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州市居民的养老观及其影响因素

2021-05-14 16:51江志浩谭越洋毛华萍周冠宏屈美燕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影响因素

江志浩 谭越洋 毛华萍 周冠宏 屈美燕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老、中、青三代人为研究对象,设置年龄和地区梯度,通过线上线下问卷相结合的调查形式,设置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年龄、家庭结构等养老观影响因素;倾向的养老方式、希望得到的照料,应负责的主体等养老观为基本变量。来调查广州市居民养老观变化。大数据表明,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这一养老方式,调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地位是否发生转变、对新兴出现的智慧养老等形式的是否更加认可。本文还以广州市花都区永光村作为试验点,来验证我们结论的准确性,并且将我们的结论在永光村推广,得到了负责人的认可。

关键词:养老观念;影响因素;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

一、引言

(一)项目研究背景

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1%,预计未来30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逐步增加,到2055年达到人口峰值,届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2%。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进一步解决养老问题指明了方向。从广州市数据来看,截至 2018 年,越秀、海珠、荔湾等老城区老年化率超过 25%;解决广州市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由于老龄人的增多,各种有老龄化衍生出来的问题如雨后春笋一般爆发出来,其中之一就是养老产业与人们在老年想得到的服务不匹配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年龄、家庭结构这几个因素都是不同个体不同环境下的特征,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养老观念。因此,我们选择这几个影响因素来对广州市居民的养老观进行研究。当代居民的养老方式多种多样,主要的养老方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依靠配偶、子女)、机构养老(养老院等)、社区养老(家政、社区服务)1。我们对这三大传统的养老方式进行评析,研究新时代下广州市居民更倾向于哪种养老方式并以此给予养老产业相应的建议,使他们能适应新时代广州市居民想要的服务,对广州市政府而言,有助于政府对福利制度内养老保障制度、规范、政策的探索,构建出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养老环境。对其他地区养老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所提供的分析结论,可供一些社会机构和投资者参考。

(三)创新点

现阶段已有的研究在调查社会养老观时,往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从而忽略了多维度的影响。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综合考虑了年龄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满足多维度评价的要求。其次现有的论文大多只停留理论阶段,并没有进行实地调查试验来验证,他们的结论可能有偏差;可能结论只符合某个小地区,大大降低准确性。我们先研究了广州市的大体状况,得出结论后,并永光村进行调研,验证了我们结论。给负责人提出相关的建议,并得到了认可。

二、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实际抽到244个样本,其中包括184份线上问卷,60份线下问卷,最后总共有243份问卷有效,有效回收率达到99.6%,达到了调研的要求。抽样范围覆盖了广州市花都区、白云区、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增城区等10个地区。使用SPSS、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养老观的变化情况将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判断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线性相关性研究各变量的正负效应,对影响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资料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最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下面我们先通过列出各个变量的百分比表进行大致分析,然后再通过卡方检验和回归线性模型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养老需求倾向发生转变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逐渐成为了养老的主要内容。值得关注的是选择精神慰藉的占比是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提高的,这证明文化程度高的人往往会更注重于精神生活。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质供养需求反而减少了。

(二)养老责任承担主体趋向多元化

表2养老主体是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我国“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下,儿子长期被认为是养老责任的唯一主体。在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各年龄层选择子代的比例普遍偏高,这说明传统的观念并没有因现代化而改变,中国人的认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此外,我国养老责任承担主体也趋向多元化,个人和政府也是重要的养老责任主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普遍提高,政府在养老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45-60岁年龄层的对政府的期待高达42.86%。

(三)精神慰藉备受关注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于照料方式的选择有着较大的相似度。在各自的选择中,除了联合家庭,精神慰藉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这表明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關注精神生活。其次,生活照料占据了次要的位置,表明养老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离不开高质量生活照料的。

(四)家庭养老依旧是主流

通过表8可以看出各个月收入水平(除10000以上)的人选择的大都是家庭养老,其占比都超过了50%,尤其是低收入人群(3000元以下),有73.68%的人选择相对便宜且常规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月收入为10000元以上的人群则会有更多的选择,例如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方式。

以上就是利用百分比图进行的简单的数据分析,下面将通过卡方检验和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深度的数据分析:

以文化程度与最希望得到的照料为例子,

先设出H0、H1

H0:文化程度对选择最希望得到的照料无影响

H1:文化程度对选择最希望得到的照料有影响

由于p=0.044<α=0.05,所以拒绝0假设,即文化程度对选择最希望得到的照料有影响。

下表是利用卡方检验深度分析各变量是否相互有影响的总表

(注:X为影响因素,Y为养老观,P为成立可能的概率)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线性相关性分析继续以这两个变量来继续研究他们的相互作用。

Z为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从此可以看出Z(小学,物质供养)、Z(小学,生活照料)、Z(初中,生活照料)、Z(初中,精神慰藉)、Z(高中,精神慰藉)、Z(本科/大专,精神慰藉)都是正值,即表示两个变量是正效应,我们还能分析出,小学学历对物质供养和生活照料这两方面正效应在最高,在精神慰藉方面负效应最大,本科/大专对精神慰藉方面正效應最高,对生活照料负效应最大。

三、结果解释

由上述数据我们能明确文化程度对最希望得到的照料、年龄对应负责任的主体是有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个因素如何影响养老观:

1、文化程度与最希望得到的照料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出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来细看, 学术界比较统一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2。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普及率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比率逐步上升,人们对于未来从子女获得的照料可能会受到不同文化程度的影响。从数据可以看出各文化程度下,选择最希望得到的照料是有差异的,初中及以下学历大部分是选择生活照料,而精神慰藉,物质供养只占了小部分。高中和大专/本科大部分选择精神慰藉。我们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物质供养,也需要提高更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再者不同文化程度下受到教育水平以及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年轻群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开始走出家门,离开父母前往大城市发展。再次,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3,影响他们对未来子女提供照料的选择,对于小学以下、初中学历的大部分人由于教学水平的限制,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较为深远,最注重基本的物质照料。而高中和大专/本科大部分的人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接受到较为新潮的想法影响到他们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慰藉4,体现了养老观念从注重物质赡养到精神赡养的转变。

2、年龄与应负责任的主体

在学术上,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 研究者会对它进行不同的操作化,将养老主体大致分成个体、子代、政府5,在我们得到的数据表明各个变量选择应负责任的主体是子代的百分比基本是最大的,当然还有选择政府和个人的。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主要选择的子代的原因。第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孝”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6,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在老人退出社会生活后,经济来源变得越来越少,子女的赡养费成为了老人经济的主要来源,赡养老人在西方并不成为子女必须承担的义务,而在中国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简称“反馈模式”7,因此出现传统观念的“养儿防老”,第二,法律约束。中国现行的《婚姻法》第十五条和最近通过的新《宪法》第四十九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都有明文规定。因此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子代为养老的主要负责个体。

四、时代与养老观念差异三大养老模式地位是否转变

在前文我们已经讲述了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背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日新月异下,三大养老模式地位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

因为生活条件的不同,在以往的养老观念中,我们只有很少的选择,但是随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建设,我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生活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养老模式的选择也是各种各样。除了我们熟悉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现在还多了机构养老甚至是智慧养老方式。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老年一代绝大部分喜欢家庭养老,甚至是高达80.65%。无独有偶,青年一代和中年一代中,支持家庭养老的占比也是很高的,但是相对于老年一代来说,比重会稍稍下降。虽然家庭养老广受欢迎,但是社区养老也占据了一部分“江山”。在15-20岁阶段,有24.6%喜欢社区养老;,在21-30岁分段里,33.33%喜欢社区养老;在31-45年龄段里,喜欢社区养老的有34.38%;到了46-60年龄段,喜欢社区养老的占据了30%。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区养老正在发展但是因为家庭养老的优势明显并且传统养老观念仍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所以社区养老还未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回归主题,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和中年人的观念有了一些转变8,但是中国的传统养老观仍然对各年龄阶段的人有深厚的影响9,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未来/现在的养老模式都几乎相同,更加希望家庭养老。

再者,我们探讨了各个文化程度对他所倾向的养老模式是否有影响。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普及率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比率逐步上升,我们探讨是否不同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养老模式选择。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中青三代选择家庭养老的百分比都是最大,分别是77.78%、75.00%、59.38%、55.81%,得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数还是占大多数的。我们初步分析他们选择家庭养老原因:第一点从古至今,家庭养老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老人更喜欢在自己习惯的家庭养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选择到社会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不到百分之二十。第二点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需求日益凸显,政府公办养老机构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办养老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收费较高,对有些老人来说难以承担,因此老人往往选择相对便宜的家庭养老。

五、给予养老产业与政府的建议

(一)养老产业亟需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中国近年来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统计局表示,截止2019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为14.05亿,面对巨大的养老需求以及潜在养老需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新兴出现的智慧养老产业,要提高自身市场的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使用的方法不够简便,对老年人来说有点难度。对已有的养老产业,想要有蓬勃的生命力必须要做出革新,正如本文提及的,在居民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如天河区可以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文化程度,每周开展一次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美术棋牌、健身、观影、参观游览,为老人组织演讲等,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根据上述结果,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养老产业可以多往家政服务方向发展,如现在的南粤家政10。但目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质量参差不齐和监管不足问题,面对人民对于养老的多样化、多层次和高质量的需求,企业需要通过提升供给水平满足人民需求。以广州地区为例,广州市拥有着雄厚的资金、一流的科技以及广阔的市场,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采用企业平台式管理构建用户库、精准识别用户需求、对家政服务者进行奖惩机制。另一方面打造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融合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州家政养老服务业带来新发展契机,积极引进港澳地区家政服务业先进技术、经验、师资等培训资源着力开展市场紧缺的养老服务领域培训合作。构建现代化社区养老体系, 解决特大型城市养老需求, 应从多维度进行考虑11。

(二)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养老是与每个国民息息相关,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承担着保障社会民生的义务。根据调查显示,仅靠政府补贴或者政府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者政企合作方式有助于整合双方的资源以及优势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广州市为例,政府凭借自身资源优势,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以及政策优势,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与企业合作出钱培养专业的人员输送到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可以制定相关的养老服务监督机制,完善对于养老服务机构以及人员的监督,例如结合互联网技术采取养老服务人员监督机制,对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服务时进行监督并且事后对其服务进行评价,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发展长期照顾服务,保护被照顾老人的隐私,尊重被照顾老人的权利和需求,保障老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努力创造尊严、安全、快乐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太然. 不同模式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及满意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2]马彦. 二十年后的养老模式研究——基于青年“赡养观”及其父母未来“养老观”的调查角度预测[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32-35

[3]卜陶,胡凡.《嘿!老头》:新时代养老观念变迁探析[J].戏剧之家,2020(02):224.

[4]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01):88-97.

[5]范丛.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CGSS 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91-98.

[6]张莉莉.社会转型期孝悌观对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影响[J].城乡社会观察,2016(00):124-131.

[7] 祝昌鸿.当前农村养老观变化探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15-117.

[8]曹鑫.青年人与老年人养老观念的共识、差异与融合[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3):21-41.

[9]韦克难,许传新.家庭养老观:削弱抑或强化——来自四川省的实证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1(11):92-98.

[10] 车晓蕙,黄浩苑. "南粤家政"工程促就业保民生[J]. 家庭服务, 2020, No.69(07):48-49.

[11]吴克昌, 刘志鹏. 特大型城市社区养老体系构建及满意度研究——基于广州市的实证调查[J]. 學习论坛,2019,000(005):69-75.

作者简介:江志浩 2001 男 汉族 广东 本科在读 广州大学 510006

第二作者:谭越洋 毛华萍 周冠宏 屈美燕

猜你喜欢
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影响因素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系统论视角下对各种不同养老机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