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监督视域下的摄影艺术面面观

2021-05-19 04:02白玮
海峡影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肖像权北极熊民法典

白玮

一、艺术实践活动参与社会监督的历史溯源

《民法典》的正式颁布,无疑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民法典》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人的社会行为,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中的艺术实践的底线与边界。摄影从其他艺术类别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为摄影艺术。摄影是现代工业繁荣的产物,摄影对客观事物强大的记录功能,决定了摄影从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就具备了社会监督的强大优势。因此,摄影记载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更蕴含着摄影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批判精神。

向上追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而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大家耳熟能详的魏国国风《硕鼠》用作重敛之下,民不聊生的典实。《毛诗序》写道“《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诗经》表明文学作品已经进入社会管理和社会观念范畴,文学的社会监督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发挥。

汉代乐府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社会监督作用。《汉书·艺文志》中有了这样的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观风俗,知薄厚”就是以“民意调查”为载体的艺术的社会监督。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系统地表达了经世致用和明道救世的思想。他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耿介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即“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还特别强调法制,立下了“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的警世名言。

二、摄影艺术实践参与社会监督的典型范例

1.透过一只骨瘦如柴的北极熊聚焦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人们常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并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有责任保护地球村的环境属性不受破坏,物理空间可以长期存在。而摄影师的镜头一样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近日,德国女摄影师Kerstin Langenberger 拍摄的一张北极熊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的北极熊瘦骨嶙峋,十分可怜。

8 月20 日,这位女摄影师在自己的网站讲诉了这照片背后的故事。她说,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北极的浮冰加速融化,越来越多的北极熊被饿死,尤其是母熊,为了照顾幼熊不得不留在陆地,很难找到食物,几乎很少能看到健康的母熊和幼熊。

女摄影师在自己的网站中写道,对游客和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访问挪威的斯瓦尔巴特群岛的一大理由,就是北极熊。的确,我们经常看到的北极熊是漂亮的、上镜的、正在嬉戏玩耍甚至捕猎杀戮。一些专家声称,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北极熊数量稳定,甚至上升。“好吧,我的问题来了:如果雌性和幼崽越来越少,北极熊的数量如何稳定?我没有科学数据来证明我的观察,但我有眼睛看、有脑子思考出结论。”

女摄影师撰文表示,她只见到过寥寥几次“漂亮又胖胖”的北极熊妈妈和幼崽,大多数时候,她看到的是瘦得可怕的北极熊们,而且他们都是雌性——就像这张照片上的这只一样,瘦骨嶙峋,前肢受伤……最后,女摄影师呼吁,“也许我们不能拯救这头骨瘦如柴的北极熊,”但是可以从现在做起,以自己的微小的实际行动,向改善环境的大方向迈进。

选自《华西都市报》,网址:http://news.huaxi100.com/show-166-669894-1.html

2.摄影作品"牵手姐弟”改变了越南战争的发展轨迹

一张名为《逃离美军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的照片,曾在美国引起反战潮。照片中央的裸身女童如今已是一名联合国亲善大使,但照片右方两名牵手逃跑的姐弟的身份,却一直是个谜。日前,他们的身份终于被揭开。

1972 年6 月8 日,越战美军在距越南西贡北部50 公里处的壮庞村庄中投下了一些凝固汽油弹,一群从村庄中逃出来的孩子在附近公路上奔跑,其中一名9 岁女童被烧得脱光了身上的衣服,边逃边哭喊:“烫死了,烫死了。”这一幕被美联社华裔记者黄幼公抓拍了下来,这张名叫《逃离美军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的照片,在美国引起了反战潮,许多人认为这张“普利策奖”照片帮助提前结束了越战。

9 岁的裸身女童潘金淑(音译)如今生活在加拿大。照片最前方张着嘴巴哭泣的大男孩是潘金淑的哥哥潘塔山,在去年死于脑溢血。2011 年,记者终于找到了照片右方牵手逃跑的一对姐弟。

据报道,这两名姐弟都是潘金淑的表姐弟,姐姐名叫胡氏丁(音译),弟弟名叫胡万本(音译)。胡氏丁如今靠在家乡路边摆摊卖鸡汤和饭菜谋生。胡氏丁告诉记者,越战是她生命中最恐怖的日子,但看到这张照片也让她高兴,因为她从那场灾难中幸存了下来。

胡万本回忆称,爆炸让他身上覆满了白色粉末,感到身体越来越烫,“邻村的一些人用水浇我们的身体,并将我们送往医院。母亲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到我们,我们在医院中住了一个月才出院。回家后,我们发现家被彻底炸毁了。潘金淑身上被烧得到处都是伤疤,有好几年都没法走出家门。”然而,那张照片后来却改变了潘金淑的命运,她开始到古巴留学,并于1992 年去了加拿大,后来又成了联合国的亲善大使。

46 岁的胡氏丁和弟弟胡万本却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村庄。胡氏丁说:“上一次我们看到潘金淑是两年前,我们都认不出她来了。我们为她高兴,但我们也想知道,她的命运被那张照片改变了,但为什么我们却被遗忘了?我们都遭遇了痛苦的凝固汽油弹,我对美国在我们身上做的一切感到愤怒。”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网址:http://www.cssn.cn/zt/zt_xkzt/xwcbxzt/xwsydyy/syzp/201509/t20150922_2467000.shtml

3.海滩上折翅的天使流干了整个世界同情的眼泪。

折翅的天使令整个世界关注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本月初,一张照片通过社交媒体等传播,引起了世界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背景人们的共同关注。

据报道,欧洲一些大报在3 日的头条位置刊载了一张3 岁叙利亚小难民被溺亡漂落在地中海沙滩上的照片。自2011 年3 月至今,已有25 万叙利亚民众死于内战,超过400 万叙利亚居民逃往欧洲和北美。在此之前,很多在逃亡途中命丧地中海的叙利亚难民,都未引起世界的关注。

中青舆情监测室对叙利亚小难民图片传播信息监测显示,相关热点信息有64602 篇,其中新闻3900 篇,论坛4470 篇,博客316 篇,微博50770 篇,微信5146 篇。仅《一张令世界沉默的照片》话题在我们国内的微博上讨论量1.1万,阅读数达到了571万人次。

一张刺痛世界公众心的照片

3 岁叙利亚幼童艾兰穿着红色T 恤、蓝色短裤的小身躯躺在沙滩上仿佛睡着了。他是9 月2 日随父母偷渡欧洲途中因船只严重超载而溺亡,尸体随后漂至土耳其海滩。土耳其道安通讯社发布了这幅3 岁叙利亚小难民的照片。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监测,9 月3 日小难民遇难漂至地中海沙滩的图片经欧洲主要媒体刊发后关注度骤然增加;9 月4 日,被其父带回国下葬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达到了传播的最高峰。

土耳其29 岁的女摄影师德米尔拍下照片后就传到社交媒体上。她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什么可以让他起死回生。我没有什么可以为他做的,除了拍下这张照片。”

紧接着,一名设计师在社交媒体上再度引爆了不同国家人们的情绪。这名设计师用一张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经典黑白照,配上“一个叙利亚移民的孩子”。据媒体报道,乔布斯的生父在上个世纪50 年代离开叙利亚抵达美国。乔布斯1955 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

……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网址:http://www.cssn.cn/zt/zt_xkzt/xwcbxzt/xwsydyy/ssjz/al/201509/t20150923_2468218.shtml

三、摄影艺术创作在民法典视域下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包含摄影艺术在内的艺术产品本质上都具有社会产品的属性,因此具有社会产品的所有特征,在与社会的交融和认证中共同成长,相互依存。艺术的社会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以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为准绳,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主要有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两种社会监督的行为主体。这两种主体中都可以含有艺术的社会监督。

包含艺术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具有广泛性。社会监督在监督主体、客体、内容、范围和影响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监督方式和途径上的灵活多样,使其成为法律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反映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反映生活的全面,实质上是艺术的批判与批判的艺术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力。抽象画派大师毕加索在其著名的画作《格尔尼卡》中,对战争的控诉与反思在西方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包含艺术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具有标志性。社会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完善程序,与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正比,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程度。艺术参与社会监督的便捷性、普遍性与合法性构成了艺术产品的社会品位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包含艺术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具有启动性。社会监督虽然不具有国家监督所具有的国家强制性,但其积极主动的监督方式却可能引发和启动国家监督机制的运行,导致带有国家强制性的监督手段的运用,甚至产生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其带来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和预判能力。

1993 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到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秃鹰。这张后来被命名《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的关注,从那时候起,不断有物资送往苏丹,也使得苏丹的饥荒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民法典》的实施,引发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关注与热议,主要是围绕肖像权的实践说明与司法解读。肖像权与艺术的社会监督如何相向而行,成为当前学习贯彻《民法典》的焦点、难点和重点。

《民法典》中规定,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同时《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肖像权具体分为制作权、使用权、公开权三种权利。到目前为止,关于肖像权的侵权认定,绝大多数案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加以营利性为目的”来判断。但这种判断标准一直存在反对的声音,原因在于“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侵权要件忽视了肖像权的人格权属性。

随着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因肖像引起的经济纠纷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摄影的社会监督遇到了必须逾越的门槛。

从《民法典》关于肖像权侵权认定及合理使用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规定的转变。肖像权的侵权标准取消“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侵权要件,使肖像权回归到人格权的视野中,并在此基础上简化为五种情形。

一是为个人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用肖像权人已经公开的肖像。

二是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三是为依法履行职责,国家机关在必要范围内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四是为展示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五是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人合法利益,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的其他行为。

上述条款强化了人格权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客观上保障了人的尊严不容侵犯,围绕着人格权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建设都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法制建设才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核心要义。

回到摄影参与社会监督的话题,伟大的司法实践一定是人民根本利益和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一定是对广大人民核心利益予以保护的最大化,一定是对少数人侵犯人民利益的有效禁止和惩戒的最大化。

因此,建议在民法典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中应当规定肖像权的有效保护年限,对肖像权的社会宽容度和容忍度做必要的调整,既保护肖像持有人人格尊严不受侵害,又支持摄影的社会监督顺利开展。

3.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契合发展需要,其内在精神与具体内容,不仅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还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是民事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强化了已经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自愿原则和平等观念,体现了国家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和人格尊严等各民众方面权利平等保护。

《民法典》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大到市场交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小到个人隐私、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无所不包,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所以,民法典可以称之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民法典》中由于相关条件还未成熟,知识产权未能独立成编,但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仍有多处可圈可点。广大艺术爱好者,包括摄影艺术家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本身也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实践,更是为完善《民法典》而进行的艺术实践。

一部《民法典》的诞生,不但不会限制艺术家的创作空间,而是更加鼓励艺术家依法创作。希望广大摄影艺术家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一切违法违规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勇敢地拿起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的武器进行批判。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艺术创作的天空会更蓝,艺术家会更具创作的热情和信心。

猜你喜欢
肖像权北极熊民法典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声音受《民法典》保护吗
人文街拍马上就要违法了!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聚焦民法典
影视剧照中肖像权的界限
绝望的北极熊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北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