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演奏技法及民族化和声运用

2021-04-26 10:10邬珅董婧辉杜婕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和弦

邬珅 董婧辉 杜婕

一、背景介绍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创作于20 世纪后期,全曲借水灵、高艳的山丹丹花在陕北高坡欣欣向荣地绽放,比拟战火纷飞的敌占区劳苦大众岁月峥嵘的生活写照。歌曲高亢嘹亮、情感浓厚,歌曲中独特的唱腔表现了陕北的语言特色和风土人情,表现人民对革命党人打心底里的感谢与爱戴,军民融合的鱼水之欢。本文通过笔者的亲身弹奏实践后所感,认为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在于演奏好先生作品,首先须把握其作品中音调的中国韵味,领悟其主要创作指导思想“保持民族风格,运用民族语汇”,要将“中国风韵意境的五声调式在作品中淋漓尽致体现”。

二、乐曲的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

(一)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为:民族五声F 商调式的复三部曲式

图示结构如下:

乐曲开头为8 小节的引子,散板上展开,速度自由,bE 大调。

首部(9-31)由单二部曲式构成。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平行素材、非方整性结构,最后在f小调上属和弦到主和弦完满终止,收拢性乐段。对比段由两个乐句构成,为乐段的主题的升华。因此,呈示部为单一主题的单二。

中部(44-136)由并列单三部曲式构成,与首部形成鲜明对比,活泼地继续在f 小调上展开,三个平行乐段b、b1、b2 将主题在不同声部展现出来,因此中部为合成性中部性质。

再现部(141—155)完全再现呈示部,通过左手和声及伴奏织体的变化,不断将主题推向高潮。

尾声(156—结束)主题乐句再现,经过右手的颤音和一系列变化和加花装饰,减弱结束,处理自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因此该乐曲为合成性中部性质的复三部曲式。

(二)作品演奏分析

引子(1—8)作品一开始标注Ad libitun 为任意速度,节奏为散板形式模仿民族乐器竹笛音色,信天游的高亢的旋律令人耳目一新,营造出空旷高远的背景。空灵的音色中凸出高音旋律,力度为mp,嵌入人心,富有意境给人一种和谐安逸的境地。借助装饰音和琶音来表现陕北人民热忱的革命热情,注意节奏与呼吸,缓奏出第二小节模仿古筝音色的二分音符琶音,突出高音f1,配合踏板轻踩轻放,全句由弱渐强,从饱满的B 到不可抵挡的b3,一气呵成。

在高音区经过几组花腔式的加花反复与变化,其中多处高音上方的保持音也为自由表现民族特色留下发挥之地,应弹奏的慢且坚决。模仿民族乐器琵琶的颤音和左手的古筝刮奏交相呼应。曲调高低起伏,连绵不断表现全曲的总基调是宽广、深厚。

第一部分(9—31)以mf 的力度,在11 小节,俏皮地用一个八度的倚音,第一次正式奏出主旋律,把听众的注意力转回到山丹丹花的精神和气质上面来。左手主和弦全音符保持,右手主旋律弹奏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力表现热烈、古朴感情,此处的旋律应极力弹奏得饱满和重视,注意指法。后面的三组下行倚音应不换踏板,像羽毛般弹奏得极轻(如谱例1)。

图1 谱例1

之后两次b 乐句变化重复,应进行设计做出不一样的强弱感情对比,第二句像是用乐曲抒发人民饱经沧桑,付出的鲜血和亲人离去的伤痛,对战争的厌恶曲调同样悲怆。g2、a 1 和句末的主和弦附点二分音符句中表现情感的音需要刻意撑开节奏并延迟出现的时间,弹得略重一些并富有感情。

到第20小节用八度和弦和五度音在f力度下强有力地勾勒,主题再现变奏,但这一次明显气氛烘托得更为充实,经过四小节的小高潮,立刻恢复到平静,奏法与之前类似,也应弹奏饱满,注意连音线的处理,左手部分持续音c1,一直若有若连,尽量弹奏较弱给右手旋律弹奏和情感表达留出空间。到31 小节,pp 的力度下,移高八度属7 和弦到主和弦完满终止结束。

第二部分(32—140)在4/2 拍上展开,Allegro vivo 表现活跃的快板,从32 小节到43 小节可作为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连接句。在f 的力度上,与之前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主和弦的进行曲式重复左右手交替迸发的力度充满动力感,预示着下一个高潮的到来。注意其中重音记号标记的强拍强位,左手八度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

从第44 小节到第59 为第一次主题的陈述,表现这部分的总基调为热烈奔放、明快活泼的。右手为主题旋律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组合而成,弹奏时应果断而坚定,左手部分弹奏为跳音,应轻快俏皮富有节奏感,由8+8 的乐句构成。进入第一变奏时,从第60 小节到75 小节,主题乐句由左手担任,弹奏时应注意保持音,为mf 的力度。

85 小节开始至100 小节,通过加花变奏主题旋律分别在左右手交替出现,表现出如京剧表演中琴师和鼓师,注意练习时的标记,包括渐强减弱、重音记号和保持音等。

从115 小节开始进入中部乐段的高潮部分,通过对伴奏织体的丰富,ff 力度和厚度有了明显的增强,配合踏板,弹奏时要有“抓”的把控感,腰部发力,手掌持续支撑,触键迸发强有力的爆发感使力量转移到指尖,加之三次变奏后,乐句处理上节奏拉开,accel.加速的表情术语下,左手和弦好似打击中国大鼓般不断助威,持续到第八小节回归原速恢复到之前的平静。

第三部分(141—151)在2/2拍上展开,速度为广板、ff的力度。左手伴奏开始进行大跨度的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不断起伏,配以密集、流动的五声性音阶旋律。右手以八度的和弦将旋律保留民歌的横向的线条美,又巧妙表现纵向的和声感。旋律的变化预示着变奏主题的阶段到达辉煌,集中体现了多层次、和声性的特点,表现出欢腾喜庆且富于民间特色的陕北风情。

尾声从152 小节开始到结束。右手的颤音模仿悠扬的笛声再次响起,主题回归,首尾呼应。傍晚夕阳下陕北高坡上一天的忙碌接近尾声,那一株株山丹丹花还在那里绽放,但似乎更加艳丽,一幅浓郁的东方民族音画到此终于完成。王建中谱写时将热情的山丹丹花化作普通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百倍信心。

三、民族化的手法及和声运用的表现

(一)装饰音长短颤音、长琶音

钢琴的发声特点不能极大比拟的弦乐器的连续性等特点,因此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模拟如竹笛、笙等乐器的音色,王建中先生巧妙地借助长短颤音来表现,演奏时,连奏既要做到技术上的“连”,还要演奏时有对音持续性的想象,即“意”连。进而保证竹笛等音色的衔接的完整性,尽可能去表现民族化乐器特点。

(二)大小二度重置和弦

多处运用尖锐的二度音程的不协和特殊音响的对抗性,在听觉上有意模仿民族戏曲的伴奏乐器镲和梆子的音色效果,给予和声色彩上的朦胧感。钢琴仿佛转变为一台“打击乐器”,左右手交替的陕北锣鼓特色跃然纸上(如谱例2)。

图2 谱例2

(三)四度重置和弦

以四度和声音程为基础的叠置,重复的平行音程持续弹奏,通过使用附加音和弦、重复音和替换音和弦等演奏技法使和声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模仿中国锣鼓的发声特点,进行断奏、时值长短的变化表达音乐,将演奏气氛和听者情绪铆足,做好铺垫,等待接下来精彩绝伦的高潮再次到来。

(四)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运用想象力不难感受到王建中在改编时脑中丰富的音响效果,他的情绪化为旋律,通过精湛的作曲技法谱成他想要的样子,演奏者同样在演奏过程中要极力向其靠拢,通过二次想象将音乐形象向观众表达,创造性地在钢琴上表现出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特殊效果,把京剧打击乐中大锣的圆润透亮,唢呐笛子的干净清脆、板鼓的振聋发聩等音色表现得惟妙惟肖。

四、结语

新时代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中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越来越强大的今天,真正被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民间音乐所感动。让钢琴这一乐器更好地表现民族特色,不断地去做一个传承历史文化的传承者,终将在我们一起努力下会让更多国际听众所喜欢;彰显新时代下的精神文化,让中华宝藏般的民族音乐文化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和弦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