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梦堂前的蜡梅

2021-04-24 10:57何笛
苏州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叶家陈列馆蜡梅

何笛

⊙ 午梦堂蜡梅

叶家埭村正在进行整体动迁,这个宁静而传统的江南水乡小村将不复存在,种种关于午梦堂遗址和叶小鸾手植蜡梅的传闻,让我深深地忧虑。

“吴汾诸叶,叶叶交光”,风雅满门的午梦堂是中国文学史上继三国曹氏、北宋苏氏之后又一个灿烂夺目的文学家庭,父子相继、兄弟并起之外,更有众多女性参与到文学创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它也曾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之中,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般,就连家乡的人们也一无所知。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一次闲读中,读到关于午梦堂的文字,为之震撼。我一次次地来到叶家埭,却一次次地失望而归,只能继续在故纸堆中寻找相关的文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第一篇以午梦堂为主题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把自己研读的方向转移到午梦堂上面,越读越觉得这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它的博大精深远远地超乎了自己的想象,接连在《吴江日报》推出两期长篇连载,终于让它在家乡重见天日。

也终于,当我再一次来到叶家埭时,在村民的帮助下,在村西一户民居的院墙边,见到了传说中叶小鸾手植的蜡梅。它独自伫立在院墙的一角,默默而毫不起眼,已然不见了当年的满堂欢笑,不见了罗植满庭的梅花众姐妹,若不是树根部围绕着分湖石,谁会相信,这枝干细细,只有杯口般粗的梅树,竟有着将近四百年的历史,竟会是一代才女叶小鸾亲手种植的呢?

午梦堂的遗址还在,见证着午梦堂满门风雅和岁月变迁的蜡梅还在,让我欣喜万分,我研读的相关文字不断地见诸各地报刊,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分堤之上,吊梦者的脚步不绝如缕,我一次又一次地陪同各地的文友前来,介绍着这里曾经的绝代风华以及堂空阁坏的现状,介绍着这里唯一的遗存,那棵历四百年风雨,老树虬枝依然暗香依旧的红蕊蜡梅。

每一次陪客人来,都会有收获。他们会将午梦堂和蜡梅写下来,作品见诸报刊就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说不定,这些历史遗迹能因之得到更好的保护,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一次次带人来参观凭吊,也让我一次次感慨唏嘘。我曾呼吁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考虑原样恢复午梦堂,也可以利用现在的遗址,建造一座午梦堂纪念馆或陈列馆,展出征集到的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把叶小鸾手植的蜡梅,以及分湖石、旗杆石等相关文物保护起来。或许是还缺乏一些现实的条件,这项曾经快要热起来的研究,再度偃旗息鼓,本土的研究者多转舵他行,就连在镇上已经设立的陈列馆,也门可罗雀,少人问津,我成了孤独的守梦者。

传出叶家埭整体动迁的消息后,我去看过几次,蜡梅依然在,成了村庄孤独的守望者。

我希望,不管村庄最后变成什么样子,还能有一条路通向遗址,还能让后来的人们能来分堤吊梦,还能让叶小鸾手植的那棵蜡梅,留在午梦堂的遗址,成为曾经绝代风华的见证,在寒风萧瑟的日子里,吐蕊开放,梅香依旧。

⊙ 动迁前的村景

猜你喜欢
叶家陈列馆蜡梅
我爱蜡梅
某陈列馆鉴定与改造加固研究
郁南康家大屋红色之魂陈列馆开馆
蜡梅飘香
《蜡梅报春》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我相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最好的“地质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