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共生态及其教育功能释放

2021-05-16 21:37杨远巧
民族文汇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共生中华民族民族

杨远巧

摘 要:共生是多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在多民族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文化形态:偏向型和互利型。它是由于现代教育活动与传统的互惠互利而产生的一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教育的双重功能,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和谐。通过社会空间层面的礼乐规范、仪式规范和文化符号规范的教育;激活学校空间环境中师生的共生生命场,连接学校教师的共生生态链,构建学校教师的共生云信任,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多民族文化学生在学校教育领域的互利共生。

关键词:多民族文化;共生态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新意识正在成为新的社会时期中国各级民族工作的两条主线,而构建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学习型意识的主线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民族文化是枝叶。叶子只有深深扎根,才能枝繁叶茂。虽然多元文化共生是世界多民族文化整体稳定的主要内在驱动机制,但社会文化活动的多元发展背景和文化时代背景,使得多民族文化主体在其非本土多民族文化空间网络中的互动与交流产生和变化,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互动与共生的新生态。共生生态下的社会发展模式不当,往往容易滋生矛盾文化的冲突,导致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互动的异化或可能导致多民族文化主体之间文化的共生互动而逐渐消亡。因此,在探索多民族文化互动共生机制的过程中,利用多元教育体系的综合文化功能,选择培育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是促进多民族文化全面融合和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1 多民族文化共生态

1.1文化共生

“共生”的原意是指不同形式的有机体共存、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状态。(1)生物学中有大量的共生现象。如地衣、藻类和一些真菌;在昆虫学上,中翅目昆虫与肠翅中的鞭毛虫有共生关系。鞭毛虫主要帮助中胚层幼虫消化纤维素,而肠道等中胚层昆虫既能为鞭毛虫提供庇护,又能为其成虫提供营养食物,两者可以相互适应。显然,这些自然生物之間存在着明显的互利共生模式多样性,其共同核心在于“利益分割”的利益偏向,存在着明显的偏害、偏利、互共生等不同层次的互利共生类型。

近年来,像“共生”这样的新概念已被引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比较文化人类学发展的整体来看,应该是“共生是个体发展的文化需要”。从出生开始,个体就受到族群文化的影响,获得族群文化,认同族群价值观。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物共生。虽然人与人的文化之间的基本共生遵循一种生物共生的基本模式,但人与人的文化之间的基本共生关系也遵循生物共生,这种生物共生是人自己和文化自己创造的。因此,文化共生是基于人类生物社会和整个人类文化社会的内在二元存在逻辑,在世界同一特定空间中共同生活和发展的人们所形成的另一种共同的文化社会存在和状态模式或相互关系。它也有不同的形式,如偏袒,偏袒和互惠。

1.2多民族文化共生

文化共生理论的文化本质关系是指“两个以上”与其文化的关系。其划分的逻辑目的是确定“二者”的关系,寻求“利益关系”的倾向。因此,文化场之间的文化共生可以细分为许多类型的共生。一些学者还将文化场的一种常见文化生态模式分为依附性文化场共生、互惠性文化场共生和便利性文化场共生。这种区分方法要求学者们进一步认真考虑社会文化生态冲突和社会文化生态排斥之间的历史现实。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根据作为共同经济生态的多元文化间竞争共生关系的特征和互利共生文化的文化生物学特征,以能否有利于有关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包括积极发展和消极发展)为准则,中国多元共生文化按共生结构可简单分为三种基本经济形态:偏文化的共同文化生态、方便文化的共同经济生态和互利文化的共同文化生态。无害文化共生是指文化对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无害,不影响任何其他文化发展的文化共生形式。便利的文化共生生态指的是一种只对其中一种社会文化有益而不影响任何其他文化发展的共生形式。互利共赢的社会文化共生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补发展的文化共生形式。

2 教育的几种作用

教育所承载的文化功能,也有一个内在的筛选和评价机制,构成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生态。在共生过程模式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生存形态也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历史的相互传承、创新和协调发展,也影响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认同、民族内部的团结发展和国家间区域关系的稳定。任何多民族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共生关系,都不应该建立在偏见和竞争的文化霸权之上,而应该是一种寻求文化互利互惠合作的文化共生发展类型。实施多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是一个重大需求,也要求民族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对文化的选择、结合、加工整理、清理排列”工程等社会功能。

3 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教育路径

3.1营造互惠均衡的环境,形塑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观念结构

经过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各民族文化共同继承和分享,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本民族本身的许多伦理共性。于是,一个人类族群联合体的雏形逐渐出现,并被今天的人们逐渐纳入历史文明共同体和现代人类共同体。因此,现代中国人必须始终着眼于保持现代中华民族的领土结构与社会地域人口结构之间的内在连续性,为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灿烂中华文化体系的深厚历史氛围而努力和积极努力。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精华始终从各民族地区凝聚起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强大精神血脉,以确保整个当代中华民族社会共同团结奋斗的基本社会心态理论和现代理念最终形成、并进一步巩固。

3.2创新共生的进化模式,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文化共生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互为因果的共生系统单元之间相互获得积极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实现了资源要素在文化共生界面结构上的对称合理分布,基本保证了所有共生系统单元都能获得协同成长的机会。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是文化共生系统的共生模式,有助于共同维护和协调中国多民族文化心理的平衡和稳定以及多元中华文化的创新。中华民族是相对多元文化的,这也说明在自我心理和归属情感上是相对多元文化的。其中,要坚决摒弃“中国文化只是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外来物”这两种错误观点,大力研究、发掘、培育和传播当代中国社会所有兄弟所共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结束语

一个优秀国家的民族文明,只有始终努力传承并不断丰富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才能真正一步一步走得更快,走得更准更稳,走得更远,才能从中汲取和积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精神养料,才能最有效地避免酿成人类文明倒退发展的悲剧。

猜你喜欢
共生中华民族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季札挂剑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