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倒转术在降低剖宫产率中应用安全性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2021-04-27 08:21吴岸晓魏奇龙王丽婷黎静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年4期
关键词:臀位经产妇胎头

吴岸晓,魏奇龙,王丽婷,黎静

近年来剖宫产并发症及后遗症突显,如瘢痕子宫破裂,凶险性前置胎盘等严重危及母胎安全[1]。为降低剖宫产率,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柏林会议上外倒转术被重新提出、研究和重视。随着超声技术、胎儿监护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外倒转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椎管内麻醉技术的应用也使外倒转术成功率上升[2]。“二孩”时代顺产理念增强,但臀位分娩的高风险让孕妇及家属望而却步[3]。通过外倒转术避免臀位阴道分娩的高风险,同时也避免剖宫产,减少因剖宫产导致的并发症后遗症。本研究选择孕36~39周臀位孕妇100例行外倒转术,评估其安全性和相关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孕晚期孕妇100例,施行外倒转术。纳入标准:无产道出血、胎盘早剥、早破、胎儿窘迫、重度子痫前期;无中央性前置胎盘等绝对剖宫产理由;单胎臀位;中重度腹壁松弛;胎儿体重2 500~3 000 g。孕妇年龄23~38岁,平均(32.4±1.3)岁;孕周36~39周,平均(38.2±0.3)周。其中初产妇54例,经产妇46例。

1.2 方法

① 排空膀胱,仰卧位,垫高臀部,双下肢稍外展,屈曲。对臀位类型、胎头位置、宫底高度进行四步诊法复查。骶后位者在胎儿背部方向侧方20 min俯卧,转变为骶前位,耦合剂涂于腹壁。② 操作者立于产妇右侧,在骨盆入口处,胎臀应用腕关节力量托起,推移至一侧髂骨窝处,与胎头方向相反。③ 操作者一手推动胎头,一手推胎臀,两手呈回转相反方向。注意胎儿弯曲肢体,俯屈头部,便于通过子宫横径。④ 将胎儿推至髂窝后停止,观察孕妇状态、监测胎心率,休息数分钟后将胎头向下拔。⑤ 中途有胎心异常,或孕妇不能耐受,立即停止操作。尝试操作次数不超过3次。⑥ 观察30 min无异常。经产妇腹部比较松弛者或羊水较多者易恢复臂位,可以使用多头腹带或棉布将腹部包裹,洗脸巾折叠固定胎头。如胎心正常,未发现内出血征象可返回病房;对异常胎动、出血、腹痛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若出院后发现特殊情况立即进行急诊。⑦ 术后复查胎头位置,可坐分娩球便于胎头入盆,每周1次复查,全或半固定胎头后可将腹带除去。⑧ 若外倒转失败,可以用其他保守方法,1周后再试。按臀位的产检和处理方案。

1.3 观察分析指标

根据外倒转结果将孕妇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相关情况,如孕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周、孕产次、年龄、羊水量、胎盘位置、胎盘有无异常、是否有脐带缠绕等;分娩结局;新生儿情况,有无窒息;分析失败组的原因。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Logistic回归分析外倒转相关因素,本文因变量为外倒转成功例数,自变量为患者基本资料,多分类变量分别设置亚变量。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倒转术成功率和相关影响因素

实施外倒转术100例,成功60例(60.0%),与胎盘位置、羊水指数、孕妇BMI、孕产次、臀先露类型、胎先露是否衔接、孕周、胎儿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后壁胎盘、羊水指数≥100 mm,孕妇BMI <22 kg/m2、经产妇中的外倒转成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页表1、表2。

2.2 外倒转术失败原因

外倒转术失败40例,其中:操作中短期胎心率缓慢4例(10.0%),操作中发生宫缩21例(52.5%),腹部肌肉紧张伴腹痛无法耐受15例(37.5%)。

2.3 外倒转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所有孕妇未发生死产、胎盘早剥、脐带脱垂、胎膜早破、胎母输血等不良事件。

2.4 妊娠结局

外倒转术成功60例,经阴道分娩胎儿50例(83.3%);失败40例,经阴道分娩胎儿12例(30.0%)。经阴道分娩率外倒转术成功者高于失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6,P<0.001)。

表1 外倒转术成功例数和相关影响因素[例(%)]

表2 外倒转术成功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外倒转术是指操作者用手转动胎儿,促使胎位由不利位(横位、臀位)转为有利的分娩位(头位)。本研究探析剖宫产术中应用外倒转术的安全性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外倒转术实施100例,成功60例(60.0%),与胎盘位置、羊水指数、孕妇BMI、孕产次、臀先露类型、胎臀是否衔接、孕周、胎儿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后壁胎盘、羊水指数≥100 mm、孕妇BMI <22 kg/m2、经产妇、完全性臀先露、胎臀未衔接、孕周36~37周、胎儿体重2.5~3.0 kg范围内外倒转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倒转术失败原因包括操作中短期胎心率缓慢、操作中发生宫缩、腹部肌肉紧张伴腹痛无法耐受等。本研究所有孕妇未发生死产、胎盘早剥、脐带脱垂、胎膜早破、胎母输血等不良事件,与邓新琼等[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国外研究发现,在孕37周后如不干预,臀位转为头位的可能性极小[5]。本研究考虑孕37周进行外倒转术可减少早产人为的发生。经产妇的腹壁肌肉张力较低,在进行外倒转术转动胎儿过程中受到阻力较小,增加了外倒转术的成功率[6];在初产妇应用芬太尼脊髓麻醉促使外倒转术成功,使用麻醉镇痛后,可以减少因腹部肌肉紧张伴腹痛导致的外倒转失败[7-8]。而前壁胎盘孕妇可促使施术者在孕妇腹部的施力点有所偏移,操作时间有所缩短而增加了外倒转术失败的风险性。本研究发现,当产妇羊水过少时,胎儿倒转空间和操作空间不足,极易引发外倒转术的失败,羊水指数≥100 mm时增加了胎儿倒转空间及外倒转的操作空间,增加了外倒转成功的可能性。正常BMI的孕妇为外倒转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BMI过高产妇腹壁肥厚会增加外倒转术的难度[9-10]。孕36~37周时进行外倒转术的成功率较高,因妊娠37周后胎儿体重逐渐增长,羊水量逐渐减少,胎儿宫内活动逐渐减少,会增加外倒转术的难度。而胎臀未衔接者进行外倒转术时抬高臀部,胸膝卧位轻轻上推先露,外倒转术的成功性更高。本研究通过客观的评价指标,对外倒转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形成了规范的诊疗方案[11-12];通过临床案例实践及经验总结分析,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且有利于孕妇分娩、胎儿安全的外倒转术方法,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自然分娩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13-14]。本研究中有21例因操作中发生宫缩引发外倒转术失败,临床可应用宫缩抑制剂,选择β2受体兴奋剂,同时可选择盐酸利托君,对宫缩有效抑制,提高外倒转术的成功率[15]。有4例因实施外倒转术中发生胎心减慢,临床注意外倒转术操作时间需低于10 min,操作次数一般少于4次,如胎心率减慢超过6 min,即刻予以手术。

综上所述,后壁胎盘、羊水指数≥100 mm、孕妇BMI<22 kg/m2、经产妇、完全性臀先露、胎臀未衔接、孕周36~37周、胎儿体重2.5~3.0 kg范围内的外倒转术成功率更高;外倒转术的失败主要源于操作中发生宫缩、腹部肌肉紧张伴腹痛等,未发生不良事件,可以根据情况,部分选择麻醉镇痛促进外倒转术成功。

猜你喜欢
臀位经产妇胎头
孕晚期臀位孕妇外倒转术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体位指导联合艾灸在纠正臀位妊娠中的应用效果
高龄经产妇、高龄初产妇和非高龄经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分娩方式的临床观察分析
高龄经产妇妊娠特点及分娩方式对其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
探讨异常分娩中臀位助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臀位助产术在异常分娩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经产妇围生期管理及经产妇巨大儿分娩方式的选择
胎头高直位的诊断与治疗
胎头位置异常临床分析体会
新式剖宫产手术中应用改良胎吸术助娩胎头5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