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害怕接电话

2021-04-25 17:19白晶晶
新传奇 2021年15期
关键词:骚扰电话恐惧症恐惧

“电话恐惧症”,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电话,而是那种“必须马上”回复的逼迫感。与人通话代表着我们必须要作出及时反应,完全没有时间思考和美化回复。文字则不同,在发出去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润色,对不感兴趣的话题,则可以略过。

“没事别打电话”已成年轻人的社交礼仪

在最近一档热播的综艺节目里,主持人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电话恐惧症”。

据说,“电话恐惧症”包含七大症状:一、电话总是处于静音状态;二、电话基本不离手;三、有其他方式的情况下绝不选择电话,即使更高效;四、来电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紧张、拒绝、逃避;五、听到铃声就会莫名焦虑;六、经常在犹豫中错过电话;七、错过电话后又没有勇气回拨,对方如果再次打过来,加倍紧张。

相信不少人看了上述症状,再逐一对号入座,都会惊呼“这,不就是我本人吗”!每当手机页面来电显示亮起,看着绿色的接听图标,内心都有无数盏拒绝的红灯在闪烁。

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2015年,每天人均会接到12个或以上的电话;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低于6个(推销、诈骗、骚扰电话等除外)。尽管手机对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但我们对“来电”的接受度,却越来越低。这种情况,在年轻人身上更为明显。

“没事别打电话”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礼仪。曾有一部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现在人们的沟通方式恰恰相反,和陌生人才打电话,越熟悉的人,越不会贸然点击呼叫。

翻看通话记录,人们就会发现,除了贷款、买房、快递、外卖、培优班推销外,和家人、好友“煲电话粥”(电话长聊)这事儿,似乎早已销声匿迹。

如果说,网络时代社交沟通也存在一条鄙视链的话,那电话一定排在最底端。

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必须马上”回复的逼迫感

除了逢年过节,老一辈人习惯电话拜年、联络感情外,很多时候,电话已经变成“说大事”专用。如果是陌生号码来电还好,多半是快递、外卖或是骚扰电话之类,一听了之就行。最怕的就是来电显示带名字的,电话铃响起,血压立马飙到180……因为不管是××老师,还是××主任,都说明很可能“出事儿”了。

不论是领导突然叫你加班、孩子的班主任对你“耳提面命”,还是亲戚要进城看病、老家的父母身体突然不适,急急如律令式的电话,都会让现代人产生强烈的压迫感。因此,人际沟通轻易不打电话,这让电话沟通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坏消息”的象征。有人调侃:现在如果是熟人来电,即使不是“午夜”,也很可能是“凶铃”。

为什么现代人际交往时,微信、QQ聊天都能秒回,还能表情包横飞、段子手附体,隔着屏幕侃侃而谈,可一看到来电,哪怕是微信语音,都会“虎躯一震”,浑身充满了抗拒呢?

其实,“电话恐惧症”,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电话,而是那种“必须马上”回复的逼迫感。

曾有一篇文章写道:“与人通话代表着我们必须要作出及时反应,完全没有时间思考和美化我们的回复。文字则不同,发出去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润色,对于一些我们不感兴趣的话题,则可以完全略过。即使不小心发错了,还可以及时撤回。”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之所以娇羞之态尽显,正因为“千呼万唤,半遮面”,距离产生了美。现代社交,在微信文字、表情包、语音等延迟式沟通滤镜的加持下,才变得更吸引人。与打电话时立马“给个说法”的逼迫感相比,选择其他社交工具沟通,给人们留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少了直面难题的尴尬。

“电话恐惧症”,一般无需治疗

“电话恐惧症”,已是多数人中招的时代流行病,却压根没必要治。因为,归根结底,恐惧的根源还是现代人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坏消息的恐慌。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话恐惧”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它警示我们,自己的私人空间正在被侵占。

其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话恐惧”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我们只要坦然接受它就好,不需要太过担心。当我们不得不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先给对方一点儿心理建设的时间。比如,“有空吗?可不可以打个电话”……当然,如果对电话的焦虑太过严重、无法控制,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澎湃新闻网 白晶晶/文等)

猜你喜欢
骚扰电话恐惧症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骚扰电话有增无减 运营商难辞其咎
陕西综合治理骚扰电话
13部门联手重拳整治骚扰电话
我有开学恐惧症
疯狂编辑部之骚扰电话
被盯恐惧症
别笑,这些都是认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