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学术沙龙

2021-05-08 01:27成尚荣,朱慕菊,唐江澎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变革育人课程

朱慕菊

唐江澎

杨瑞清

朱乃楣

刘庆峰

学术沙龙

主持人:

成尚荣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嘉 宾:

朱慕菊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唐江澎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杨瑞清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

朱乃楣 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

刘庆峰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成尚荣: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这个主题告诉我们,要形成中国特色的育人方式,让基础教育进入更高质量的发展时代。关于“培育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20年9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我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是创新精神。在座的唐江澎校长参加了这次座谈会,现场听取了习总书记的报告和讲话。下面,有请唐校长谈谈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

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

唐江澎:我认为确实应该创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我常常会想到德国的哲学家约翰·费希特的一句话:“要把这些词语拿在自己的手心上去切磋,直到心安理得之后你才去使用。”所以,以一个语文老师的身份去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有三点特别深刻的感受。

第一,关于教育目标的描述用了一个重要的动词,那就是“担当”。我们未来培养的人,一定是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现在常常强调时代新人,我认为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是否具有担当的能力应该是这一代新人最突出的特征和最典型的形象。所以,我认为担负力、承荷力可能是时代新人的关键品格。

第二,总书记对时代新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给了一个具体的刻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进一步的整合,我们就发现,一个指向高尚伟大的人格,一个指向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而这两方面也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应关注的重点。

第三,无论是从现实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未来谋划的角度来看,总书记所指出的特征与教育部课程改革推进的方向和基层学校实践努力的方向都高度一致。作为基层学校,就是要把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落地、落实、落细,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成尚荣:唐校长讲得非常好!首先,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概念、要有词语,比如说立德树人,比如说担当,比如说育人方式的变革。其次,这个概念还要具体化,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当中去,只有落实了就不仅仅是个概念了,就是我们的行动了。其他嘉宾有什么看法?

刘庆峰: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王湛部长刚刚也谈到,对于孩子创造力的解放,解放孩子的双手、嘴巴、时间等,作为一个家长同时又是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时间的解放是关键,我们要把知识学习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来调整,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大幅减掉无效学习。我们曾参与教育部的一项教育大数据分析,同时也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项目,分析了35亿次学生的作业,发现有将近60%的作业是可斟酌、可剪掉的。因此,通过人工智能精准分析每个孩子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掌握能力,省掉无效学习,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去探索更多知识,让学习相对落后的孩子能够找到自信,过难的题目以后再做,这样省出时间,五育并举才有发展的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朱乃楣:2011年,上海掀起了新优质学校的建设,我们学校也参与其中。倡导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不单纯依靠学业成绩排名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要研究教学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且多样化的学习、用课程去浸润,等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上海所有小学的校长影响非常大。他说:“一所学校,如果能真正地让不同起点的孩子,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他发展的路径起到推动作用的话,这就是一所真正的优质学校。”

我认为这也是学校的真正价值所在,研究儿童是学校发展的起点和终点。洵阳路小学从2012年开始,就对所有入学的儿童进行五大维度的发展评估报告、数据的分析和研读,三年的研究让我们非常震撼。第一个震撼,我们突然发现教了一辈子的书,从来都没有读懂孩子,因为科学的数据和教师的经验判断是有差距的;第二个震撼,我们读懂了生命的独特和完整,我们发现那么多数据没有相同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分析儿童的基础上再来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真正基于儿童的实际出发去建构课程。

成尚荣:基于儿童的实际出发建构学校的课程。你的观点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学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第一,基于儿童研究,真正了解儿童;第二,新优质学校的核心标志,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八年的实践探索不容易。

杨瑞清:我们在乡村学校开展行知教育实验40年,致力于培养持续的学习者、自觉的教育者、积极的创造者。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变革育人方式,要高度重视从陶行知先生那里汲取智慧。特别是刚才王湛部长讲到陶行知提倡“六大解放”,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

朱慕菊:这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好!“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的变革”这个主题既有历史使命也有时代使命。经过20年的课程改革,当前,对提高质量,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聚焦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通过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来实现立德树人,实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我认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课堂真正发生育人方式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初期,基础教育一直在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使中国更加面向世界,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在多年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贯穿和引导了中国基础教育20年的改革,使我们超越了对“双基”的认识,深刻阐释了“三维目标”的育人功能,并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但是,现在为什么又要走向素养,它和“三维目标”有什么区别?我认为育人方式的变革,要回到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本质认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旨在使学生通过各学科的学习,在面对复杂的问题、不确定的未来时,能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分享,进而能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才是素养。

落实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路径

成尚荣:教育现代化有一个核心标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该如何破解“卡脖子”问题,这需要我们变革育人方式。未来的育人方式变革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创新,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上,落实在课程之中,要通过真实复杂的情境来培养。那么,请各位嘉宾谈一下如何落实育人方式变革。

朱乃楣:课程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学校用了八年时间建构了“洵美课程”,初步建构了低年级的“主题课程”、中年级的“WIDE课程”和高年级的“模块课程”。低年级的主题课程,上午上完课,下午就是玩,解放孩子的空间、时间和创造,这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爱成为一种可能,爱学校、爱课程。中年级的“WIDE课程”会玩得更高级、更有意义一些,这个阶段关注的是学科多样化课程的资源整合,孩子们在玩当中,就会在科学、艺术、戏剧表演之中找到自信,自信会反哺学科学习。高年级的“模块课程”回归到学科特性和学生差异,我们拿出五个学科做不同的模块,让不一样的孩子走进不一样的模块,得到不一样的成长。

洵阳路小学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愉悦,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最终是解放孩子的自由和创造力。我们认为,玩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希望给低年级的孩子一对翅膀,一个翅膀是兴趣,另外一个翅膀是自信,帮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唐江澎:我认为,所有的改革要把握改革的要义,深远的价值追求,而不是更多关注形式。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太想求新,有些创新仅是形式上的变化。第二个是对创新的定义,一种创新是相对于人类认知而言,是无中生有的创新;一种是相对于个体认知水平而言,是人有我无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经历,只要对认知领域而言是新的应该就算一种创新,而不要去求其新意性、独特性。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把握教育改革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是信念问题,即想不想改的问题;另一个是技术问题,即能否找到一种专业化的问题解决路径,现在中国最缺少的是给基层教师接地气的、专业化的技术指导,而不是观念的更新,要告诉我们的教师怎么做,在具体做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目前,我们学校正在用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来组织学习,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什么是典型的学习方式呢?以语文朗诵为例,给学生专业的指导只有一句话“想情境”,能想出20个情境,就能说出20种的表现方法。我们要用专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用典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可能就能破解以刷题为王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到化学实验室里去,让生物课上学生的手上有洋葱皮的味道,让体育课是浑身大汗地锻炼,让音乐课是放声高歌。

杨瑞清:“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立足于真实复杂的情境,让孩子在做中学,乡村学校大有可为。行知教育集团邀请了农民丁跃生在学校东面种了200亩荷花,他是个高考落榜生,专心致志种荷花过上了好日子。他种了1000多种荷花,出了四本专著,其中有几百个新品种是他自己培育出来的。我们把孩子带到这样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算一算丁老师今年挣了多少钱,比去年增收了百分之多少,这是有趣的数学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迷人的语文课;学习丁老师的创业精神、钻研精神,思政课、劳动课、科学课也变得真切动人……

刘庆峰: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规模化、可落地,变成可实践的行动,我们做了很多试验。比如,机器改作文,机器参加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超过了96%的医生,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我们曾经统计了30多万的学生,几千所学校,已经使得孩子回到家的作业时间节约了32%,同样的知识学习可以节约一半的训练体量,剩下时间做综合素质发展,做劳动训练,做其他的发展,五育并举可以有机会和条件去实施。我认为教育的发展一定是长期的理念,选拔人的方式和社会评价人的方式需要长期引领和短期内的各种工具的支撑。

唐江澎:我是你们产品的应用者和受益者,但是也有一些担忧。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边界,比如说改作文,它实现了教师最有效的批改形式——面批,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来实现“面批”,使个别化的教育成为可能,这是最大的优势。工具对病句的识别,对错别字的修改,通过系统能够很快查找出来。但对于修辞风格的影响我有些担心,担心产品普及化后会带来表达方式的雷同化,这恰恰违背了我们语文最终的追求,即没有了风格。所以,规范的应用文和说明文文体很适合你们的技术,但是对于诗文用这个系统改下去,最后会是怎样的就不太好说了。

刘庆峰:唐校长的观点非常有意义,我非常认同他的理念。2020年高考批卷阅卷已经有九个省在用我们的软件,但前提是有10%左右的作文机器不批改,这些作文可能是诗歌或古文,另外它不是一个标准,它容纳了各种标准,当然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探讨的过程。

成尚荣:一场作业革命的根本是为了解放学生,解放学生才能实现育人方式变革,让孩子们去劳动,去慢慢发现,让他们去创造去玩。技术不能代替一切,需要专业支持、技术支持,但人永远是技术的主人。当人成为技术主人的时候人就站立起来,这就是育人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朱慕菊:育人方式的变革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考虑,因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追求的、有情感的、有尊严的。课程改革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的尊严、理想、自信,应得到尊重和关注。不论育人方式的改革怎样改,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来成为有正确价值观、有尊严、有本领、能为国家做贡献、有能力幸福生活的人。当前,研制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每个学科对学生有哪些贡献,这个贡献不能将它仅仅看作是知识的贡献、学习能力的贡献,而更应关注对人格发展的贡献,比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的无畏的追求,这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这也是学科教育应有的贡献,它是一个整体的教育观。

总结

成尚荣:立德树人,首先是人,人是一个整体,育人方式变革也是整体运转的过程。学生现在有尊严,那么他将来长大后就会有尊严,中华民族就在世界变化当中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从学生在课堂里开始自尊起来、自信起来、自强起来,这是我们育人方式变革的真正的目的。最后,请每位嘉宾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朱慕菊:育人方式的变革重在行动,要在课堂上行动起来,不是坐而论道。

杨瑞清:育人方式的变革方法很重要,态度更重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就会出现,一定要把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刘庆峰:给老师人工智能的助手,给孩子人工智能的伙伴,用人工智能助推五育并举落到实处。未来不是属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将属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朱乃楣:希望育人方式的改变,能够让每个孩子通过几年的小学生活,成为能够感受到教育的公正、公平、智慧、善良、自信、力量和优雅,让每个小孩子都成为“心中有爱,身上会发光”的人。

唐江澎:育人方式变革,我们期待听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更期待看到课堂里微小的一点变化,哪怕这种变化不那么惊天动地,不那么花样翻新,但只要朝着育人的方向在实质地前行,它都必将获得历史的意义。

成尚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落在育人方式的变革上,通过育人方式的变革,促进中国特色优质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这目标指日可待,我们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变革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