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的“问题意识”

2021-05-21 08:35张君明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文体要素

张君明

统编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的最大区别是对语文要素的明确倡导。要想在语文要素目标的观照下用好教材,教师具有“问题意识”是关键。课前解读、课中教学、课后反思,将“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关注语文要素的使用,方能体现统编教材的独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价值。

一、“问题意识”是教学统编语文教材的应有之义

“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并且能根据发现和实践需要,界定问题、整合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对统编教材的使用需要有“问题意识”,要能有针对性地界定、综合、归纳整理教育教学问题,从而提出解决策略。

对强调语文要素的统编教材来说,聚焦语文要素展开的教材解读需要以“问题先行”;关注语文要素目标的课堂教学需要以持续的“问题主导”来推动课堂对话的走向;评价语文要素落实的教后反思的深化则需要“问题驱动”来夯实厚度。这三点是教学语文统编教材“问题意识”的应有之义。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从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的论述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语文教材使用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丰富。今天的语文教学比以往更强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要求,是更看重学生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表现。把“问题意识”贯穿在统编教材使用的全过程,能让教师的育人目标更清晰,对夯实教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统编教材从“语文”这一个相对较窄的学科领域和“人文”这一边界广阔的领域对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进行了界定。这是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规定,也是从知识到素养的追求,以及语文的教学功能的具体呈现。明确语文要素的规定有助于一线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努力培养有“大语文观”的人,而不是“语文知识”的记忆者。实现这一愿望,离不开教师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的扎实实践。要让语文要素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落地生根,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始终带着“问题意识”,观照语文要素的落实。

用好统编教材与落实好语文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带上“问题意识”,观照“要素落实”,把教材解读的“问题先行”、教学过程的“问题主导”和教后反思的“问题驱动”实践好,统编教材的使用方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解读统编语文教材要“问题先行”

解读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对统编教材的解读,教师要聚焦语文和人文的两大要素,在语文要素引领下展开教材内容的解读。解读的过程始终需要“聚焦要素”“问题先行”。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从读者到教师

解读文本,教师首先应是纯粹的读者,以个人的经验积累完成对文本的一次深入素读。然后查找资料,在他人的协助下完成对文本的更深入、更准确的解读。最后回到教师这一特殊身份,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教材解读中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作为教师的读者,在解读时要思考如下问题:1.文体层:课文是什么文体?“文体意识”明确,教学时的目标把握和问题设计才会更清晰。2.字词层:课文中有哪些字词需要认识理解?建立学生语文知識和素养的基石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又无法逾越的字词的积累。3.句段层:哪些句段用意深刻,需着力品鉴?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离不开对重点句段的品味、体悟,这是培育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4.文本脉络层:文本的脉络是怎样的?主要讲述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大段?表达的思想情感又是什么?5.写作方法层:文本的写法有什么特色?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中,要素目标明确,一个单元围绕同一两个要素编排了内容。单元整合的特色也很鲜明。在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对单元整体进行解读,理清关键问题:这一课在整个单元中对于落实语文要素的独特功用在哪里?即既要关注单元共性,也要聚焦单元中的这一课的个性。这样才能体现每一个独特的重难点,循序渐进地达成要素目标。

(二)从教师到学生

完成了文本内容的解读,就进入了观照文本的学情解读,此时教师须用学生的视角来看文本,思考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问题先行”体现在:从学生整体水平考虑,哪些字词学生在掌握、理解上有难度,需要讲清楚;哪些句段品析学生鉴赏理解有困难,需要给予“支架”,支持学习;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能概括到什么层次,会遭遇哪些可能的困难;对于课文情感的把握,学生读得准吗,读到何种层次?从学生层次差异性考虑,哪些地方是学力弱的学生无法掌握、理解的,哪些地方是只要教师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过去或只要简单讲的?哪些地方需要着力讲、重点突破的?还有哪些是怎么讲都讲不清楚的?

(三)从语文要素到课时目标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让教师的教学方向明确、目标清晰,但语文要素的表述总体是模糊的,不是详细、准确的课时目标。因而,对语文要素的解读需加以重视。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解读、展开这一要素,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三个要点:本单元的文章属于什么文体?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怎样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教师可针对这三个问题去逐篇突破要素的转化。如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匆匆》,对语文要素展开细化后,我们发现《匆匆》的文体属于抒情散文诗,课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呢?主要是直接抒情,用一连串的问句抒发情感,此外还有借助具体事物的描写,融情于景物。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篇课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呢?教师可以通过将问句表述变成陈述句、问句减少和原文比较阅读来让学生感受连续地问的抒情方式。融情于景物的表情方式,则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时间写具体的来感受。

要想用好统编教材,教师唯有在解读教材时“问题先行”,想清楚以上问题,教学过程才会目标明确。

三、落实语文要素要“问题主导”

语文要素的落实,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需通过教师在课中持续有效的提问来突破。如果教师问得多而乱,容易导致学生思考碎而浅。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提问更加有效,值得我们探索。

名师崔志钢说:“‘问题是指有探究价值的‘教学问题。”在他看来,问题的设计“至少包含主问题、问题链接、问题组三种形式。由于文本特点、教学技术、课程类型等差异,‘问题设计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名师林温云则指明了课堂教学“真问题”的几个特质:问题是“对”的,问题表述要“明”,问题设计要“趣”。这个真问题也即课堂的有效问和聚焦问。倪文锦教授则针对课堂提问的乱象,提出“焦点阅读”的理念。这些对问题的探索,对我们思考教学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目标的问题设置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一)从“文题”出发,用语文要素破解“绕题深入”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和魂,能够给我们解构文本提供思路。教学设计提问不妨在“题目”上做文章。比如统编教材六上的《灯光》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文中出现了几处灯光?”“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灯光?”“灯光在不同的场景下给你怎样的感觉?”“你怎样理解这灯光?”这样几个紧紧围绕“灯光”展开的问题。这样便将文章的故事情节和灯光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等都纳入其中了,学生的思考也将有序深入。

同样的《竹节人》,尽管作为策略单元的课文,语文要素是“有目的的阅读”,但破解这一要素,不等于忽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篇文章也可从文章题目出发,设计问题:作者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和竹节人有关的事?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找出做竹节人、玩竹节人、收竹节人这三个主要内容,文章的层次就清晰了,继而重点感悟玩之趣,重点突破“趣”这一阅读要求,反复研读描写玩竹节人的部分,发现趣处,这样对要素的破解就逐渐深入了。

(二)从“中心”展开,用语文要素体悟“唯情渐进”

文以气为主,“气”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思维的深度最终会立足在中心的体悟上,抓住“中心”这一焦点去提问能让学生在对情感的思索中渐入佳境。有些课文的中心特别明确,而语文要素也对中心有观照,那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直接从语文要素出发。

如统编教材六上《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篇文章,作者在书写时就是极为聚焦的,一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书写了一篇文质兼美的说理散文,另一篇围绕“盼穿雨衣”的故事情节,把“盼”这一中心情感写“活”了。设问的时候,我们只要抓住这个中心句和这个中心情感“盼”展开,孩子们在中心问题的引导下,就能自己去寻找文章哪些方面写出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又是从哪些句子格外感受到“迅速生长的”,从而把文章的层次结构、重点描写部分突破了。

(三)从“文体”着眼,用语文要素落实“依体而异”

文体不同,阅读的方式会发生变化,思维方式也会悄然改变。对教师来说,教法也需要关注文体的变化,要依体而异,而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的文体关注的语文要素是存在差异的,那么教學提问就要格外关注这些差异。在设计提问时多从“文体”着眼,从教师思考的依体而异,引导学生的思考也由文体而变化。

譬如小说单元,语文要素导语部分本身就强调了“关注人物、环境、情节”,在提问中就可以以这三个要素作为提问的焦点。以小说《桥》为例,教师可以有序设置三个问题:1.《桥》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小说《桥》感人肺腑,环境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找一找,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要描写这些环境?3.《桥》中的人物有哪些?分别有怎样的行为,找一找,比一比,说说你的体会。这样三个依据体裁而展开的提问就让孩子们有序地关注了文本需要掌握的内容,课堂的思考就灵活多了。

有效率的课堂,教师的提问应当是聚焦的;有生长的课堂,学生的思考也当是散而能聚的。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问有“焦点”,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四、课后反思要做到“问题驱动”

教学活动不应因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课后反思极其重要。美国学者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提示了反思的重要性。课后反思要以语文要素作为评价指标,用一系列问题来驱动教学反思的深化,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得到成长。

哪些问题是反思中的驱动力量?基于统编教材的特色,我们要反思:这堂课的语文要素落实了吗?落实到何种程度?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掌握程度如何?我们可以借鉴徐莉老师在《未来课程想象力》中对写作教学课的“多元评估要素地图”来丰富反思内容,带着对这些多元要素的评价产生的问题性反思来驱动教师成长,助力学生的课堂学习。徐老师的“多元评估要素地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多元评估指的是对课上涉及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评估策略、评估主体、目标价值、评估模式六个要素进行评估,每个要素又根据具体课型生出可评估的要点。图示虽然是对习作课的评估,但迁移到其他课,也可以从这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反思。日积月累,教师的反思就会进入自觉状态,继而反哺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聚焦语文要素,需问学情差异、儿童期待、单元整体共性、单篇个性特质等。当教师在教学中让“问题先行”,把教材解读到位,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课上持续进行有效提问,以“问题主导”落实语文要素,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渐进深入地对话课堂,教学就有了生机;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做到“问题驱动”,深化语文要素落实的课后评估,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课堂,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反思成力量,教学就有了最好的“问题驱动力”。在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中关注“问题意识”,会让语文课堂更高效、更精彩。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文体要素
另类文体巧谋篇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