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状态变化及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2021-04-27 01:20徐超超
科技视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院校疫情心理

徐超超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疫情暴发以来,我国采取了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有效阻止了疫情传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目前我国疫情形势总体可防可控,但部分地区仍偶有出现本土病例,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21 年1 月31 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累计确诊病例为1 亿208 万例[2]。 高职院校人员密集、生源复杂,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和广泛的社会联系性,一旦出现病例,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研究表明2009 年A/H1N1流感在日本高校广泛流行,发病率高达5.0%~14.3%[3]。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生活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群体呈现出了新问题,如何积极有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保证学校和谐稳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台州三所高职院校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借助网络渠道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040 份,其中男生824 份,女生216 份。 各年级调查问卷共收集到18 级学生143份,19 级学生 339 份,20 级学生 558 份。 本研究还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学生开展访谈,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 疫情期间学生群体状态变化

2.1 学生整体状态下降

疫情暴发以来, 各高职院校积极采取线上教学、校园封闭式管理或半封闭式管理等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疫情常态化管理模式下,学生群体呈现出了较多新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生在经济、心理、学习、就业、健康、出行等方面受到了诸多影响,其中35.96%学生认为学习方面受影响最大;33.37%学生认为经济方面受影响最大;剩余学生主要选择心理(10.96%)与就业(15.10%)。疫情期间,70.96%的学生对自己状态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25%的学生表示一般;4.0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目前国内疫情尚未结束,大部分学生受疫情影响虽有所减弱,但仍存有诸多问题。

2.2 学生经济压力增大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收入单一,主要来源于务农或打工,由于疫情部分家庭收入下降,经济压力明显加大。 校外兼职是较多学生赚取生活费的有效途径,在学校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下,学生每天进出校门时间受限,使部分学生无法进行兼职或缩短兼职时间。 根据调查,28.56%学生认为疫情对家庭经济收入影响较大;58.56%学生认为有些影响;仅12.88%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通过近一年的调整,目前82.79%学生家庭经济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但仍有17.21%学生家庭经济尚未恢复。 2020 年存在较多学生因疫致贫而需申请学校相关资助,学生困难群体人数增加。

2.3 学生紧张心理增强

疫情期间,学生受外界紧张气氛影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返校后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全封闭或半封闭管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积压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通过调查,超半数以上学生疫情期间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3.3%的学生经常甚至几乎每天感到紧张。 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女生的心理紧张程度高于男生,男生中完全没有感到紧张、不安或恐惧的学生比例高达50.3%,女生仅占28.7%。 此外,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紧张程度和学生所处年级存在显著关联,20 级学生因2020 年上半年处于升学阶段, 心理紧张程度远大于18 级和19 级学生,18 级和19 级学生的心理紧张程度没有显著差别,20 级学生完全没有感到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比例为41%,18 级和19 级学生分别为52.9%和50.7%。目前,大部分学生紧张心理已恢复正常, 但仍存在少部分学生会偶尔或经常感到焦虑、紧张。

2.4 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因疫情各高职院校延期开学,为保障教学正常开展,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行线上授课模式,但新型的授课模式对于师生来说都存在诸多不适应,如部分教师线上授课技巧不娴熟、学生线上学习自律性差、学生有疑惑无法及时得到解答等,线上授课效率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53.65%的学生认为线上授课效果一般,8.85%学生认为效果差,仅37.5%的学生认为效果好,更多的学生倾向于课堂授课模式。 学生返校后,为减少学生聚集,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错峰上课、学生间隔落座,这对于课堂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

2.5 学生就业难度增大

随着疫情的稳定, 全国各大行业均复工复产,但疫情的影响仍在继续。 据统计,疫情暴发以前,我国已有70 多万毕业生处于未就业状态[4],2020 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5],就业竞争压力明显增大。 受疫情影响,旅游、零售、住宿餐饮、外贸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企业招聘需求大幅减少甚至实行裁员,这对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另外,每年 3~5 月与 9~11 月是企业在高职院校的春秋季招聘最佳时间段,受疫情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原定招聘计划暂停或推迟,较多企业采用线上招聘形式,这无疑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更多困难与挑战。

3 学生管理优化对策与建议

3.1 综合施策,加快构建“三全”防疫管理体系

疫情尚未结束,高职院校应继续保持警惕,健全预防制度与解决策略,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三全”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全方位”即构建全方位防疫管理格局,强化对学生学习、就业、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动态防疫效果评价调整机制,确保校园防疫“无死角”。 “全过程”即构建全过程防疫管理链条,通过建立疫情前期、中期、后期等所有阶段长期有效防控管理办法,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及时总结分析及更新预案,推进各项防疫举措有效实施。 “全覆盖”即构建全覆盖防疫管理体系,从健康教育、健康申报、健康监测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建立覆盖全体学生、教师及校园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体系。

3.2 多元探究,全力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依托“互联网+教育”,加快构建线下实体课堂+线上虚拟课堂+网络平台成品课堂 “三位一体” 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 加强对全体教师网络直播技能的培训,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完善各项课程设计、整合网络优质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 积极运用钉钉、腾讯课堂、云班课轻直播等平台进行直播授课,运用公共社交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指导、作业完成点评、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 充分推广中国大学MOOC(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爱课程等开放式课程资源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补充课堂知识教育。 采用“错时上课、错峰考试、错位听课”等方式组织线下实体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学生之间接触频次。

3.3 多措并举,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题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深入走访企业,了解当前就业市场招聘需求,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学校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探索“互联网+就业”模式,充分挖掘网络就业资源,根据毕业生求职意愿与招聘单位需求做好线上招聘信息汇总发布,尝试举办校园专场网络招聘会。 积极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组建求职训练营、开通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等,强化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培训指导服务。 鼓励学生积极报考专升本,通过提升自我专业程度和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

表1 疫情期间,学生紧张情绪情况表

3.4 多点发力,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校心理中心、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专家、学生朋辈间等的作用,形成多点发力、多方合力的心理健康疏导体系。 由校心理中心牵头,全面普查学生心理状态,研制疫情防控学生心理重组框架,分群体、分年级、分阶段实施心理疏导。 以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为主要成员成立“线上+线下”心理帮扶小组,明确重点帮扶对象,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 鼓励班主任通过微信群、钉钉群、QQ 群等线上途径并结合线下主题班会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近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定期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合理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加强朋辈队伍专业化训练,助推学生群体营造良好的互助氛围。

3.5 精准帮扶,持续完善校园资助体系

以“特事特办、效率优先”为原则,简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审批流程,建立班级、专业、学院资助领导小组“线上+线下”三级认定模式,制订适合疫情期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评定办法。 全面排摸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对于因疫致贫、因疫返贫学生通过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对于城乡低保、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孤儿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困难学生进行专项补助计划,对于抗疫一线人员子女进行特殊补助。 强化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借助微信订阅号、钉钉群、微信群等渠道进行宣传,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资助动态信息。 重视对受助学生常态化数据监测, 对于资助资金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必要生活需求的,应追加临时性资助。

猜你喜欢
院校疫情心理
战疫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