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人融入高职艺术类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

2021-05-11 05:39詹秀丽许晓萍吴瑕
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隐性教育三全育人

詹秀丽 许晓萍 吴瑕

摘要:本文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产品材料造型》为例,探讨了艺术类专业结合课程思政中的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课堂实践改革路径的经验和可行方式。从目前专业课程中存在的劳动教育问题出发,提出同素质育人、职业育人结合,使用“隐性”与“显性”教育结合、引入设计实践项目的项目化教学、将劳动内容融入课程考核等方式加以实现。课程改革教学颇具成效。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三全育人 思政育人 隐性教育 课程改革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5-0090-04

引言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系统设计与全面部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劳动精神面貌和崭新劳动价值观的时代新人[2]。结合到以往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却往往难以体现劳动教育的主题。因此,对于专业课堂上如何生动地体现劳动教育,如何不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并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学生,同时如何为其职业生涯做好铺垫,是笔者在建课之初所困惑的。

笔者在看到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阐述他对思政教育看法时的回答:“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是最好的方式,让其自然而然地被吸收。”这给以巨大的启发: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学生能力的培训者,更应该是学生精神和素养的引导者,而且教育的方式应该融于“隐形”。结合本人担任的《产品材料造型》课程,思考劳动教育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融合,以劳育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认识美、赏析美、创造美。同时,形成“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最美丽”的内在审美观。让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实践自己原创设计作品的同时,体会这种新形态、新方式的体验式隐性劳动教育。

一、《产品材料造型》课程存在的劳动教育问题

《产品材料造型》课程主要面向设计类专业开设,不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塑造还是对其今后职业素养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思政育人理念已经被诸多专业课程关注的情况下,却在本课程中体现不足。而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育人的一部分,被关注和研究的程度更低,一旦涉及到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低、形式单一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会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和艺术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如本课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从材料的分类、属性、性能、加工工艺和具体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学习,但是对于劳动素养方面则关注很少。其次,传统课堂教育中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单薄且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被窄化为单纯地打扫教室卫生、复印学习资料、收发作业等日常基础性的劳动,缺乏探究性、创造性劳动,没有针对课程开发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方式,造成劳动教育的连续性被割裂、学生劳动意识与兴趣难以维持,这也是在艺术类专业课面前,劳动教育大多处于“流放”边缘地带的原因。

(二)劳动教育教学元素浅薄、教育手段简单

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仍以专业知识灌输的教导为主。而《产品材料造型》课程更注重理论性、知识点,同时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的问题,教师通常选择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情况同样延续到本课程的劳动教育环节中,即通过教师单纯讲授与劳动素养相关的如职业道德、操作准则等内容或是倡导“工匠精神、手作传统”等口号式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元素融合显得较为突兀,导致学生往往是沉默式的被动接受。没有针对本课程结合艺术设计类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或者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融合。

(三)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指标的缺失

从院校考评机制来说,对于教师执教能力评定是以管理、科研、教学为主,故教师也因此容易将此评价标准“投射”到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中。同时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基本成熟,很少会主动做出调整。部分课程和教师可能已经在研究和调整融入课程思政后后,评价方式、评定形式及与专业课内容相关性和权重比例等考核问题的探寻,但是对于劳动教育融入到教学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定量化考核层面,其评价指标和内容往往是缺失的,导致学生不关注、不重视“劳动素养”,从而也影响到思政育人元素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融合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课程实际情况,便是需要教师积极探索融入以劳动育人为特色的思政育人改革与实践的动因。

二、劳动育人与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并不是“狭义化”的思政课程,其目的与核心是实现“育人”的目标,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

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都应当是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5],劳动教育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6]。针对《产品材料造型》笔者提出从三个方面实现,从多维度、多层次来完成“育人”的目标,分别是“素质育人”、“职业育人”和“特色育人”,如图1。

(一)劳动育人与素质育人

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在《产品材料造型》课程中实践环节,能非常契合地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校木工实训教室资源,实践工学交替,劳动育人。劳动教育包括对学生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教育与熏陶,也是学生未来作为劳动者最基础的素质能力指标。不仅体现在课程理论知识中,更呈现在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如图2-3)。

在劳动心态方面的养成,如培养学生在课前准备与课后整理的劳动意识、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劳动价值、积极参与实训教室的维护和管理心态等方面的引导;而劳动技能,则是学生在进行劳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实实在在的劳动能力,这些都是“课程思政”的切实落地,也是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图4-7,分别是由学生课前提前为同学准备并摆放整齐的工具、课程中学生在实操中体会劳动、课后学生参与实训教室的维护和管理。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除了培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外,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在设计本课程时也重点突出“职业育人”的目标。而从劳动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干实干的工匠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劳动这三方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产品设计最基本的设计要求,也是劳动教育可以实现和“课程思政”无缝衔接的职业素养目标点,并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除了在劳动设计实践中考虑产品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考虑人体工程学等相关知识外,“以人为本”还体

现在引导学生“为人民设计”的创作导向,习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对于学生日后成为职业设计师也是很好的思政导向。

工匠精神,其核心是在工作实践中对职业的坚守及对技艺的创新,它源于劳动实践,是对实践过程中职业精神的提炼和升华;而劳动教育,在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劳动者[8],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与有效路径。真干实干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本课程的《木质材料设计实践》环节。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使用项目教学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学项目分解为有梯度和层次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木工手工制作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图8),根据学生完成作品的操作过程和产品效果为依据,结合课堂上的劳动教育成果和“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培育为目标,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勞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同时,本课程十分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学习、共同劳作,让学生领会到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共同劳动成果。

(三)劳动教育与特色育人

将特色育人融入课程教育,通过劳动环节以实现育人目标,是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人文传统与环境浸润下的“隐形教育”。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1907年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到1998年被教育部批准成立,再到2000年完成6所院校的合并,直至如今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我校无论从发展历史、学校文化、学科技术特色(“一老一幼一制造”的“双高”三大专业群高峰)、立德树人精神(“五项育人计划”、三全育人)等,来挖掘出有特色的“育人”元素,并运用到课程之中(图9、10)。

具体到本门课程的思政融合,课程的劳动设计实践环节中融入金职“特色育人”元素。在课程中安排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开发以校史馆建筑外观和馆藏文物活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并运用本课程所学的材料知识、工艺知识,进行制作实物。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体现在学生对学校的文化、历史、校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探寻,并以此融入了“特色育人”教育;而学生在进行设计、材料知识运用、实物制作的过程中,又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堂上理论知识点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三、《产品材料造型》中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与教学手段

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其在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具备强烈的劳动情感认同、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合格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一定的劳动创新能力。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笔者尝试在本课程教育中,融入了以下实施方式与教学手段。

(一)强化劳动教育的“隐性”与“显性”教育多样性的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把“劳动形式多样化”作为十二大劳动教育原则之[9]。可见“劳动形式多样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要影响,因此结合课程实际,笔者使用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以实现劳动教育的多样化与课程教学工作的无缝对接,并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

“显性教育”包括的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常规劳动活动、服务性劳动活动、操作性劳动;“隐形教育”即学生自主性的创造劳动活动,包括在课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实操中所学习和体会到的对于劳动情感的认同、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创新能力等,譬如前文提及的工匠精神和集体劳动观。隐性教育,倡导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引导和浸润教育。在本课程中,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浸润了“劳动教育”的思政素质教育及对“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要求[10](图11)。

(二)引入设计实践,实现项目化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的设计项目任务,设计内容表现为多门课程的综合与交叉运用,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加强学科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在课程中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按“理论知识铺垫→典型产品分析→设计项目布置→学生分组并自主研究→查阅资料、结合理论知识点→教师参与学生设计讨论→学生修改完善方案→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物制作→完成设计和制作→方案汇报与生生互评→专题项目任务总结”的流程进行,同时融合线上和线下课堂教学,解决空间、时间限制。且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全程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内涵,并以此体现劳动教育。

同时,尝试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以情节引入、行为体验、调研分析、设计实践和设计成果展示等方式方法,改变“灌输”式教学,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够适用于《产品材料造型》课程教学实践,并且强调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也与教学实践化思想切合。

如图12,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授课并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实践(红框内为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以项目化形式展开,强调经验获得的教育过程,真实的发生发展、实际的体验与感受。以任务驱动开始,从真实情境出发,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劳动技能、实践操作、情感体验、价值升华融入项目当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课程知识、体验了了手工艺制作的技能、体会到了劳作的不易、感受劳动情感认同。

(三)劳动教育融入课程考核

调整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评价以解决学生不重视、不落实的问题,除科学地结合学生培养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外,需有机地融入思政内容,劳动教育的考核作为思政内容的一部分加以补充,既不能让学生感到压力和厌烦,同时也要对课程的评价体系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人员,加强劳动的过程指导,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保持积极的劳动心理,又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但该体系的完善建设,还需要进行更科学的考核评价理论建设课题探讨及平时实践教学中深入研究和完善,因此在本文中仅提供框架性思路(图13)。

(四)教师以劳动先行,树立榜样

课程劳动教育理念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思想价值观相当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及认知。作为专业教师,要不断挖掘、分析、使用劳动教学与所任教的学科有机结合,更要意识到课程劳动教育对于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在内心深处形成良好意识,这其中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自身对劳动是热爱的,对劳动是精通的,以劳动先行,给学生做好榜样,在满足专业课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实际需求后,将育人功能和劳动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在教育家班杜拉的大量实验中证明了“榜样-示范”行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以身作则,成为“劳动型”教师,以浓厚的劳动教育意识与实际劳动行为,来陪伴着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基本劳动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效

(一)劳动教育促进审美提升

作为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通过劳动动手实践,完成最终的作品,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创意自由的状态,让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把自己大脑中的设计方案,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于劳动的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为后面学生职业素养的固化和提升奠定基础。本课程中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同时,还提升了对他们的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

(二)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创意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可以分为简单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相教传统、简单、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塑造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中有更重要的作用价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更有创造性的产品设计,也是我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在本课程中,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己设计作品的时候常常遇到不少问题,这让他们不得不也更有主观能动性去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在这过程中,他们的思路是开放的,创意更趋向多元。如图14、15,是产品艺术设计181班的董玉健同学在完成“硅酸盐材料综合设计与制作”的设计实践项目时,在进行自己设计作品的水泥脱模过程中,意外出现了破损,无法实现之前的设计预期。在劳动实践时,面对如此“打击”,反而激发了其创意灵感进行了再创作,最终完成了如图16的作品,成就了更独特的材质肌理和设计美感,这也是在劳动中激发的独特创意。

(三)劳动教育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通过劳动教育既要避免学生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职业劳动观念、制度、过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劳动精神的培养;也避免了学生唯设计理论为标准,而无动手能力的尴尬局面。也通过贯彻劳动教育,树立学生劳动平等、职业平等的理念。

结语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思政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一门人生大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把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丰富的劳动素养培育方式,扩大高职学生对劳动认知的维度,使其形成完整的劳动认知体系,真正把做人、办事、工作、处世的知识通过劳动教育,逐步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灵魂里,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落实在具体设计实践上。同时,这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也是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基金项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研究课题资助;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JB2021043);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2043247);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B2021044)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C97FA)。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20(03):27.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郑帅设计类课程实战化教学模式研究——以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课为例[J].设计,2020,33(20):139-141.

[5]夏永林,郭雨晴文化自信视域下革命文化的时代化表达[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2):98-104.

[6]张莉.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1):34-37.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學习出版社,2015:15-22.

[8]王毓珣.对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5(16):27-30.

[9]苏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王义高,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0]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01):54-56.

[11]孔德时,许晓萍.高等教育中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发展路径[J].设计,2019,32(11):86-87.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隐性教育三全育人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