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

2021-05-11 16:57马晓言
东方收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修复保护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是世界陶瓷古国,海量文物中以陶器为大宗,并且国家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物标本中,陶器数量是最多的。陶器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足迹,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为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信息。陶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至关重要,其系统性和技术性特点尤为明显,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之后探索修复陶器文物的具体方案,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效果,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陶器文物;保护;影响因素;修复;方法;分析;研究

陶器是古人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中国陶器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早期的磁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就挖掘出了陶器文物。陶器的发展始于远古时期,兴于秦汉、盛于隋唐,直至如今仍被广泛使用。陶器文物经历历史沧桑变革,凝结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成为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有目共睹。由于陶器文物有其特定的物理性质,很多历史悠久且保存情况不良的陶器文物遭受到了巨大损坏,所以说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注重陶器文物修复,如此才能使之与世人见面,让受众感知历史,接受古老智慧的启迪与熏陶。陶器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出现一丁点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修复失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说我们在进行陶器文物保护时,务必要全面掌握陶器文物的修复流程,控制好各项操作细节,如此才能提升修复质量,保障文物安全。

●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

第一,自然因素。陶器文物因为材质特殊,会持续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水分,再加上环境中存在很多杂质和氯离子,会渗入到陶器内部,致使文物脆性增加,大大增加了破裂几率。通常而言,陶器文物的最佳保护环境,温度为17℃-24℃,湿度为60%-70%之间,并且要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等物质。所以务必要控制好陶器储存区的环境质量,做好通风工作,尽可能地保证无烟无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置绿植以优化空气环境,如此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改善文物储存场地的空气环境。陶器文物出土之后惧怕紫外线,所以在门窗位置要做好紫外线防控工作。

第二,人为因素。陶器文物的历史价值极高且具备唯一性特点,有些陶器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有些陶器则成双、成组。陶器文物若是受损,即便是完成修复,那么它的文物价值也会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削弱其历史价值,所以要防止人为因素影响。陶器文物保护期间,若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良好地控制周边环境,就极易致使文物受损。文物存储室内潮气超标亦或是灰尘多、油污多,也会对陶器造成损伤。我们在进行陶器文物修复时,工作人员若是不能使用正确的修复技术,亦或是没有按照规定佩戴手套等,也会对陶器文物造成不小的损伤。

●   陶器文物受损类型分析

(一)破损与碎裂

众所周知,陶器文物非常脆弱,再加上长期深埋土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现象。不法盗墓分子可能会损毁陶器,且一些墓葬年代悠久,随着时间流逝,其地質结构会出现变动,很多墓葬极易坍塌。再者就是文物挖掘期间,若操作不妥也会对陶器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机械性损害。上述问题的出现均会致使陶器文物破损、碎裂。

(二)局部划痕和裂缝

陶器文物深埋土中,很可能因自身问题和外界因素干扰,让陶器本体产生裂痕。地层中的坚硬物体有可能使陶器文物外表产生裂痕。需注意的是,陶器文物出土时,很可能因操作手法不正确,造成文物表面产生裂痕和裂缝。

(三)附着物

陶器文物深埋土中,期间受到地质钙化的影响偏大,文物表面存在一层厚厚的硬物,该类硬物也会随着文物一同出土,很容易对陶器文物造成损坏。

(四)可溶性盐析出

陶器文物所埋藏的土壤中,可溶盐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陶器文物可溶性盐含量也会非常的高,此种现象存在,使得陶器受损可能性加大,特别是地域彩色陶器文物,受可溶性盐的影响最为明显。

●   陶器文物修复方法分析

(一)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历史背景分析。陶器文物正式修复前,应该对文物历史背景和所生产年代进行分析,因为不同年代的陶器文物,其历史特征各不相同,并且不同地区所生产的陶器文物,外形和材质更是千差万别。旨在保障文物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有效性,事前一定要充分掌握文物历史背景,参照出土信息等,由此保障文物修复信息的全面性,这样一来,修复工作者才能进行更为精细化的修复,竭尽所能地还原文物本来面貌。

第二,修复检测工作。陶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应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检测设备,对陶器文物进行综合性检测,由此去了解文物材质和整体结构以及所用工艺等。以彩绘类陶器文物为例,不仅要做好上述工作,还要对颜料成分实施检测,如此才能让修复工作者掌握文物的整体材料属性,便于其选用针对性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第三,掌握文物基本情况。陶器文物修复前期,工作人员应全面掌握文物的具体信息,包括文物材质、大小以及重量等,还有就是受损位置和受损程度都要掌握全面。若对已经完成部分修复的文物开展二次修复时,一定要备齐所有修复资料,如此方可让修复工作者全面了解文物情况,继而节省准备时间,亦可使修复工作者选用科学的修复方式去执行操作,从而保障文物修复的水平和效率。

(二)修复技术应用

第一,清洗。陶器文物修复期间,文物清洗工作至关重要,其属于文物修复工作的首道工序,目的即为清除文物表面杂质,让文物显露本来面貌。因为陶器文物整体结构偏脆,所以清洗期间旨在避免陶器被腐蚀,需使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本身。清洗时要注意使用棉球等柔软类物体去擦拭,若蒸馏水不能更好地去除杂质,应考虑使用细毛刷去清洗,亦或是选用物理清洗的手段,但切忌损伤文物表层。

第二,粘结。此环节属于陶器文物修复技术中的“重头戏”,会对陶器文物修复的最终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当前颇为常见的粘结材料便是树脂类合成材料,该类材料的粘合性极佳且可以将对文物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粘结工序开始前,应找到和所要修复文物类似的废弃陶器片去做试验,仔细观察粘结情况是否满足预期。刚开始进行粘结时,工作人员要二次清洗文物,用手术刀缓慢刮取适量环氧树脂并涂抹于陶器表层,之后清除所挤压出来的树脂材料。通常来说,粘结操作往往都是单独实施的,有的时候会与陶器文物作色同步进行,若使用502胶水进行粘结的话,那么工作人员要更加快速且精准地进行陶器粘结,反之则会影响整体修复效果。

第三,补配。陶器文物修复补配期间,应按照具体情况去筛选匹配的补配材料。传统补配材料以石膏为主,其修复能力极强,但若周边环境湿度过大的话,那么石膏极易出现开裂的情况,保存时间短且稳定性差。当前时期的陶器文物补配,环氧树脂材料被视为首选,环氧树脂材料有着极强的粘合力且整体结构稳定,并具备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势,抗老化能力也很优秀,整体粘合力极佳,肉眼难以看出存在粘结痕迹。环氧树脂可按照陶器不同颜色去配色,将颜料倒入到环氧树脂中便可,时下常用的环氧树脂有502胶水和3A胶水,补配完成后,等待胶水起效,陶器文物整体结构日趋稳定后,便可清理多余胶液,使用砂纸细微缓慢地打磨,直到无棱角为止。

第四,加固。陶器文物修复阶段,要应用好加固技术,通常情况下都会使用环氧树脂作为主要加固材料,若使用石膏的话,就要在石膏中添加一定量度的502胶水,如此方可解决石膏不稳固的问题。另外,陶器文物补配中添加合成樹脂材料去加固的方法也得到了大范围普及,还有就是在补配完成后用毛笔沿着陶器缝隙去涂刷,而若文物风化程度小的话,可考虑使用喷涂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固。

第五,作色。市面上常用的作色颜料一般都是矿物质颜料及有机颜料,稳定性相对较高。当前陶器文物作色修复中化学颜料的应用较多,以丙烯颜料为主,此类颜料可在文物表面形成高强度防护膜,稳定性极佳,不仅可以将水分隔离,还可以对油污和灰尘等进行隔离,防护膜的存在保护了粘结胶性能,这种作色方式既安全又实用。

新时期的陶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修复技术,要对历史文化和陶器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日常文物保护、修复时,不断创新修复技术和方法,仔细分析文物病害成因,选用针对性的操作方案进行修复,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文物完整性和历史价值,尽可能地展现文物原貌,供世人欣赏。

(作者简介:马晓言,本科学历,助理馆员,单位: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研究方向:考古发掘)

参考文献

1.唐思思,文物陶瓷修复技艺在当代传承的载体与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P272—273。

2.牛飞,陶器补配的要点——以一件明代陶男俑的修复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9(03):P94—98。

3.唐洁、叶谦、吴兆奇,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藏文物活化机制研究[J],艺术教育,2020(05):P252—255。

猜你喜欢
修复保护影响因素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