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融乡土课程资源 注入语文教学活水

2021-04-27 00:21郭丽华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妈祖莆田乡土

郭丽华

摘要:如何充分、合理、巧妙的在語文教学中去融入乡土课程资源,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新教材教学时必须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培育学生的乡土情结,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中华文化。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语文教学

2017年颁布的新课标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热爱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理解、认同、传承中华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 是高中生必备素养之一,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还明确指出,各个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等,学校和教师要责无旁贷对这些课程资源加以充分、合理、巧妙的开发和利用。为此,笔者在语文新教材教学中尝试积极引进乡土文化资源,巧妙地把乡土课程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拓宽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活水,不仅使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中华文化。

一、融入阅读教学——活用教材,适当拓展

“无阅读不写作”,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材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素材,也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好教材,将教材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范例”,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当拓展延伸,合理融入乡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寻找文本学习的方向,走入文本情境,主动理解和体验,形成感悟和思考,获得熏陶和启迪,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

比如,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单元的专题是“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教材选取的文本,有对新时代无私奉献的劳模先进事迹的报道,也有对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的倡导践行,还有对勤劳朴实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艰辛与欢乐的歌咏等。这些劳动精神和劳动知识对生活在蜜罐里的00后高一学生来说,会因为时间久远或者隔阂陌生而有一定的理解上困难。因此,笔者在这一单元劳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融入,迁移到对家乡莆田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志。莆田的工艺美术水平居全国前列,拥有“木雕之城”“古典工艺家具之都”“油画之乡”等美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能工巧匠,如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笔者以“寻找莆田工匠大师”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去了解寻访、查找资料,写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所喜欢的莆田工艺大师的故事,交流自己对莆田工艺大师工匠精神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所谈的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工艺文化的了解和自豪之情。

由此可见,乡土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将乡土课程资源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亲切的阅读氛围,让语文课堂和生活相呼应,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得到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真实生动,一旦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被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自豪感被唤醒,那么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也就水到渠成。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选用的作为融入的乡土课程资源内容,需要和课内教材文本内容有明确的关联,否则变成生搬硬套,学生难以联想到文本内容,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二、融入作文教学——就地取材,发掘素材

作为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写作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往往可以通过作文折射出来。然而,就目前高中写作教学状况而言,情况不容乐观,学生普遍谈“文”色变,对写作文有很强的畏惧感和抵触心理。学生之所以排斥写作,能力停滞不前,缺乏创造性,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生活体验,缺乏写作素材,导致作文模式化、感情虚假等问题日益突出。若能从乡土课程资源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助于改善写作困境。

首先,乡土课程资源积淀丰厚,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就地取材,深入生活,拓展写作空间。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景观、习俗、人情、文学等内容,从身边的景、物、事、情中挖掘素材,收集素材,在写作时就能做到言之有物,写出的文字情真意切,具有特色,从而提升作文教学的效果。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是散文教学,写作任务是“写景状物”。如果让足不出户的学生闭门造车,其内容必然堆砌辞藻,无病呻吟。莆田人文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二十四景”,如石室藏烟、智泉珠瀑、绶溪钓艇、夹漈草堂、湄屿潮音、九鲤飞瀑等,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渗入到作文教学中。在布置写景状物的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先走近“莆田二十四景”,选择自己喜爱的景点进行游玩,仔细观察,在亲历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从景物中发掘素材、引发哲思。学生在仔细观察景致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写作的素材储备,而且还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能够深刻体悟到家乡的山川美景和风土人情,激发了他们对家乡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自豪之情。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乡土文学作品,学习写作知识。相比课内教材,乡土文学和学生的距离更近,更易于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产生亲近、共鸣,鼓舞学生写作的动力和信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发掘本地区作家的文学精品内容,选用和本地区的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摘录其中的好句好段,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写作构思、写作手法、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内容,提高表情达意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情感,产生关注乡土生活的意识。比如,莆田文学发达,作家人才辈出,尤其以散文、小说出名。以郁达夫《故都的秋》这一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推荐学生阅读莆田著名散文家陈章武的作品《北京的色彩》,同样是描写北京秋天美景的文章,与郁达夫笔下的北京“清、静、悲凉”特点不同,作者别具匠心,选择“色彩”这一独特的角度来描写北京的“壮丽辉煌”,让人感受到北京之秋的温暖与美好,激起了读者对北京的心驰神往。这样的比较阅读,通过不同作家对同一处地方的景物描绘出不同意境之美的比较,学生能够从中学习体会到不同作家寄托在同一景物上的不同情思。

三、融入实践活动——丰富阅历,提高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仅仅禁锢于学校这座“象牙塔”,语文学习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所以语文学习还应该适时组织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高中生正处于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适时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生动的情境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增长学生的学识,都是大有裨益的,学生的思维品质会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优化提升。

乡土文化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熟悉感,适用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以莆仙文化为例,设置有研究价值的莆仙文化专题,学生自主组合,按小组选择专题,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计划并分配任务,最后整理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进行交流讨论。比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高中生对莆仙戏曲的兴趣不高,通过访谈,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接触戏曲少,了解程度低,片面认为戏曲没有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重振莆仙戏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某一方面缺乏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乡土文化的价值。以莆田妈祖文化为例,通过带领学生游览湄洲岛、妈祖阁,开展妈祖文化之旅,体会湄洲风情,感受海上女神的魅力。通过实地欣赏妈祖祖庙的建筑全貌,观看湄洲妈祖金身巡安赐福盛况的视频,体验“湄洲女发髻”、品尝“妈祖美食”的技艺表演等等,学生们更加了解妈祖文化的发展历史,深切感知妈祖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研学活动中,学生对妈祖文化由陌生到兴趣,由兴趣到热爱,并产生弘扬妈祖精神,保护妈祖文化的使命感。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可以为此提供丰富的活动素材。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真实走进现实生活,亲身接触乡土文化,得到切身体悟;同时,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的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和培养。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家乡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健康,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明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

鲁迅曾在《野草集》里如是说道:“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高中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去探究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多渠道去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利用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间自由遨游。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变成一场场“知识的盛宴”,为学生营造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泥土生长乔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张立.例谈乡土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8):88-90.

[3]王培江.浅谈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3(12):179.

[4]李伟中.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3(23):27-2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常规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语文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124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妈祖莆田乡土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江澜新潮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乡土分外妖娆
莆田人有话说
“莆田系”与百度的鱼水情
最后的炊烟
莆田工艺美术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