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与ABO血型的相关性研究

2021-05-12 09:31张吉论晁晓峰王岩战文建王杰吴沂昊刘崎陈洋梁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AB型O型B型

张吉论,晁晓峰,王岩,战文建,王杰,吴沂昊,刘崎,陈洋,梁君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是指脑动脉内腔局限性异常扩大所造成的动脉壁瘤状突出[1],发生率可达3.2%[2],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居于脑血管病中的第3位,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6],而遗传因素就是其中之一[7]。ABO血型作为一种稳定的遗传信息,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存在潜在关系[8];但目前关于其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是否有关的研究报道较少。2015年Bir等[9]报道ABO血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无关;但是该研究的对象为白种人和非裔美国人,由于ABO血型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10],所以该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以黄种人为主的中国人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的1 120例(其中颅内动脉瘤7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徐州地区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ABO血型之间有无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头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的住院患者1 120例;按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瘤组706例(动脉瘤组)和非颅内动脉瘤组414例(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均排除了合并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疾病和临床资料收集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1.2.1 ABO血型检测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2 d内抽取静脉血2 mL,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thylenediaminetetraacetate,EDTA)抗凝,离心后,采用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检测卡(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抗原检测和反向ABO定型。ABO血型诊断试剂购于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检测卡(微柱凝胶法)购于Bio-Rad公司。

1.2.2 临床资料收集 通过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及护理系统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ABO血型,以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Hunt-Hess分级,其中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分级为0级。通过医院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查找患者的颅内动脉影像学(DSA、MRA或CTA)检查资料,确定患者有无颅内动脉瘤;若存在颅内动脉瘤,记录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数量、位置及状态;所有诊断结论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做出,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

2 结 果

2.1 动脉瘤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型比较 见表1。动脉瘤组患者的年龄及女性、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吸烟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8)。两组患者饮酒及糖尿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瘤组患者中血型为A型者213例(30.2%)、B型203例(28.8%)、AB型77例(10.9%),O型213例(30.2%)。对照组患者中血型为A型者139例(33.6%)、B型120例(29.0%)、AB型31例(7.5%)、O型124例(30.0%)。两组患者ABO血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型与非A型、B型与非B型、AB型与非AB型和O型与非O型分析,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动脉瘤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型比较(例,%)

2.2 不同血型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相关特征比较 见表2。将颅内动脉瘤组患者按照其血型分为A型组、B型组、AB型组和O型组4个组,4个不同血型组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大小、状态及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A型、B型、AB型和O型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相关特征比较(例,%)

2.3 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及与血型的相关性 见表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及与血型的相关性,其中模型1~5分别按ABO血型、A型与非A型、B型与非B型、AB型与非AB型和O型与非O型分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相关(P<0.05~0.001);模型1显示AB型患者患动脉瘤的风险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将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传统危险因素当作协变量进行校正后,模型1显示O型、B型及AB型患者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与A型患者无明显差异(均P>0.05);模型2~5显示血型A型、B型、AB型及O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

表3 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CTA、MRA和DSA等血管影像检查技术的普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更有报道称在35~75岁的中国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可达7.0%[11]。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基本无任何症状,但破裂后导致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2]。随着显微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及神经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与诊治水平的提高,虽然可显著改善低Hunt-Hess分级aSAH患者的预后,但对于重症aSAH患者,由于早期脑损伤、继发性神经损伤及系统性并发症均较重,对其治疗仍存在极大的挑战[13]。因此,通过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来及早筛查高风险人群,对未破裂动脉瘤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表明,吸烟、高血压、性别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有关[4-5];除此之外遗传因素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7]。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A、B、H抗原的不同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种基本血型[14-15]。作为人类重要的遗传标志物,ABO血型是一种非常稳定的遗传性状,以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16]。既往研究表明ABO血型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17-19]。同时ABO血型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2005年韩钊等[20]报道ABO血型与脑梗死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与李大鹏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2010年陈现红等[22]报道,研究发现O型血与脑出血有一定关联,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易感因素之一;相同的结论也被刘永飞等[23]的研究证实。2019年曹铭华等[24]报道从基因层面研究显示,ABO血型基因rs505922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出血的易感基因。既往关于ABO血型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等,而关于ABO血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研究较少,其之间有无关系尚未得到权威研究的结论证实。

本研究分析了ABO血型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将颅内动脉瘤组患者按照ABO血型的不同分为A型组、B型组、AB型组和O型组4个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大小、状态以及Hunt-Hess分级在A型、B型、AB型和O型4个组之间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个模型通过将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传统危险因素当作协变量进行校正后,模型1显示O型、B型及AB型患者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与A型患者无明显差异(均P>0.05);模型2~5显示血型A、B、AB及O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2015年Bir等[9]针对白种人和非裔美国人,对1 4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ABO血型分布与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无明显关系;可能ABO血型分布存在的种族差异并不影响ABO血型与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之间的关系。2017年Dubinski等[25]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和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与患者的ABO血型无关。

ABO血型基因是三复等位基因,位于染色体9q34.1~9q34.2[26]。而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相关的遗传位点并不是单一的,有研究显示染色体3p22.2、5p14.2以及9p21.3等位点均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关[27]。虽然ABO血型与颅内动脉瘤的遗传位点都位于9号染色体,但在其他染色体上也存在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相关的遗传位点,这可能导致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ABO血型无关。

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具有地域局限性,且样本量较小,无法避免存在偏倚;同时,由于研究条件限制,对照组病例并未完全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对本研究可能的影响;故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ABO血型关系的确切结论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的更系统的研究加以证实。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地区人群的ABO血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不能将ABO血型作为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AB型O型B型
动物血型有哪些
验 血
AB型离子晶体结构的几何因素
我爱问编辑
O型血抗污染
O型血抗污染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
《潜伏》等48则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