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分析
——基于CiteSpace 的数据分析

2021-05-13 00:38尹婷婷马小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研究

尹婷婷 马小辉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出现的新业态,其研究在2013 年开始,现已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之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快速融合。当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正处于新的创新阶段,准确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成为推进其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键。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工具,通过对2013-2019 年期间发表的1065 篇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用知识图谱的形式探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对我国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有益启示。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目前,CNKI 是世界上最大且更新快速,涵盖多学科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文档搜索方法科学,引源全面权威。本文以“题名=(大数据)and(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高级检索,选择2013-2019 年期间发表的期刊成果,并提前整理所选文献,剔除会议、报告等无效的成果后,共整理出1065 篇有效研究性文献。

(二)研究方法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现状质的研究方法一般为文献研究法,通过该研究法能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重要文献,但其短板则为展现形式仅是纯文字或图形,很难用可视化地形式呈现研究成果之间的规律。

(三)研究工具

Citespace 是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共词网络分析的可视化软件,“运用实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技术,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的演进过程集中呈现在引文网络图谱上,文献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图形直观反映。”[2]这便于发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文献之间隐藏的规律以及该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一)文献发表数量时序变化分析

图1 文献发表数量时序变化折线图

图1 显示了2013-2019 年以来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文数量随各年份变化发展的情况。整体来看,从2013 年开始,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但发表文献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此看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文献发表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研究机构作为分析的关键指标之一,可以直观呈现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影响力。按照上述检索方式整理部分中国知网发表的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5 篇的有1 人、4 篇的有2 人、3 篇的有4 人。

表1 部分核心作者、所属机构及发文篇数

总体上表1 呈现出:该领域内的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在分布上比较广泛和分散,研究成果缺乏明确的学术聚焦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研究作者多属于“单兵奋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及相应的“学术共同体”,反映出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缺乏持续关注和纵深推进。

(三)文献发表质量占比分析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判断研究现状的重要标识,对研究持续深入推进具有重要作用。按上述方式检索出2013-2019 年间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成果共182篇,占研究成果总数的17%。

表2 核心期刊发表数量及占比

由表2 可以看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发表的文献数量及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虽总体在不断增加,但核心期刊发文所占比例却没有随之上升。如在2018 年,共检索出237 篇以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40 篇核心成果,核心期刊占比为13%,较之上年降低了6%。表明学术界虽紧跟大数据的研究热潮,但研究成果的水平还未有很大的提升,仍需潜心进行高层次的研究。

三、研究热点与前沿

(一)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反映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及方向,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利于深入了解与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献内容的核心凝练,某一领域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可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2]将关键词作为所选期刊的的节点,分析切片时间为1 年,生成了图2 的关键词知识图谱。热点关键词则为圆圈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等词。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中心度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的重要性,若大于0.1 表明该关键词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如表4 所示。本研究将高频关键词频次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统一呈现作为判断研究热点的科学依据。结合表3 和表4 对高频关键词以及中心度大于0.1 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排序,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词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

表3 部分高频次关键词出现频次

表4 中心度≥0.1 的关键词

(二)研究前沿

突现词是某一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判断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由图3 可看出,2013-2019 年的突现词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策略”。

图4 关键词时序图谱

另外,由Citespace 可视化功能得到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它可以反映出某一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某一时段内的研究前沿。据此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演变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以更好的分析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1.初探阶段(2013-2014 年)。该阶段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视角——大数据思维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奔腾而至,这必然在社会各领域内引起一种全新的创新发展潮流,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提供了可能。在此浪潮下,对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开始了初步的研究。在教育目的上,有学者提出:“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存储、管理并有效分析利用,从而提高校园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3]教育目的升级育人、管理与服务。基于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在教育理念上,有学者指出“大数据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要求,使其具有了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与时代特征。”[4]该时期的研究初步探索了大数据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应用。

2.发展阶段(2015-2017 年)。该时期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及意义。2015 年,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指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5]基于此纲领性文件,学界加强了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相关文献数量也呈快速增长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有学者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比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即时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强等新的机遇。”[6]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交叉融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有学者指出:“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中,对教育对象的外化状态、行为内容和结构的收集与分析与教育对象的实际吻合程度很高,利于实现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可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7]在研究范围上,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大数据进行交叉研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追踪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能够促进思政工作人员的能力培养和团队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8]可以看出本阶段的研究是探讨大数据作为一种新思维,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和方法论的变革。

3.创新阶段(2018-)。这一阶段主要是探索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表明学界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从价值和作用层面转为寻求更深层次的创新契合。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9]这次讲话在学术界引起了重大的响应,促进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方面的研究。在创新方面上,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大数据技术之后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因果关系的大数据关联思维,从看似离散、毫无关联的信息中发掘其中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到未引起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思维导向和提高思想分析的效率。”[10]在融合路径方面,学者认为,“新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从数据和能力的建设、角色转换、方法创新等层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数据技术高度融合。”[11]

四、展望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新的研究领域。但从当前研究热点与趋势来看,其价值契合、教学内容和实际运用中涉及到的个人隐私等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拓展。

(一)精准价值契合

同一矛盾中的事物之所以能够互相依赖,其原因在于彼此的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也需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以期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方面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被大数据所揭示,如“人们每天的购物、消费等日常行为都能被记录,主动或被动地生产着各种数据,当个人数据积累到一定量时,便能由数据分析出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规律和个性特征等。”[12]而人们思想和行为问题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因此找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一这方面的价值的契合是理论界持续推进研究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为增强育人实效,思想政治教育需‘因时而进’,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和掌握技术应用,“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和挖掘,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和规律,令大数据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13]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关联分析,可以有效掌握教育双方互动的数据轨迹,并从这种信息交流的行为中析理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走向与变动态势,发现隐含在其中的心理与思想变化状况。基于高校移动互联网全景式覆盖,大数据技术能从短信交流、微信推送、校园行为等相关指标中全方位勾勒教育对象画像,反映与体现教育对象之间多种信息聚类关联。以此及时捕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信息,助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纵深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以精准的教育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种好思政课的责任田,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新挑战新问题,使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服务于社会和人的需要,这无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是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如今,高校学生多为“95 后”,他们作为网络原住民具有易于接受网络新事物、价值取向多元化、乐于表达自我的特点,其生活阅历、认知能力和所处环境都与以往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原则通常具有高度的理想主义,未能有效地从思想上解决大学生实际中遇到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使理论难以服人。”[14]藉此优化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需借助大数据技术,用针对性强、富有亲和力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需着重把握教育对象的诉求,具体而言,根据学生搜索浏览痕迹分析学生遇见的问题,第一时间掌握其思想和学习动态,尝试勾勒学生的画像,科学预测并挖掘他们的行为习惯及信息获取偏好,梳理其行为,找准学习需求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供满足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核心,以满足符合大学生多样性、多层次、多维度的现实需求,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促进发展。”[15]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扩展,学校可在党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之际,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传播党的重要精神,学生可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学习并贯彻党的会议宗旨,既实现了高校学习党中央精神的实效性,又可激发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热情,满足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加强隐私保护

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创新。但“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用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16]在物联网、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几乎在实时变化,教育对象的网络浏览足迹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变得“清晰可见”。然而教育者需要追踪学生在网络空间都浏览了哪些内容以此来预测其思想变化,从而在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中投放主流价值观念以增强育人效果,这就很可能会在无意中触碰和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对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试教”[1],强化对学生的隐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应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把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17],而且还要培养受教者“熟悉大数据的法律法规,既不随便泄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也不随便干涉他人的隐私。”[18]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容易单方面强调去人性化的“数据冰冷”,而掩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这种行为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人格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与“数”俱进,但要具有明确的隐私权、知情权、人格权意识,确保一举一动都能被受教育者所知晓,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教育对象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19]使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于实处用力,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想与“剑”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