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实践
——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

2021-05-14 00:50喻至勇
图书馆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场址新馆江西省

喻至勇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46)

1 引言

图书馆建筑是构成图书馆的基本要素之一。图书馆建筑设计以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用户的需求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显现出新特点。尤其是21 世纪以来,以通信技术进步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引导、派生出新的用户需求。需求变化和技术更新等外部因素正不断影响着图书馆建筑设计和功能布局。一方面,新技术压缩了实体馆藏空间。传统图书馆以收集、保存和使用印刷型资源为主,对建筑功能和空间的需求表现在为日益增长的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馆藏结构逐渐转变为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并存且后者逐渐超越前者的局面;同时,随着网络、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共享理念的普及,已无须图书馆单独保存所有资料。这使图书馆用于存取实体馆藏的空间得以释放,可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另一方面,新功能空间的出现扩展了图书馆建筑的价值。新技术的进步,使人们随时随地就能获得信息资源,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图书馆造成了冲击,如流通率降低、到馆人数下降、建筑空间闲置等,给图书馆造成巨大压力,这些问题迫使图书馆思考如何使建筑功能和空间用途做出转型[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图书馆新馆建设经历了3 次发展高潮:第一次是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新建为主的图书馆建设高潮,是“图书馆建筑的黄金时代”[2]。1980年后,国内对图书馆概念发生认知转变,图书馆不仅是文献收藏中心,还是学术研究交流场所,“同层高”“同柱网”和“同荷载”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开始出现,并成为图书馆建筑的新趋势[3]。第二次是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各类型图书馆的建设高潮,我国图书馆建设的数量、规模、形式、功能布局都有了很大的飞跃[4]。该阶段关于图书馆建筑的研究开始增加,集中于图书馆建筑理念和思想的探讨,“图书馆现代化”和图书馆建筑的“经济性——功能性——美观性”是主要的研究内容。第三次是近几年来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高潮,图书馆建筑规模日趋扩大,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建筑面积(包括已完成项目和在建项目)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3家(湖北、辽宁、上海)。这一阶段,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用户需求和习惯改变以及图书馆功能变化使图书馆建筑出现新形式,急需将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对其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为同行新馆建设规划和功能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实践

2.1 建设背景

2004 年至2013 年,江西省图书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连续3次被评为二级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被评为二级馆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该馆在面积、阅览条件、馆藏保护手段、自动化水平等方面都已不能满足需求,远落后于国内同行。因此,江西急需兴建一座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省级公共图书馆。2014 年初,江西省发改委批复江西省图书馆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点位于洪都北大道省图书馆馆区院内,预计投资3.9 亿元,设计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当年新馆建设工程被列入省发改委“三个一百”重大工程,并提出确保2014年上半年动工,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然而,随着南昌市城市发展变化和全省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原址扩建方案暂时搁置。2015年4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放弃在原址扩建省图书馆,重新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核心位置选址,新建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组成江西省文化中心,2015年10月确定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2016 年8 月动工建设,2017 年 12 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19 年底基本完工,2020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2.2 新馆概况

2015 年5 月,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项目设计面向国际招标。2015年7月,来自西班牙、美国和国内的21 家设计单位参与投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担任设计方案评标组组长。2015年10月,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公司、西班牙B.Y.I事务所和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公司联合体、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方案报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审定,最终确定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公司方案为中标方案。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北接江西省博物馆新馆,南抵江西省科技馆新馆,建安工程投资7.42亿元,专业设备投资2.2亿元,总投资9.62亿元。占地面积94.63 亩,总建筑面积96247.47m2,建筑总高度53.4米,东西宽约57米,南北长约263米。新馆共7 层,其中地下1 层,地上6 层。设置机动车位315辆,非机动车停车位1 934 辆。网络信息节点4 000个,主干网络带宽万兆、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设计藏书量1 000 万册,阅览座位6 000个,日最大接待读者能力达到2万人次。建筑工程目标是确保江西工程质量最高奖“杜鹃花奖”,争创国家“鲁班奖”。

2.3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建筑理念不断发展,在功能、结构、布局、造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建筑不再仅作为馆藏和用户借阅的物质载体,同时还是地区的文化标志。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愈发普及和深入,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和功能布局。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贯彻“前瞻化、便捷化、多元化、人性化”理念,以建筑外形的艺术魅力、深化空间的文化内涵、增强功能的服务效力,努力成为市民向往、用户喜爱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

2.3.1 前瞻化的建设目标

不盲目攀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切合用户需求、适应时代潮流的建设目标,是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的首要因素。考虑江西省财力状况,江西省图书馆新馆按照“50 年不落后、100 年可持续”公共文化标志性建筑目标的要求,坚持“必需必要、适度超前、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原则,建设充分展示赣鄱文化精髓,中部地区先进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

2.3.2 便捷化的选址原则

根据南昌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规划,江西省图书馆新馆拟定了以下4个备选场址:场址一位于凤凰洲红谷北大道以东、闽江路以南、赣江北大道以西、濠江路以北地块。场址二位于九龙湖片区龙湖大道以南、九龙湖以北、九龙大道两侧。场址三位于红角洲片区省级行政中心区域内卧龙路以南、市民广场以西。场址四位于红角洲片区丰和南大道以东、卧龙路以南。

表1 场址方案主要技术指标比较表[5]

综合比较4 个备选场址条件可知(表1):4 个备选场址在与周围城镇及重大战略目标的关系、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之处有:一是与周围城镇及重大战略目标的关系。场址一协调,场址二、三、四一般。场址一位于凤凰洲,为红谷滩新区重要的江岸景观区,已成为以教育、居住为主的城市生活新区。场址周边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用地条件,建成后能够化解新区和老区图书馆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满足红谷滩及老城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符合南昌市一江两岸的总体设计。场址二位于九龙湖片区,距离老城区较远,无疑会增加来往的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场址三、四均位于红角洲片区,与老城区相隔较远,虽紧靠省级党政、直属机关建设地点,但不便于老城区市民的前往。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场址一与红谷滩中心区实现无缝对接,区域开发完善,供电、供水设施齐全,公共交通、道路建设规格高,并且紧靠地铁1 号线。项目周边住宅区较多,且靠近八一大桥,便于红谷滩新区及老城区市民出行,并进一步完善红谷滩公共服务设施,加速人口集聚,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场址二虽在地铁2 号线附近,但区域内交通路网建设仍在完善中。场址三、四居住条件较为成熟,居住人口不断增多,但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综合比较分析,最终选定场址一建设。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文化窗口单位,其选址对于公共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周边环境角度来看,建设地点宜远离交通干道或商业中心、娱乐体育场所,避免有害气体、电磁波、噪音干扰,符合邻近公园绿地、临湖、临江、市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的一种或几种条件,具备人流量大、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广的特点[6]。

2.3.3 多元化的功能定位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定位是集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服务、文化展示、文化休闲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平台,是全省民众的公共文献中心、信息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新馆建筑设计上着力实现5个“统一”:把充实传统纸制文献阅读功能与拓展数字阅读功能统一起来;把满足用户阅读需求和休闲需求统一起来;把满足文献收藏功能与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统一起来;把满足用户普遍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统一起来;把科学运营管理与适度拓展经营场馆设施统一起来。馆内设有开放展厅、艺术画廊、文化餐饮、工艺作坊、生活体验馆等,可享受集文化、生活为一体的服务。

2.3.4 地标性的建筑造型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是江西省重点工程,也是南昌市十大网红打卡地之一。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位于江西省文化中心的中间位置,北临江西省博物馆新馆,南接江西省科技馆新馆,横跨地块中部路段的两侧,寓意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建筑体量采用滕王阁山墙意象的题材及拱桥的形式,面向江面及“城市客厅”完全展开,形成视野最大化;建筑造型就像一本竖立的图书,面向滔滔赣江翻开了书卷;建筑形象典雅大气、诗意如画,给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唤起民众前来阅读的动力[7]。

2.3.5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共图书馆已不再是以“藏”为中心、以“书”为本的管理模式。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注意强调人性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营造舒适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氛围,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市民交流学习、知识分享的公共文化场所。如采光最好的区域给用户使用。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室内自然采光,通过开一定数量的玻璃幕墙和设置采光中庭达到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靠江一侧和环绕中庭设置了大量阅览空间及公共活动区域,从而营造舒适温暖的阅读氛围。新馆大量设置交流和分享空间,以学习空间为主体,促进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交流。阅览桌椅采用黄色主基调,配以白色或黄色暖色调灯光照明,馆内阅览环境温馨;全馆设有客梯20 台、扶梯16 台、货梯3 台,充分满足日常运行及紧急情况的人员疏散要求,实现人流、物流的分离,提高建筑使用效率。建筑内部装饰材料注重安全性、实用性,如地面选用静音材料;儿童区使用软包、避免出现尖角;残障阅览区设置盲道连通馆外市政盲道等等。

3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设计特色

江西省图书馆设计突破了传统“藏、借、阅、管”功能彼此独立的局限,采用“藏、借、阅、管、查、参”六位一体的大开间、大平面、大格局,充分彰显了智慧化、生态化、多样化、主题化的设计特色,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型、开放式的现代图书馆。

3.1 智慧化的服务设计

随着5G技术到来,5G将与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度融合,加速图书馆智慧服务应用到线上和线下场景,进而更快速和准确地感知用户阅读习惯、预测阅读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3.1.1 无感借还书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引进人脸识别系统,在进馆闸口、自助借阅处以及其他公共区域安装人脸识别终端,利用分析和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实现读者从进馆、信息查询、借还、出馆全流程识别,提高人性化和智能化。

当读者携带需要借阅的书籍经过RFID 无感借书通道口区时,携带的书籍自动被识别,读者的人脸数据被360°全景摄像头扫描,确认身份无误,即可完成整个借书流程,与此同时,通道大屏幕会实时显示读者成功借书信息,并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送一条成功借书信息,整个过程在通过RFID无感借书通道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真正实现读者无感借书。读者归还书籍时走RFID无感还书通道口,还书原理同借书一致。

3.1.2 智慧阅读

江西省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设计有10个智慧座席,读者通过场馆预约系统对智慧座席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到馆通过人脸识别系统签到认证。认证通过后,读者进入指定座席内,智慧阅读屏界面显示的内容资源、灯光的亮暗程度,音量的大小能根据读者画像标签以及之前读者设定的参数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读者还可对座椅舒适度进行电动调节,通过智能语音设备对智慧阅读控制器进行语音交互和控制,实现全新的智慧阅读体验。

智慧座席主要由可电动调节座椅、智慧阅读屏、摄像头、可调节亮暗的台灯、语音控制器(智能语音设备)等组成。读者完成最佳体验设定后设置的参数会被自动记录,下次读者再次成功预约并认证后,读者对坐席的个性化设置会被恢复到上次记录的设置,同时智慧阅读屏显示界面恢复到读者上次的浏览记录,系统也会针对读者的历史访问记录提供个性化资源推荐。

3.1.3 大数据分析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依托阿里巴巴大数据平台软件,从数据采集到加工处理到服务输出支撑,包括大数据开发套件、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模型、数据API 平台、数据地图、报表引擎、可视化大屏引擎等,同时建设互联网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外部数据丰富馆内数据源,并将本馆涉及用户业务的系统和数据收集汇总,将这些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接入到大数据平台中,完成业务数据的实时同步功能,数据接入后,即可进行数据过滤清洗,再通过大数据分析组件对接入的业务数据进行任务调度算法分析与实时计算,挖掘出深层次的有价值的数据,最后通过可视化技术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还可通过API接口的方式智能推送到各业务系统平台上,完成智慧图书馆对用户的增值服务。

3.2 生态化的绿色设计

“绿色图书馆”也被称为生态图书馆,最早于1991 年由美国学者苏珊娜和杰姆斯提出,指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和节材,减轻对环境的负荷,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读者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8]。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在建筑设计上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和要求进行设计。

3.2.1 应用海绵城市技术

项目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池、透水铺装等有调蓄水功能的设施,蓄水容量约为1 300立方米;透水铺装占场地硬质铺装的面积比例达65%以上。运用海绵城市技术有效调节雨水,错峰排放,减少城市内涝压力,场地内年径流控制率达到70%,可以控制的雨水量约为2 360立方米。

3.2.2 建筑围护结构及空调系统能耗优化设计

项目建筑围护结构采用岩棉板和断热铝合金窗,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节能要求;空调系统冷热源机组能效值比现行国家标准提高6%,水泵耗电输冷热比降低15%,过渡季节可调新风比不低于70%运行,整个空调系统能耗可降低约10%。

3.2.3 运用能效监测管理系统

项目设置能耗监测管理系统,根据能源种类、功能分项监测其用能情况,提供电力、水、天然气等能源消耗数据,同时体现照明、空调、电梯等不同分项用电情况,为项目有效监测、节约能源使用提供判定依据。

3.2.4 采用节能电气、照明和节水器具

新馆变压器选用1级能效产品,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可降低20%以上;室内照明照度值均按照节能标准目标值设计,照明系统能耗降低15%以上。新馆全部采用1级节水效率器具,如坐便器冲水量3/4.5升,水嘴流量每秒0.1升,小便器流量2.0升,节水率达40%。阅览区使用智能书架,声控灯光,节约能源。

3.2.5 使用可循环材料和新材料

新馆建材充分利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如钢结构、可再利用钢筋、玻璃、预制构件等,可再循环利用材料使用比例达10%。中庭引入自然光,屋顶采用最先进的low-e三银玻璃,在增加采光的同时减少了太阳辐射,降低了室内的空调冷负荷,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3.2.6 应用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和室内CO2浓度检测系统

新馆主要功能空间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对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或其他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空调系统空气处理机或独立新风系统机组合里设置空气净化装置,有效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室内工作环境。

3.3 多样化的空间设计

现代公共图书馆不只是藏书场所,更是“学习空间、交际空间、创造空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设置市民终身学习的“城市教室”——培训室、会议室、研讨室、演播室、视听文献欣赏室、朗读亭、阅读推广区、瑜伽房,藏借阅一体的“开架阅览室”——中文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区等,阅展讲结合的“特色馆”——红色图书馆、古籍馆、地方文献馆等,双创融合的“创新空间”——文创区、创客空间、新技术体验区、5D 影厅等,交流共享的“活动空间”——报告厅、展厅、多功能厅等,文化休闲的“城市会客厅”——建筑景观、文创书店、咖吧厅、餐厅等,使图书馆内部功能丰富多元,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加在过程中筑牢了图书馆的文化基础作用。

3.4 主题化的红色设计

江西是中国革命、人民军队、共和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红色文化得天独厚、风景独好。为激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红色经典文献阅读推广活动,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在五楼依托馆藏资源优势精心打造集学习研讨、数字阅读、红色教育活动等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图书馆。红色图书馆以“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为定位,依托收藏的纸质文献及丰富的数字资源,以展陈红色文献为切入点和主要形式,辅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法,分为八大区域:红色记忆重温区、红色足迹追寻区、红色文创展示区、红色基因传承区、红色场景体验区、红色江西宣传区、红色影音欣赏区、红色文献阅览区。红色记忆重温区设置党旗、团旗和少先队队旗及入党、团誓词,为用户开展党建和团相关活动提供服务空间。红色足迹追寻区配置球幕影院,采用双投影球幕数字放映技术,通过动感座椅,可360°全景观看定制的江西红色影片,“沉浸式”感受江西红色文化魅力。红色基因传承区,为用户提供唱红色歌曲,听红色故事,看红色影片,学红色文献等服务。红色江西宣传区配备电子翻书一体机,以书籍、图片等多种形式多方位介绍江西四大革命摇篮和江西籍开国将军事迹。红色场景体验区设置虚拟照相机、VR 互动军事体验器,用户可借助设备亲身体验革命岁月。红色影音欣赏区提供观赏红色音视频,查阅视听文献资料服务。红色文献阅读区藏有红色图书近万册,期刊近300 种,用户可以在该区域静静地阅读红色书刊,回味江西革命之旅。红色图书馆还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打造了品牌项目——“星火课堂”,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制定了成人版、未成年人版两个学习课程,包含了红色文献导读、红色知识问答、观江西革命旧址专题视频等特色课程。

4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思考

伴随着5G技术的全面普及,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公共图书馆建筑作为科技、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已完全突破了传统“藏、借、阅、管”四部分功能彼此独立的局限,构建起开放、灵活、舒适、综合、高效、美观的特性。顺应新时代赋予建筑的功能需求,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发挥文化主体功能,已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管理模式的转变,笔者就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做出以下思考。

4.1 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公共图书馆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对自然环境及人类自身活动产生的影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资源、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节能、环保的要求,建设舒适、美观的绿色建筑。公共图书馆建筑应当尽量采用隔音、隔热的节能型门窗和墙体设计,使用稳定性好、能耗小、耐用、节能的电气设备,并且遵循节约、再利用、可循环、可再生的原则,在建筑中使用可再生资源和不含甲醛的材料,采用无辐射、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在设计时,应尽可能设计大平层,层数控制在六层以内,以减少使用电梯等能耗较高的设备。营造绿色的室内外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图书馆生态空间。例如,在图书馆建筑内外加大各类型绿化的合理种植与布置,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通过合理设计,最大限度地接纳自然光线,并对自然气流加以组织和疏导,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用吸音效果好的装饰材料,控制、降低室内噪声干扰等。

4.2 自助式复合型的智慧建筑

未来公共图书更加强调“自助”和“复合”。“自助”是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方式,主要包括自助借还系统和自助文印系统,让用户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需求偏好,灵活自主地完成馆藏查询、文献借还、文本的打印、复印和扫描等操作,实现自我服务。“复合”指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内容,满足用户对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的多元化需求,充分支持用户的学习、社交与文化活动,引入“多元协同、共享空间”的理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协作式学习为导向,建设空间、资源和服务三者有机结合的第三空间、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自助式复合型图书馆要求彻底改变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程度。随着5G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要在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物联网系统三大平台基础之上建立智慧图书馆,把设备、功能和信息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达到集中管理、组织、协调的目的,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安全、节能及高效的阅读空间和环境。例如,通过在图书馆建筑的相应位置安装传感器或探测设备,利用5G技术对各类环境大数据和用户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实现自动控制和智能调节照明、温度湿度、空气循环、给排水、门禁识别、安防等各项设备功能。

4.3 展示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

图书馆作为保存、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作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象征,其建筑归属文化建筑范畴,设计时要体现当地文化,力求与当地文化与建筑和谐统一,既体现民族性和地方性,又强调时代特征,融城市设计风貌和建筑风格于一体,借助独特的人性化设计来营造舒适的人文环境。通过对文化要素创造性地重构,使具有强烈现代感、功能完善、技术创新的图书馆建筑,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文明的最佳契合点。

4.4 强调人文关怀的和谐建筑

现代公共图书馆改变传统以“藏”为中心、以“书”为本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用户的生理特点、阅读习惯和心理活动来考虑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设施的布局,以方便用户对文献信息的利用。积极开展以交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活动,努力在读者、知识、馆员之间,在书、设备、人之间创造和谐的交流环境。同时在室内、室外空间处理上突出强调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引入用户休闲和研讨功能。室外大量种植树木、花草,形成环境景观;室内安置艺术雕塑,营造人文环境。良好的采光、清新的空气、舒适美化的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氛,使图书馆改变仅是“伏案苦读的地方”印象,成为“寓教于乐”、放松心情、交流会友、提供多样文化活动的场所。

5 结语

当前,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处在快速发展变化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公众信息行为深刻变革,知识载体不断更新,阅读方式日益扩展,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逐渐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不断创新和提升,这些都将对图书馆建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应当把握新动态、新趋势,不断完善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场址新馆江西省
瑞士提议深层地质处置库最终场址
加发布深层地质处置库候选场址适宜性报告
模拟成真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深圳科技馆新馆
棘胸蛙养殖技术(一)——场址选择与设计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考了个大的
武鸣县某风电场场址岩土工程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