣和生活姿态。

回眸600 年时代风流,吴门画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找到了它的继承者,每一位美术工作者不应该仅仅陶醉在古意盎然、回归中世纪的虚幻热梦中。如何立足江南?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在苏州现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中,又如何高举文化自信的大旗关注现实世界和表现当代?恰好是赋予苏州美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新吴门画派,新在哪里?如何新?它和弘扬江南文化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面对苏州美术史巨大成就,我们更应该着力思考在新时代如何关注自然、生命、生活和时代的主旋律,用手中的画笔真实地表达当今社会的新风貌、新思想和新观念。

回眸600 年时代风流,今天的苏州又从白发变成了黑发,经济的高速成长,传统苏州与现代苏州交相呼应,面对现实世界的春潮涌动,苏州美术家如何坚守心中的艺术理想和江南文化精神,用澎湃的艺术热情描绘和讴歌美好的时代?无论是绘画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体现苏州当代发展的真实景象,反映生活的时代品质。因此,“新吴门画派”在弘扬江南文化精神的历程中,应该体现当代性。我们所说的当代性,恰好是在深耕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扬起理想的风帆,直达理想的彼岸。

回眸600 年时代风流,时代需要新吴门画派这面旗帜。我们不应囿于狭隘的个人小趣味,应该用更宽阔的艺术视野和胸怀,积极地消化融合历代吴门的精粹,真正地熔铸吴门精神,彰显姑苏气派,努力构建苏州新美术的时代群像,书写新时代苏州美术风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吴门画派创新表达的讨论,似乎一直存在着某种争论,一些学者站立在自身文化立场,或强调文化自信,或强调当代性,却忽视了在继承当中的当代表达。探讨新吴门画派如何表现当代生活,确实遭遇到理论与实践当中的难题。因此,回眸吴门画派600 年的发展动因,是引导我们与时俱进,进而重新阐述吴门画派的当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不断赋予吴门画派新的活力。特别是绘画艺术的时代特征和创造性本质,需要超越一般意义上专门谈论传统绘画,而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来引发当代苏州绘画时代性和当代价值讨论。

回眸600 年时代风流,苏州人对传统的眷恋,是渗透进骨子里的那种温厚的人文情感,对传统的热爱,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一种补充。“艺术当随时代”“新吴门画派”需要大气磅礴的时代画卷,需要融入当代的审美理念和情感。苏州从来不缺乏传统的笔墨,也不缺乏传统的题材,更不缺乏文人的小趣味。今天的苏州人正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审美趣味,“新吴门画派”不能被割裂成单独的个体,它应该与科学、文学、戏曲和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孕育于整体的苏州当代文化之中。特别是面对苏州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如何以一种新的视野来表达新的气象,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能孤芳自赏,我们既要做好传统元素的当代表达,更要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由此,当代苏州美术任重而道远。

音乐中遇见姑苏

吴磊

暂不提苏式古典园林缱绻的空灵禅意,太湖边陆巷古村氤氲的岁月温度,还有西郊枫桥下流淌、沉淀的风雅诗意,仅是那可追溯至西晋的玄妙观道教音乐便赋予了这座姑苏之城以音乐文化栖居的历史高度。

苏州,作为“江南音乐文化之重镇”,其在时间更迭下构建的音乐形态与审美意蕴早已“声入人心”。赏评弹,听昆曲,已然成为江南东吴之地特有的音乐文化符号与标签式象征。除此之外,另有饱含“民风之美”的吴歌,“丝桐之美”的古琴,“绕梁之美”的苏剧,“吴韵之美”的江南丝竹以及“盛乐之美”的十番锣鼓。这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留存高度缩影了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江南音乐文化之美。

音乐,城市,历史。历史唤醒城市沉睡的记忆;城市为音乐创作提供软环境;音乐,则使城市愈益美好,史实重新浮现。回溯苏州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汉代至今,“四大音乐文化遗产”自始至终是苏州艺术场域中瞩目的关键词。艺术的归途在于文化的乡土,可见,这座古城的音乐文化传统并未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尤其是近年来一座座现代化音乐厅与艺术中心的相继落成,反而在现代性语境下为音乐在城市文化环境中的生存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因此,在我看来,姑苏,不仅仅是一个“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与引领者,更是一个对传统、历史、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守护者。尤其是当国内一二线城市里高楼肆意崛起攀长之际,它依旧秉持着掷地有声的立场与姿态——“内城不起高楼”。不曾盲目跟风,未曾舍本逐末。我想,此举不仅仅是对传统人文奇迹的固守与呵护,更是对这座拥有2500 多年历史之文化名城的文脉尊重与守护。那么,身处新时代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们又该如何担负起守护“江南音乐文化”的使命并进一步为“江南音乐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振兴做出贡献呢?具体的实施路径可集中在三个方面,这同时也是音乐艺术领域主要涉及的三大方面:

⊙ 交响组曲《东吴畅响》

1.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同时服务于理论。音乐不是纯技巧与技艺的,更是思想意识的产物。因此,相关高校应努力做好关于“江南音乐文化史”的学术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梳理、思考江南音乐艺术的历史经典与时代传承。涵盖范围可包括:课题项目、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学术讲座等。与此同时,中小学亦可推进相关“江南音乐文化”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2.创作(原创音乐、歌剧、舞台剧等)。创作以苏州本土音乐为题材特色的作品,用声音讲好苏州故事,以此彰显独属于江南文化的“音乐话语体系”。例如,去年在苏州大学120 周年校庆音乐会上演的原创交响组曲《东吴畅响》,便是委约青年作曲家创作的一部深深扎根苏州传统弹词的当代交响乐作品。聆听这部音乐作品,听众们不仅能体会到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交融以及多元音乐文化交织的创作思维,又能循声捕捉到熟悉的“姑苏之声”。

3.表演(巡演、展演、音乐会等)。表演作为音乐作品的展示与呈现方式,最易让音乐走进大众视野以及基础教育文化群体之中。具体方式可为: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拍摄城市宣传片等,即以音乐媒体传播的形式凸显苏州“最江南”的城市形象。

作业方式有很多种,理论、创作、表演三者间应有机结合、并肩前行。正如苏州这座城市中的园林与山水,建筑与几何,内城河边与园区湖景,古城韵味与都市风情之间的相得益彰,它们将这座江南雅城的古与今纷纷接续起来,娓娓道来铺陈曼妙的江南文化印记。犹记得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曾说道:“窗外,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苏州)在清理河道,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

⊙ 核雕

具象江南文化

叶正亭

文化具有地区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便也育一方文化。江南是鱼米之乡,这个地区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米”。六千年前,苏州草鞋山就有人工培育的水稻,江南的米源在苏州。再一个是“鱼”,三千年前,泰伯奔吴,这个吴字,苏州话读“en”,与一条鱼的鱼是同音同意。泰伯是吴地始祖,他是奔水而来,奔鱼而来。江南啊,就是一条鱼,就是一株稻。鱼和稻自然都离不开水,所以,江南更是一片水。这是一片灵动的水!这片灵动的水,育出一座座灵动的城,育出一代代灵动的人。江南者,灵动也。

江南是一条鱼、一株稻、一片水啊!

文化由水土而生,文化不是空对空,而是非常具体地显现在生活中,民众间。我把江南文化具象为四组符号。

江南文化声化成昆曲、评弹、吴语……

江南文化是一声丹田之气,唱出的是昆曲,昆曲乃“百戏之祖”,已有六百年历史,已是世界“非遗”;唱出的是评弹,评弹是“中国最美声音”;说出的是吴侬软语。声乃心声,乃是江南人的心灵的声化,升华。

江南文化硬化成园林、建筑。北京紫禁城堪称世界最美建筑群之一,此乃“香山帮”的手笔。最近,单霁翔先生出了一本书,书名叫作《大运河漂来紫禁城》。紫禁城在首都,那是江南人的杰作。在江南,鳞次栉比的园林、民居、小桥、小巷、观音兜等,都是江南文化在本土的具象。

江南文化艺化成“苏作”、“苏工”……“苏作”,现已成了江南工艺的代名词。在中国工艺史上,最好的玉石雕刻称“苏作”,最好的明式家具称“苏工”,刺绣有“苏绣”、裱画称“苏裱”,灯彩有“苏灯”,等等。还有“吴”者,如:吴门画派、吴门书道、吴门印派、吴门医派等。

江南文化软化成四季风俗。民以食为天,文化渗透在江南人的衣食住行。江南美食,“不时不食”。江南文化在民众生活中日积月累,演绎成江南的四季风俗:早春食“五头”、立夏见“三鲜”、端午食“五黄”,轧神仙、腊八粥、冬至大如年……几乎每天都有说头,因为,这里是江南,旬旬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鱼虾。

江南,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流淌。它是一条活鱼,一株水稻,一片绿水。灵动的水孕育灵动的江南。江南有好风气:崇文重教;江南人有好做派:追求极致。

走进新时代,聚焦江南文化,需要传承、弘扬的江南文化的精髓,具象为“八好”:好生活(生活状态)、好家风(耕读传家)、好工匠(工匠精神)、好园林、好声音、好味道、好风气(崇文重教)、好人才(走进苏州名人馆,就知道什么才是江南人)。

何处是江南?苏州最江南。

根植吴文化,花开遍江南。

⊙“苏作”活动现场

猜你喜欢
吴门画派江南
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县级产量预测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学诗3
明中期狭长画幅绘画构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