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隐性连贯及其识解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1-05-13 00:38耀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连贯分析法隐性

赵 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1 引言

连贯是语篇的立足之本,具有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之分。前者指语篇表层衔接、结构完整、功能明确、语义通顺、易于理解的连贯,而后者则指语篇表层语义断裂,需要通过施加“特殊程序”[1]才能识解的连贯类型。语篇的隐性连贯值得研究者关注,因为它对于探索人类语言的语篇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2]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隐性连贯识解对于大多数商务英语学习者存在困难。然而,相比于显性连贯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隐性连贯受到的重视明显还不够, 很多问题仍有待解决。本文希望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隐性连贯及其识解机制的相关研究,指出其研究现状、不足及其发展方向,以引起研究者对该研究领域进一步进行探索,从而推动语篇隐性连贯研究的持续发展。

2 语篇隐性连贯研究回顾

“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作为正式术语最早由Reinhart 于1980 年提出。根据Reinhart,隐性连贯仅指需要强加或推论才能识解的语篇连贯类型(texts with imposed or derived coherence only)[1]。如,

(1) He opened the door.A few pieces of clothing were strewn about.He caught the fish in his net...[1]

(2) British Airways

To pioneer.To engineer.

To innovate.To imagine.

To connect.To care.

To fly.To serve.

Today.Tomorrow.[3]

显而易见,例(1)、(2)均为具有隐性连贯特征的语篇。例(1)由三个分句组成,其中第三个分句与前两句语义不相容,造成了语篇语义断裂,需要通过强加或推论才能识解该语篇的连贯性。例(2)是一则英国航空公司的商业广告,由八个动词不定式短语和两个名词组成。由于各短语之间以及整个语篇的连贯性均不易识解,读者同样需要通过强加或推论才能建构其语篇连贯性。

语篇隐性连贯现象很早就受到了学界关注。正因为如此,多种术语涌现出来用以描述该现象。除“隐性连贯” (implicit coherence) 外[1][2][3][4][5][6][7][8][9],还有“隐匿性连贯(hidden coherence)”[10]“受干扰的连贯(disturbed coherence)”[11][12]“表 面 不 连贯”[13]“隐性连接”[14]“社会符号层”[15]“隐性衔接”[16][17]“有标记连贯”[18]等等(详情见表1)。

表1 相关术语

Theme & Intention Governed Cognitive Schemata Enrichment:A Study of Strategic Principle fo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ng of Commercial Advertising Text Featuring Implicit Coherence主题-意向统摄下的认知图式含义充实—兼论英语商务广告语篇隐性连贯的汉译策略原则隐匿性连贯Hidden coherence Hobbs & Agar 1985 The Coherence of Incoherent Discourse曾利沙等 2016 Bublitz &Lenk 1999 Disturbed Coherence:‘Fill Me in’受干扰的连贯Disturbed coherence Bednarek 2005 Frames Revisited—The Coherence-Inducing Function of Frames表面不连贯Seemingly incoherent use程雨民 1986 The Seemingly Incoherent Use in English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Opaque linkage 林纪诚 1989 A Pragmatic Model of Semantic Coherence语义连贯的语用模式社会符号层隐性连接Social semiotics 胡壮麟 1994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牛保义 1998 On Implicit Cohesion隐性衔接论隐性衔接Implicit cohesion 张德禄、刘汝山 200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ext Coherence and Cohesion and Its Applications.《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有标记连贯Marked coherence 王东风 2006 Marked Coherence and Coherence Re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Fiction有标记连贯与小说翻译中的连贯重构

从表1 可见,“隐性连贯”使用最为广泛。鉴于此,本文采用隐性连贯这一术语。隐性连贯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识解并重构语篇连贯。

3 语篇隐性连贯识解机制的研究回顾

3.1 国外研究概况

对于隐性连贯的识解机制研究,国外主要采用语义关系分析法(textual approach)、语用分析法(pragmatic approach)和认知分析法(cognitive approach)三种方法。语义关系分析法又叫“连贯关系分析法(coherence relation approach)”, 旨在分析两个相邻命题或句子的隐性语义关系。采用语义关系分析法的主要学者有Hobbs (1979),Roberts &Kreuz (1993),Rohade & Kehler(2011) 等。如,

(3)John took a train from Paris to Istanbul.He likes spinach.[19]

(4)The storm took the vacationers by surprise.The clothes took hours to dry.[20]

(5)John detests his coworkers.They like curry.[21]

例(3)和(5)中,只有当读者推断出其中的因果逻辑关系才能识解语篇连贯,而例(4)则需推断出度假者和衣服之间的所属关系才能识解连贯。语义关系分析法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当属Mann & Thompson(1988)提出的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22]。他们共提出了23 种连贯关系,为识解具有隐性连贯特征的语篇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然而,以句际间连贯关系为基础的语义关系分析法存在明显弊端。其一,该方法仅关注句际间的逻辑关系,即局部连贯(local coherence), 而忽视了整体连贯(global coherence)的分析。正如Gruber & Redeker(2014:2)所述,连贯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工作忽视了对更高层次语篇结构的分析。[23]其二,连贯关系分析法将连贯看作语篇的内在特征。然而,连贯并非语篇的内在特征,“连贯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独立存在于语篇当中的”[24]。

与语义关系分析法不同的是,语用分析法不再囿于语篇本身,而是强调交际者的意图在连贯识解中的作用。语用分析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语用含义理论(implicature)、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共有背景知识(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如:

(6) The student has clear handwriting and he has never been late for class.[25]

(7) Peter:Do you want some coffee?

Mary: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26]

(8) A:That’s the telephone.

B:I’m in the bath.

A:OK.[27]

(9) Tua:Peckie refused again.

Nils:Oh damn.Where are the gloves?[28]

例(6)是一位教授在推荐信中就学生学术能力所作的评价。该评价明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Grice 1975),从而产生了“该学生学术能力不够”的语用含义。只有当读者识解了这一语用含义,该语篇连贯才得以建构。例(7) 是Sperber & Wilson (1995) 用以说明作何一个明示——交际过程中均包含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此例中,只有当Mary 意识到Tua 的交际意图是“不想喝咖啡”,这个语篇的隐性连贯识解才能得以顺利完成。Widdowson (1978)则认为,隐性连贯的识解只能通过推断命题背后的一系列言外行为才能达成。如例(8),说话人A 需要B 去完成接电话这一言外行为,而说话人B 则陈述了自己无法完成且需要A 去接电话的原因。因此,Widdowson 认为,只有当说话双方的言外行为被识解才能将其看作是一个连贯的语篇。此外,Enkvist (1977)提出交际双方的共有背景知识也是识解隐性连贯的重要方法。例(9)中背景知识是: Peckie 是一只宠物猫,需要注射青霉素。但Peckie 拒绝被注射药物,因此它的主人不得不戴手套给它注射以防被抓伤。要识解此段语篇的连贯,只有当读者理解了该语篇发生时的背景知识才能获得。

语用分析法意识到连贯并非语篇固有的特征,因而跳出了通过分析语篇本身的语义关系识解连贯的做法,但该方法对即时语境(immediate context)的依赖性非常强。然而,与面对面的交际不同,书面语篇无法为读者提供及时语境。因此,语用分析法在分析书面语篇时显得捉襟见肘。随着20 世纪80 年代的“认知转向”,认知分析法被广泛运用于具有隐性连贯特征的连贯识解过程中。

认知分析法认为连贯是语篇使用者认知过程的产物。认知分析法涉及用读者的百科知识识解隐性连贯。百科知识指自然或社会环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知识。[29]如:

(10) Poem

Upended,it crouches on broken limbs

About to run forward.No longer threatened

But surprised into this vigilance

It gapes enmity from its hollowed core.

Moist woodflesh, softened to a paste

Of marl and white spliner,dangles

Where overhead the torn root

Casts up its wounds in a ragged orchis.[30]

此语篇中虽从未出现“树”这个字眼,但读者亦可利用百科知识,利用hollowed core, woodflesh, splinter, and torn root等词推断出该诗的主题是“树”。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 是认知分析法中识解隐性连贯的重要方法。众多学者曾明确指出该理论对于连贯识解的启示作用。[31][32][12]如:

(11)We came to a deserted house.White smoke came out of the chimney.[31]

(12)Mary got some picnic supplies out of the car.The beer was warm.[32]

例(11)中,如果读者能建“房间”框架,这个语篇的隐性连贯轻易识解。同理,例(12)中隐性连贯识解的前提是读者建立“野餐”框架。

3.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学术界对于隐性连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识解机制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创新期。第一阶段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程雨民(1986)在“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13]一文中提出“去芜存菁”“语用优势”和“揭示内含”三种方法对表面上不连贯的语段进行“连贯化”处理。黄国文(1988:11-17)指出语篇发生的具体环境、会话含义、话语双方的共有知识以及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对识解隐性连贯的重要性。[5]

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以来,隐性连贯的研究进入迅速发展期。林纪诚(1989)指出共有知识、交际情境和交际意图是识解隐性连贯的三大要素。[14]胡壮麟(1990:180-198)认为,需要通过语境(包括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和语用知识(包括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和蕴含意义)来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15]才能识解具有隐性连贯特征的语篇边贯性。桂诗春(1991)[33]和熊学亮(1992)[34]分别将图式理论、语篇程序和知识结子用于识解具有隐性连贯特征的语篇连贯性。刘正光(1999)[35]指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识解隐性连贯的关键。朱永生、严世清(2001)[36]介绍了语篇内部的逻辑语义关系、会话含义和世界知识对识解隐性连贯的作用。程晓棠(2001)[37]认为激活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对识解隐性连贯十分重要。陈海庆、张绍杰(2004)则认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语用预设对识解隐性连贯至关重要。

进入21 世纪后,国内学术界对于语篇隐性连贯的研究进入创新阶段。学者们创造性地将各种理论运用于语篇隐性连贯的识解中。[38][39][40][41][42]还有一些学者讨论了隐性连贯的翻译问题。[2][3][18]

4 思考与展望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注重理论方法的创新,对丰富语篇隐性连贯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该项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而言,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的研究散见于部分语篇分析或语篇显性连贯研究的文献或专著中,对于语篇隐性连贯的专门研究仍十分罕见,至今尚未发现语篇隐性连贯及其识解机制研究的相关专著,导致现有研究对于语篇隐性连贯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如,语篇隐性连贯的类型、特征未进行范畴化研究。

其次,研究缺乏充分性。现有研究未对隐性连贯识解作出深入剖析,未对语篇隐性连贯的显性化过程作出可描写性解析。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语篇隐性连贯的识解研究缺乏一个动态、科学和解释力强的语篇隐性连贯显性化宏观分析模式,另一方面微观层次的隐性连贯识解机制也需进一步具体化。

此外,研究缺乏有效性。目前用于论述隐性连贯识解的案例大多来自于截头去尾的非真实案例,导致研究的有效性存疑。同时,很多学者均指出,口语与书面语篇、不同语类的语篇都有其特有的连贯特征,[24][43][44]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语篇隐性连贯现象。然而,已有相关研究未区分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也未区分不同语类的语篇隐性连贯现象,导致各类语篇混杂在一起,忽视了口头、书面语篇以及不同语类的语篇隐性连贯特征存在差异这一事实。

综上所述,语篇隐性连贯的研究还应更为系统、充分、有效。具体而言,应对不同类型的语篇隐性连贯现象进行针对性研究,通过建构“经验模块”和“理论模块”[45]的方式对不同类型语篇的隐性连贯特征、类型进行定性描写。同时,还需构建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宏-中-微观层次相互融通的语篇隐性连贯分析模式,以期对隐性连贯识解的方法进行系统性研究。

5 结语

本文对国内外语篇隐性连贯及其识解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肯定已有研究成果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旨在引起学术界对语篇隐性连贯相关研究的关注,以期推动语篇隐性连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连贯分析法隐性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基于DEA分析法的全国公路运输效率分析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第七只鸟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糖尿病相关二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