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

2021-05-20 12:03梁颖文秋林张新花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泰尔资源配置公共卫生

梁颖 文秋林 张新花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健康中国”目标的提出和战略规划实施,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突出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资源下沉、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俨然成为重点课题,而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公共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2]。我们以2012—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为基础,运用泰尔指数和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行评价,为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2013—202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选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数、床位数作为物力资源指标,选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作为人力资源指标,两者结合能更好地衡量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性。本文人口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将我国分为东、中、西3个地区进行分析,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和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8 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2 评价指标

1.2.1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常用来衡量一定地域各种社会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数值越小,该地域资源配置公平性越好。同时,泰尔指数具有可分解性,即可以把总体差异分解为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3]因此,运用泰尔指数不仅可以测算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在全国分布的总体差异程度,还可以将此差异分解为各区域间的差异和各区域内的差异,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

以上各式中T总、T组间、T组内、Ti分别表示总体、组间、组内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泰尔指数,Ri为东、中、西各区域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比重,Ni为东、中、西各区域公共卫生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rij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ri各区域人口总数,nij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卫生资源量,ni为各区域公共卫生资源量。

1.2.2 卫生资源密度指数

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是基于卫生资源在人口和地理面积的均衡分布提出的资源配置模型,反映卫生人力资源人口分布和地理面积分布的综合水平[4],其计算方法是以每千人口卫生资源量乘以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量,计算其几何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本研究通过Excel表完成数据初步处理,泰尔指数及卫生资源密度指数计算,以此来评价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2 结果

2.1 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状况

2012—2019年我国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逐年上升,从2012年每万人口1.47张床位上升到2019年每万人口2.03张床位,年均增长率为4.72%。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从每万人口3.87人,上升至每万人口4.91人,年均增长率为3.47%。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自2015年起,机构数量开始明显减少,见表1。

表1 2012—2019年我国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变化情况

2.2 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泰尔指数分析

2.2.1 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泰尔指数分析

在2012—2019年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在机构、床位、专业卫技人员配置方面的泰尔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其中以机构配置不公平尤为明显。从不同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变化情况发现,3种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内泰尔指数远大于区域间泰尔指数。经计算,机构配置的区域内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贡献率达70%以上,而床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区域内泰尔指数贡献率高达90%以上。由此得出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造成的,说明我国区域内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是影响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主要因素,见表2。

表2 2012—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泰尔指数

2.2.2 我国各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泰尔指数贡献率分析

通过比较我国东、中、西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对总泰尔指数贡献率可得出,自2015年后,在机构配置上呈现“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且西部不断与中、东部地区拉大差距,说明机构配置在区域内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由西部地区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配置不公平所导致的。在床位配置上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说明公共卫生机构床位配置在区域内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配置不公平所导致的。在专业卫技人员配置上,从2013年起,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贡献率高于中、西部。因此,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见表3。

表3 2012—2019年我国各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对总泰尔指数贡献率(%)

2.3 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分析

运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复合人口和地理面积两个因素来综合评价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水平。从地区来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从时间序列来看,全国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密度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机构资源密度指数自2015年起逐年下降。西部地区公共卫生资源密度指数与东、中部地区相差较大,且低于全国水平,说明西部地区在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上还处于资源缺乏状态,见表4。

表4 2012-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

3 讨论与建议

3.1 公共卫生资源投入总体向好

综观全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各项指标都呈增长趋势,说明公共卫生逐渐被重视。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自2015年起开始逐年减少,主要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2015年出台的《关于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5〕54号)要求各地逐步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合并整合,导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数量锐减[5]。

3.2 区域内资源配置分化明显

根据泰尔指数分析结果,东部地区的床位及卫技人员泰尔指数贡献率高于中、西部,说明东部地区内各省(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现象,这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投入有关。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地区人均政府支出卫生费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人均卫生政府支出费用水平[6],而这些地区往往也是造成东部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因素。因此,为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应从卫生服务体系的设置原则和功能出发,根据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面积及人群健康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区域内投入,科学进行区域公共卫生规划[2],应侧重地区内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基层、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还应完善卫生人员配置机制,重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建立区域内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流动机制[7],还要鼓励区域内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向经济落后地区流动。

3.3 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平衡

根据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分析结果,中、东部地区公共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相差无几,而西部地区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及卫生技术人员资源密度指数均小于中、东部地区,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人口稀少、资源匮乏、公共卫生健康观念薄弱等原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尚未配齐。西藏自治区作为西部偏远地区,地处边疆,至今还未有独立的专科疾病防治院、健康教育所、急救中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5]。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环境因素,导致其与中、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差距大,造成区域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因此,着眼提高全国公共卫生资源公平性,应以“低人口密度、低资源、经济发展滞后和居民健康状况较差”的地区为配置重点[8]。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应引导公共卫生资源合理流动,避免资源过度集中[9],使公共卫生资源向西部短缺地区流动。并且,还应重视资源对于地理分布的可及性,合理布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配置相应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方便群众享受公共卫生服务。

猜你喜欢
泰尔资源配置公共卫生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百忍寺
百忍寺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幽默救命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