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动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A 大学为例

2021-04-27 01:20江华芳
科技视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志愿专业学生

江华芳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2017 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41 号令), 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 转专业赋予了学生又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近年来转专业人数逐渐增多。 一些学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有特长的专业,然而,在转专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学生没有目标,盲目跟风转专业,人转亦转的现象[1-2],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转专业后又后悔的现象,盲目转专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于高校和专业而言,部分专业出现了转专业率偏高,生源大量流失,而另一些专业人数过度饱和的现象,但教学资源不能简单进行二次分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办学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然而这也正是一些生源流失严重的专业改革的动力。 因此,为了让转专业工作达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转专业,学生不盲目转专业,学生真正有兴趣留在专业的目标,高校必须充分调研、分析学生的转专业动因,再实施相应的改进策略。

本文以A 校某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学生的转专业情况,再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 转专业原因

本文通过问卷法调查学生的转专业情况,共发放问卷270 份,回收有效问卷257 份,问卷有效率为95.2%。通过问卷分析,学生的转专业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根据高考填报志愿规则, 学生可以填报多个专业,并且可以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因此,不少学生为了被心仪的学校录取,选择 “服从专业调剂”[3],当最终进入的不是最感兴趣的专业时,学生对所在专业认同感不高,专业思想不牢固。 进入大学后,转专业政策放宽,学生有了充足的转专业机会,调剂志愿的学生更大可能会提出转专业申请,以期通过转专业进入心仪的专业。 本文调查的对象中,高考第一志愿录取学生比率占33.9%,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比例占66.1%,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人数约为第一志愿学生人数的2 倍;而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人数为第一志愿学生人数的5.5 倍 (见表1),可见学生的专业思想存在不牢固的根源。

1.2 专业兴趣不浓厚

不少学生在高考填志愿前, 没有对专业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和了解,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了专业,进入学校后发现所在专业与预期不符,没有兴趣,产生转专业的念头。 同时,通过调剂志愿也可以发现,学生所在专业并非是最感兴趣的专业。 通过调研,41.9%的学生认为专业兴趣是影响自己专业态度的首要因素(见图1)。

图1 学生转专业的首要影响因素调查

1.3 就业前景

通过调研,23.9%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为影响专业态度的最重要因素。 所学专业切实地影响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必然会重点考虑专业的出口。 客观地讲,社会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不同,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起薪差别明显, 工作环境差别较大。不少学生考虑到就业前景,产生转专业的念头。

1.4 专业课程难度大

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辛苦,压力大,社会、家长传递的固有思想是到大学之后可以很放松,大学可以轻松“混”过。 进入大学后,学生发现课程多,教师上课速度快,上课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别,对大学学习产生不适应,对大学的预期与现实不符,渐渐对所学专业失去了兴趣,产生了转专业的念头,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企图通过转专业来逃避学业压力的侥幸心理。 通过调研,23.9%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难度是影响自己专业态度的首要因素。

1.5 跟风转专业

教育部41 号令之后, 学校对转专业政策进一步放宽,很多学校采取“申请转出无条件”的政策,在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氛围中,部分学生存在转专业目标盲目,出现跟风转专业的情况。 根据专业满意度调查数据,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比50.6%;选择“很满意” “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比91.1%,可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教学、师资等各方面反映不错,但仍然有28.0%的学生提出转专业,可见部分学生申请专业目标不明确,出现了跟风转专业的现象。

2 对于改进策略的思考

转专业政策的实施赋予了学生的又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是当代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但转专业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转专业政策不尽合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深,对专业的感知和期待与现实有差距,部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普遍偏低,专业建设内容和层次需要继续拓展提升等问题,需要高校加快步伐解决。 本文基于转专业原因的调研、分析,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2.1 优化转专业政策,加强宣传与引导

首先,学校应该在转专业前,做好转专业政策的宣传,加强对各专业的介绍。 学生如果对转专业政策不了解,对转入、转出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容易出现盲目跟风转专业,以及转专业后后悔的情况。 学校、学院应该及时向学生宣传转专业工作要点,准备好各专业的要求和特色、核心课程、就业方向、就业率、考研率等数据,供学生咨询了解。

在转专业人数的规划方面,一般实行转出不限人数的政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但是在转入人数上,不可能无上限, 各专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的办学条件,科学规划转入人数,以保证师资、教学设备等条件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在合理范围内。

转专业工作完成后,对转入成功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专业、加强对他们课程学习的规划指导。 对申请但未转出成功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以使他们尽快平复心情,重新认识专业,继续完成本专业的学习。

2.2 筑牢专业思想,提升专业认同感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及家长在学生入学前主要通过网络信息、私下交流来了解专业,信息获取存在单一性、片面性和不完整性[4],存在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出现认知偏差等现象。 因此,学校、学院应该重视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加强招生宣传队伍建设,丰富招生宣传方式,加强与中学学生及家长的联系,让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开始了解高校和专业。 通过做好做精招生宣传工作,从一开始就让真正有兴趣的学生进入专业,让学生有备而来,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筑牢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生进入学校后, 应尽快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大学的生活、学习应该秉承的态度,使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模式,以便在后面的专业学习中轻松适应。 同时,夯实专业教育,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交流会,引导学生和家长尽快了解专业,从而在心理上对专业产生认同感。

提升专业自信是提升专业认同感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专业自信心是学生在所在专业继续学习、 深造、从事相关工作的重要前提。 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但因行业特点不同以及网络报道,如网络媒体中经常可见吐槽工科学习苦,工作苦,经管专业“吞噬”理工科生,“逃离工科”的说法[5],受这些因素影响, 有些专业在社会大众总体印象中声誉不高,学生专业自信心不高,转专业人数偏多。 因此,学院应及时梳理,建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目标,认识到所学专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命感,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心。 其次,借助优秀的校友资源、 励志的校友故事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打造良好的专业名声。 后疫情时代,各大网络平台的运用更加普及,学院更方便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开设优秀校友讲坛,带领新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的就业、发展方向。 再次,通过总结本专业的发展优势与特色,呈现给学生,比如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 以及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情况等展示给学生,必然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优势的了解,提升专业自信心,提高专业认同感。

2.3 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拓宽就业出口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吸引优秀的生源,学生真正有兴趣留在专业,专业自身的建设质量必须过硬。 “新时代高教四十条” 提出要引领带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在这次高校质量改革与提升的浪潮中, 高校与各专业必须借助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新工科建设的东风,根据社会需求, 主动改革专业结构, 更新专业建设规划,使开设的课程更加符合社会企业发展需求,贴近学生兴趣,方能得到学生的持续青睐。各专业必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多师型导师;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打造线上、线下金课;加强创新创业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打造专业特色,培养本领过硬,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

就业质量提升是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就业质量切实地影响学生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 拓宽就业出口,提供更多优质的工作机会,实为减少生源流失的釜底抽薪之策。 探索、引导学生就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如生物技术一直是政府所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 但受制于产业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以前,武汉高校生物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出国、当老师或去一线城市的生物公司,几乎没有别的出路。 近年,随着国家级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的建立、 发展、壮大,每年可以为生物学专业学生提供数千个对口就业岗位,其中不乏世界500 强企业和上市公司。 借力光谷生物城的产业优势,高校可以拓展学生的实习开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拓宽毕业生就业出口,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3 结语

转专业政策的实施是继高考之后,赋予学生的又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是当代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很多学生借助这次机会进入了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深造。 为了让转专业工作达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转专业,学生不盲目转专业,学生真正有兴趣留在专业的目标,可以通过优化转专业政策,加强宣传与引导;筑牢专业思想,提升专业认同感;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拓宽就业出口等措施,以促进学生的理性转专业以及生源流失严重的专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专业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