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献振:时刻奋斗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充满诗情画意

2021-05-07 02:59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工作

王碧清

2017年8月6日,飞机缓缓降落至拉萨机场。双脚踏上高原大地那一刻,田献振心中涌起一份安定感。

“天很蓝,水很清”,那是他对西藏的第一印象。

拉萨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已经在接机大厅等候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藏工作,因为相似的理想,相聚高原之上,田献振是其中一员。大巴行驶在公路上,窗外风景辽阔,天空蓝得透亮。

这年5月,田献振即将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获得京东方入职offer,負责显示屏方面工作,这也和他所学的材料工程学对口。直到看到校辅导员发的去西藏工作招聘信息,田献振没有犹豫,拨通辅导员韩老师的电话:“老师,还来得及报名最后一批去西藏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当即决定,去西藏。

目光始终望向祖国边疆

谈及为何如此笃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时,田献振语调和缓平静:自己从小就有从军梦。

田献振1990年出生于河南商丘。小时候母亲常给他讲革命先烈故事,他犹记得听母亲唱“红歌”的时光,缓慢悠长。虽然现在记不清歌名,但他依然随口就能唱出“董存瑞为人民粉身碎骨,刘胡兰为祖国把热血流干……”

儿时崇尚英模,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热爱,田献振立志成为一名军人,甚至“常想象自己手握钢枪坚守在祖国边疆的场景”。然而,高中备考军校期间,因为打篮球,脚受了伤,他与梦想中的军校擦肩而过,这也让一直以来坚持锻炼的他,受到不小打击。

带着“读完大学再入伍”的想法,田献振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超硬材料专业,希望未来有机会推动国家超硬材料技术发展。2015年,他以班级第一名成绩顺利毕业,并考取同专业研究生。待到他2017年硕士毕业,那一年只招收义务兵,田献振年龄不符合要求,从军梦戛然而止。

有机会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尤其是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这与田献振从军的心愿殊途同归,“就是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家里人很支持他的决定,进藏前,外公鼓励他:“现在条件比以前要好很多”。

2017年8月6日,田献振等年轻人在拉萨市委组织部安排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基本藏语,了解当地风土人情。10月9日,田献振按照分配,来到拉萨市达孜区唐嘎乡,主要负责扶贫工作。

唐嘎乡位于拉萨市达孜区以东,是达孜区最偏远的乡镇,从拉萨驱车,约一个小时可以到达。“唐嘎”,是“白色坝子”的意思,这里地处藏南谷地拉萨河上游,区域内平均海拔3500米,属于温凉半干旱高原气候。

根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唐嘎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精准扶贫规定工作,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脱贫巩固各个阶段稳步推进。田献振刚到乡里,就感受到乡干部们的工作热情和干事能力。基层工作繁杂,虽然分属扶贫办,文秘办、纪检等工作,田献振也在前辈同事带领下,有序完成。

在紧张的扶贫工作中,田献振一有时间,就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研读拉萨市、达孜区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文件,不断厘清工作思路、精准工作方法。

唐嘎乡党委书记李安说:“他们专招生,是西藏特殊引进的人才,特别针对最基层。西藏发展缺的就是人才,而且也缺乏对人才的足够吸引力。他们的到来,填补了我们的短板,带来了活力,更让当地拉近了与内地的教育水平。”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志气更高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道路上,没有可照搬的现成经验,只有一步步稳扎稳打,切实从百姓需求和当地实际出发。唐嘎乡干部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精准脱贫道路。

唐嘎乡党委书记李安2012年上任后,与村两委班子,从“完全依靠种植和上级扶贫项目”,到探索出良性循环发展的优势产业,一步步将“要我脱贫”,质变为“我要脱贫”。

唐嘎乡党委、政府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产业带动、扶贫搬迁、医疗救助、转移就业、岗位补偿、结对帮扶,逐步形成西藏泰成乳业、金麦穗、唐嘎原种藏鸡等产业集聚,强化“企业+合作社+党支部”模式。此外,以迁脱贫、以教脱贫等,切实保障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凭着心中的责任与热情,田献振很快适应新角色,认真完成乡党委班子每一项决策和部署。李安常说的“乡里没有专家,只有杂家”,成为田献振不断前进的动力。

户档资料完善,是一项不小的工程。田献振和同事走访入户,一对一了解情况、聆听民声,经过半年左右时间,至2018年6月底,整理完成280份详细的户档资料,为乡村振兴开展奠定数据基础。

与此同时,田献振还主要负责完成贫困户季度动态监测,掌握贫困户收支情况,将大排查统计的各项最新数据及相关情况,包括贫困户家庭的成员变动、就学就业、草场、牲畜等基本情况,及时上传国办系统。

乡里干部王兵华称赞田献振“年轻有为,耐得住性子,和群众交心交谈交朋友”。“扶贫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扶贫入户经常要翻过海拔超过4000米的牧业组,车上不去,而且牧区贫困户经常外出放牧,不容易见到,工作开展有难度。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志气更高,他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从未退缩,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王兵华说。

扶贫青年干部曹景一2019年8月来到乡里,他还记得田献振“经常加班加点,总是最早来到办公室,最晚走”,“他录入信息时总是很专注,往往更新完成后,胳膊都已经麻了”。虽然工作量大,又比较枯燥,但坚持做到每次都及时更新。“通过就业统计、收支测算,生产生活条件的排查,我们要确保贫困户可以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田献振说。

2019年9月,田献振根据乡里分工调整,担任唐嘎乡扶贫办主任,同年4月,任唐嘎乡团委书记。他将团委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组织年轻人开展清洁大扫除活动,美化乡村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一方水土不再难养一方人

自2016年至今,乡扶贫办、各村委会采取入户宣讲和集中宣讲相结合形式,借助巾帼夜校、农牧民夜校等平台,积极开展宣教工作,培养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随着乡里将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重要举措,扶贫干部充分了解当地村民意愿,因户施策,干群关系融洽,当地扶贫工作开展得颇为顺利。

围绕各项既定目标,全乡干部协调配合,顺利完成脱贫任务。截至2019年底,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三千元,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唐嘎乡罗普村9组村民格桑次仁今年55岁。随着唐嘎乡新民居修建,新的搬迁点可供90户贫困村民居住,2018年5月,格桑次仁也一同搬到新居,过去艰苦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宽敞明亮的住房里,格桑次仁精心打理他的花草,迎着阳光,粉的、红的、黄的花朵开得娇艳。

格桑次仁虽然是残障人士,但他身残志坚。了解到格桑次仁想要做生意的意愿,田献振等乡干部帮助他在居民楼对面寻找合适的铺面,对接融资平台。各式各样的衣柜、床柜,琳琅满目、色彩明亮的藏毯……在格桑次仁与家人用心经营下,如今店铺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一万余元。格桑次仁也成为集中搬迁点家喻户晓的致富能人,店铺里,不仅有自家人参与到家具生意,还为乡里提供6个新工作岗位。格桑次仁感恩党的好政策,他说,2021年要把店做得更大更好,进一步提升家具质量,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开“幸福茶館”的次吉,2019年12月搬到新居后,开起了当地第一家茶馆,“想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致富”。让次吉感动的是,乡政府免费帮助他制作“次吉幸福茶馆”招牌。小小的招牌里,凝结着乡干部与百姓之间的情感,也饱含乡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在次吉带动下,乡里其他百姓依靠自己双手去改变的意愿更加强烈,接连开了新的门店,经营起小生意。

田献振说,在搬迁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不搬也有不搬迁的发展方法,比如在山上畜牧、养牦牛等,为村民设计不同的发展方式。

村民次旦多吉情况有些特殊。他喜欢喝酒,上进心不强,只靠放牧勉强维持生计。村干部多次与他谈心交流,同时兼以教育引导。迈出第一步异常艰难,村干部们给他送来小鸡苗,鼓励他自力更生,改善生活。不过,因为技术方面等原因,小鸡也没有养大。考虑到次旦多吉年纪比较大,在扶贫干部介绍下,他获得了在穷达村金麦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的机会,负责蔬菜方面种植。

“他们家没有搬迁,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房子本身没有问题,离主干道也近”,田献振去家访时,感受到次旦多吉的精神面貌有了变化,和妻子的生活和美。虽然妻子没有工作,但次旦多吉每个月可以挣三四千元,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

在政策扶持基础上,田献振等乡干部认真了解群众需求,以产业扶贫,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唐嘎乡如今的产业扶贫硕果累累。唐嘎原种藏鸡、穷达村巾帼羊毛加工合作社、洛普村产业泰成乳业、唐嘎村农机具合作社……产业发展,既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也吸引着年轻人选择回乡就业乐业。

次仁白姆大学毕业后,2019年回到唐嘎乡,成为金麦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名办公室文员,兼任超市管理员,“家乡工作环境好,工资相对也比较高,这几年家乡无论生活环境,还是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像次仁白姆这样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多。2020年,金麦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吸纳6名当地返乡大学生。

投身乡村振兴,时不我待

“如期脱贫,让参与其中的每一名扶贫干部都很自豪”,田献振的喜悦发自内心,如同饮一口老乡家里暖暖的酥油茶。乡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精气神也得到提振。“今年正式步入乡村振兴轨道,我们现在要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进行对接”,田献振的想法是,“通过丰富的产业项目,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按照唐嘎乡整体规划,未来继续立足各村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实施“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特”产业培育。唐嘎村重点发展藏鸡养殖、农业机械化种植;罗普村定位发展优质奶牛、牦牛养殖、饲草种植及加工;穷达村主要发展蔬菜种植、面粉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

田献振介绍:“我们正在计划,借助当地望果节,打造旅游项目”。每年八九月份,望果节是当地庆丰收的重要节日,乡亲们欢聚一堂,身着民族服装,举办赛马活动。“乡里很重视,精心组织和规划,活动更热闹,形式更加丰富。”近年来,除了当地牧民热情参与,也吸引远近游客一起感受藏族风情。2018年,田献振第一次参加庆典,就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魅力。

唐嘎乡地处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有珍贵的自然旅游资源,黑颈鹤、黄鸭、斑头雁、獐子、野羊等生活在唐嘎。未来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休闲农业;建设家庭农牧场,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各方面举措有待进一步落地。田献振深知,推动唐嘎乡各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刚刚起步,时不我待。

乡村振兴道路上,挑战和阻力依然不小。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唐嘎乡多次为贫困户开展就业培训,然而,就业转化率仍不理想。“很多牧民普通话不太好,这会限制他们务工”,田献振说,也会遇到就业门槛高的情况,有学历、专业等各方面要求,还需要扶贫干部们做更多探索和努力。其次,虽然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但水、电、路等设施建设在一些村组还未得到彻底改善,村组公路通畅率有待提升。

来到西藏近四年,田献振感言,这片土地、乡里的干部、淳朴的群众,给他感动,让他成长。他曾一度担心和当地干部群众因为语言关系有隔阂,但真正开始开展工作时,他发现自己多虑了。不到半年,他已经爱上这片土地,与这里一山一水血脉相连。

被问到“有想过换一种生活方式吗”时,他回答“没有想过”。对于物质方面,他没有太多要求,“来之前就想到这边肯定会比内地条件苦一些。我选择来,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主要有点缺氧,再就是交流问题”。刚开始高原环境不太适应,有一次返藏不久,他晕倒在房间。但他觉得,“都还好,条件还挺好的”。

一直以来,田献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能够为家人创造良好生活,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入藏前,他曾写下:“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正是泥泞之路丰富了人生经历、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不甘于平庸、时刻奋斗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情画意。”如今,他正与投身西部建设的年轻人一道,通过脚踏实地工作,为当地带来发展。“这里风景很美,帮我们多宣传一下。”采访尾声,他说道。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工作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不工作,爽飞了?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选工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