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到位,就业不难

2021-04-28 00:36刘雯王琳
人力资源 2021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毕业生校企

刘雯 王琳

青年人就业,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财富的创造,关系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2020年更是达到874万。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力下降、招聘结果延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新的阻力。不少毕业生发现,本科院校生的就业率低于职业院校生的就业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这就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分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们既具有教育性,也具有职业性。教育性意味着学生要在上学期间学会基本的理论知识,职业性是区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这个特点是导致两类毕业生就业率不同的根本原因。虽然就业率高,但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依然面临着不少就业问题。

受宏观形势影响

当前,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在目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存在诸多现实困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双向选择不匹配,“就业难”与“用工荒”长期同时并存。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较高的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劳动者报酬。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相对于经过高考进入高职的生源而言,对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态度更为乐观,心理预期普遍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认同提升学历可以改善其所处的就业环境,提高其毕业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而现实却是,在大学扩招后,尤其是高职院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不再属于劳动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不容乐观。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双向选择不匹配。一方面,中高职衔接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薪酬、待遇和福利等期待过高,常常表现为初次就业困难或频繁跳槽。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专业技能需求较高,在招聘时往往难以寻觅到心仪的员工。同时毕业生本身素质偏低,导致在大学生初次就业市场上产生类似“柠檬市场效应”。

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不完善。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在中职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进入高职后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的衔接有利于毕业生更迅速地投入就业市场。

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此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制定单独招生考试大纲,组织单独招生考试;与武汉工业科技学校、武汉三职等中职院校联合,以“3+2”形式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面向汽车后产业发展,以服务本省汽车产业为宗旨、以服务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推进专业特色发展。还设立25门以上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建有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结合生源特点,构建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质与能力课程、素质与能力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模块。同时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汽车修理工(中级)从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100%。 总体而言基本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但是在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具体内容的细化、相关衔接教材建设、联合就业市场分析、校企合作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从源头抓起

不少HR在招聘中發现,本着“即招即用”的初心,HR会首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然而,不少就业者在实习期间就暴露出许多问题。许多学生依旧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就业指导,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许多HR也在反复呼吁,职业院校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不要盲目地改变在校生的学习章程,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实训管理上统一口径,做到有系统、有规划、有层次,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

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合理统筹,以服务为导向推动课程设计。力争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契合。推广1+X证书试点工作,对接职业资格和从业资质,重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水平和就业能力。减短企业对毕业生进行再培训的投入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并非教师的门槛提高了,而是就应该这样规定,这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的。职业院校是要面对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一线难题的。

加强校企合作。从“订单培养”到“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从“顶岗实习”到“订单培养”,从“点状”到“网状”,从“共建实训室”到设立“企业工作站”,从“样品”制作到“产品”生产……这些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实验。

校企合作是共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共创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生态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技能训练等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更加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突出个性发展。

(课题项目编号:2019y17;项目组负责人:刘雯;项目组成员:王琳、张辉)

作者单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毕业生校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