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特色音乐创作工作室“创、演、研”一体化建设模式探究

2021-04-27 21:31戴丽霞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民族特色工作室

戴丽霞

摘要:文章从音乐创作、艺术展演、科研育人三个维度探究广西民族特色音乐创作工作室的建设模式,为同类工作室的模式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尝试,为基础教育音乐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示范与引领作用。

关键词:民族特色;工作室;建设模式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和资源优势。校内多媒体音乐教学实验室、多媒体电钢琴教学实验室、信息化音乐教师工作室等现代化音乐教学设施设备,优质的音乐教学师资团队以及学生管弦乐团的定期排练与展演,为广西民族特色音乐创作工作室的创建和发展建设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保障以及得天独厚的实践平台。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当今音乐教育的热点话题。目前广西中小学缺乏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具有本土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因此,立足于广西本土音乐文化,创作具有广西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并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的音乐作品,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年)》等文件为依据,立足民族、创新发展,在建设中秉承工作室建设宗旨、构建工作室建设思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秉承工作室“创、演、研”一体化建设宗旨

广西民族特色音乐创作工作室立足本土音乐文化,以创作为本,创编系列符合中小学生音乐审美需求、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用于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并以“创、演、研”一体化的模式开展音乐创作工作。在建设中立足教学需求与展演需要,集“创作、展演、科研”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服务教学与师生。工作室主要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艺术方面入手,挖掘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课堂,创作一批具有广西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兼具時代性、艺术性、民族性,并适合青少年审美与展演的优秀音乐作品。通过课堂教学与乐团艺术实践助推广西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室以“创、演、研”一体化建设,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二、构建工作室“民族化”“信息化”“多元化”建设思路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新的阐述与定位,突出的特点是新课程由单向走向多元、综合与均衡。”①工作室应根据新课标的特点构建“民族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建设思路。即创编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推动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的创新运用、创建“创作、展演、科研”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研手段。“教学艺术的奥秘不在于教师把一切都说完,而在于教师能使学生做进一步想象、引申、发挥和创造。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很有好处”②因此,工作室以“民族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建设思路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民族素养与学科综合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创编广西地域、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以及具有广西音乐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的教学案例、音乐素材在第一教学“主课堂”、第二教学“艺术实践课堂”运用,实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广西本土地域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特色,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体系等方面多维度、多途径实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实现工作室“民族化”建设。同时推进工作室信息化教学建设进程,构建多元化建设思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为中小学生创作系列广西少数民族风情音乐作品,推动中小学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立足本土音乐文化,挖掘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反映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系列的合唱、独奏、室内乐以及交响乐作品,亮相广西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并在全区中小学范围内巡演。

(二)信息化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推进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深度融合

以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为目标,探索中小学音乐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方式,探寻信息化教学与音乐学科的融合机理与实现路径,如通过丰富的“线上”课程推广广西优秀民族文化、通过“线下”艺术实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顺应新媒体时代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

(三)校本课程研发,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教师团队的研发和创作,选编一系列适合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的音乐作品,通过课堂教学和乐团展演等音乐实践,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创建工作室“创、演、研”一体化建设路径

工作室建设立足本土音乐文化,通过音乐创编、校本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乐团实践展演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可采取“创、演、研”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即从音乐创作、艺术展演、科研育人三个维度进行工作室建设:

(一)以音乐创作为依托

音乐作品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素材,它既可以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拓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作品起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作为广西的重点中学,应立足地域优势,挖掘八桂大地的民族民间资源,创作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反映民族团结、地域特色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透过音乐作品了解广西民族文化,感受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建立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优秀品质,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因此,以音乐创作为依托,创编广西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成为工作室首要任务。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项目《壮寨音迹》《壮寨歌圩》《八音戏鼓》3项,并获立项资助;创作民乐重奏作品《山寨欢歌》获第二届“敦煌奖”中国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展评金奖;以音乐创编作品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实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以艺术展演为平台

音乐作品最终应接受舞台的检验。工作室创编的系列民族音乐作品应以艺术展演为平台,检验其创作成效,提升其作品质量,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提供课堂案例与艺术展演素材。可通过竞赛展演、艺术节展演、主题展演等艺术展演形式推动工作室建设。在竞赛展演方面,天桃实验学校学生管弦乐团以全国、全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为平台,展演工作室创编的广西民族特色音乐作品。在艺术节展演方面,天桃实验学校利用每年12月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进行声乐、器乐、舞蹈三大版块的展演。工作室创编的声乐、器乐作品可在艺术节中展示,让学生通过不同音乐形式的展演,了解广西民族民间音乐。在主题展演方面,天桃实验学校利用每年5月举办合唱比赛,在主题性比赛中展演工作室创作的民族音乐作品,获全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南宁市中小学艺术展演金奖,让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地了解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作品的创编与展演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优良品质。

(三)以科研育人为支撑

笔者认为工作室建设应以服务第一课堂教学为“首”,丰富第二课堂艺术实践为“辅”,以科研育人为支撑开展工作室建设。工作室负责人与成员通过科研立项的研究,反哺音乐教学与建设,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如通过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教师教育课题等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引领工作室建设方向与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引导工作室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与研究,激发团队成员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寓前沿科学知识、科技创新成果、科研经验、科研方法融入工作室建设与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工作室教学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

四、结语

民族音乐创作特色工作室立足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有力辅助,秉承 “创、演、研” 一体化建设宗旨,助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室进行创编的音乐作品,更是工作室响应国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号召,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利用地域优势,立足传统,创新发展,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与优势资源,以“创、演、研”的方式对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创编系列符合青少年审美需求与爱好的音乐作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示范引领作用。为广西同类音乐工作室建设以及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东风.田园.音乐教育理论与教法新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6]金亞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民族特色工作室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
穿着校服去上学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