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构建

2021-05-24 20:02欧茜
南北桥 2021年8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欧茜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更多地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阅读能力作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036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基本功。而小学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简单来说就是“读书”,就是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它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利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通过阅读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笔者巧妙地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在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引发学生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又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教学开始,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钓鱼会有什么启示?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明确目标,注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指引着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地震”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地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阿曼达与父亲的坚强、痛苦等心理,了解到父亲为了救儿子的艰辛,但为了亲情还坚持用手挖了38小时。整体读书法提倡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而是要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

三、以读为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色彩,通过读,教师、作者、学生之间的情感可以得到沟通;通过读,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通过读,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和启迪。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读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如今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笔者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听着伙伴们的回答,学生们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却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笔者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此时,笔者提出了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么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么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意识,珍视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尊重多元理解,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