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联动育人初探

2021-04-28 07:29刘志凤巫小丹
江西教育A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刘志凤 巫小丹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政策引导和职能部门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一是高校大多设立创新创业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与实施,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增设学生训练项目;二是组织开展全国“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高校部分创新成果得以落地并产业化;三是高校层面与社会企业合作,设立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项目。

可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人才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简言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需要、国家需要,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师资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主讲老师的创新创业经验不足,甚至毫无创业经历,采取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生搬硬套所谓创业模式与经验,信服感较差。

二是思想认识不足。将创新创业课程的修读、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初衷分割,课程体系较缺乏对培养人才政治素养、品德修养等体现度。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仅是对高校课程的增补,修读也仅仅是为了获得必修学分;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认识不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应景式任务。

三是课程设置不完善。高校现有教育教学体系,是基于公共课和专业课协同教育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践行时间较短,未能很好融入高校现有教育架构,形成科学严谨完备的既统一又独具特色的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实践孵化,创新创业教育过于理论化和格式化,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创业的意义。

四是偏离教育目标。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归结点都是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和品德为第一要务,加强思政教育对创新意识的引导,创新培养学生兼具正确“三观”与社会责任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而不应仅仅为创业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拿在校期间创业与否、创业学生数、创业项目数等指标来衡量教育成效,毕竟创业需具备各种条件,需强大社会支持系统。

五是落脚点有偏差。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热闹有余,深度、针对性、效用度不足,体现在落脚点有偏差。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应是促进人才培养,其内在发展动力也应是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现实中,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考核的外力驱动,落脚点在考核。因此,个别高校为考核而被动做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景安排,甚至亦有为考核达标而“创业”。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可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锻造艰苦奋斗的政治素质、高尚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心理素质,为其人生发展打好基础。而創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以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为载体,帮助大学生培树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理论,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显而易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汇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输创新观念与思想。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政治导向正确才能保障创新方向。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反哺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紧密相扣、相生互动、同向同行。

三、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联动育人的路径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意识引导,可从思想政治教育切入,进行目标聚焦。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不是根本目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思维和品德培养才是根本,技能和经验积累可为将来打基础、做准备。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正确“三观”养成、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阶段,要坚定理想信念,锻造高尚品格,提升抗挫力与压力的心理素质,将这些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与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联动,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创新创业人才。

1.覆盖盲点,增强师生使命意识与执行力

要解决认识盲点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应不仅为教而教、学生应不仅为学分而学,课程设置与结果也不仅是应付检查与考核。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创新实践并重,从立德树人高度,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出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其使命意识与执行力。首先,厘清教师认知,扭转重业务轻政治、重能力轻意识等倾向。其次,师者,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强化从业者自身能力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可通过外出培训、专题实践、到企业顶岗和挂职等,提升从业队伍的素质态度、能力水平、作风与执行力。

高校思政工作要从教育对象的思想深处着力,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如果说能力是一个人的“发动机”,那么人品就是“方向盘”。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做到政治眼光与敏锐性兼具,创新魄力与不畏难精神并存。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为稻粱谋,更是为国家和人民的政治担当,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2.破解难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四维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发展模式。“四维”是指学院学生工作从业者引领服务维度、专业教师学科素质培育维度、校内创新创业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维度、学生主体维度;“一体”是落脚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强化他们的优秀政治品质与素养,又重视培养其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构。

二是以社会力量反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校、校友、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政策,结合企业需求与学科特色指导学生开展行业内创新创业活动。在师资选配上,应吸纳社会力量尤其是校友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组建“校友创业导师团”,让优秀创业校友现身说法,进行经验分享,既讲政策,也讲能力储备;既讲成功,也讲教训。同时与企业对接,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争取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和经验、资金、人脉资源等扶持,获得更多指导与帮助,助推“实习即创业”。

3.夯实支点,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

一是依托“挑战杯”竞赛和“互联网+”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研创新素养;二是开展专题培训、参观孵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育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依托企业专项、行业创新创业赛事,激发学生创意;四是有针对性地强化创新导向,组织专题比赛,将学科比较优势转化为学生竞争能力;五是推动校友设立创业基金或项目,与企业合作设立攻关项目或课题,有针对性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实现产教融合,互助发展。

4.塑造亮点,打造创新创业引领活动品牌

一是依托学科科研平台,积极开展“三联三进”,即“教师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学生党支部,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进入专业实验室、进入科研课题或项目”,开展常态化师生对接,变伯乐选马为师生共同赛马,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基地,实现科教共促。二是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强化学生的问题发现、规范求真、原始创新等意识,强化勤奋严谨精神与动手实操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产业前沿,学以致用,为创新创业积累力量。三是设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岗,评选“科研达人”,实现榜样示范,拉升学生整体创新水平。

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深度关联思政教育,实现两者内容与形式的有机整合,融为一体。结合地域特征、学校特点、学科强项、资源优势等,深挖课程创新创业要素,做好思想引领、教育服务,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打出一套联动协同育人的“组合拳”。◆(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食品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