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

2021-05-24 07:54
医药前沿 2021年6期
关键词:吸入性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陆 萍

(常州市德安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脑卒中患者基础病理改变为脑组织缺氧性坏死、缺血性坏死,脑组织细胞损伤可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正常发挥,吞咽是个体自外界摄入饮食物的主要途径,吞咽障碍为脑卒中后常见症状,该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进食、饮水时出现呛咳,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在影响脑卒中患者摄食的同时可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目前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用治疗手段为吞咽功能训练,近些年,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通过开展电刺激治疗,以提升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2]。本次比较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62 例未应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及应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62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是否应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 例:未应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实验组(31 例:应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实验组患者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龄56 岁~82 岁、平均(72.82±1.42)岁,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程为2 d ~14 d,平均病程(8.52±1.02)d。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例数、出血性脑卒中例数分别为14 例、1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龄54 岁~80 岁、平均(72.81±1.38)岁,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程为2 d ~15 d,平均病程(8.55±1.05)d。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例数、出血性脑卒中例数分别为12 例、19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脑卒中类型等经验证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我国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九版《诊断学》中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首次脑卒中入院,经临床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是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在3 级至5 级。(2)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时均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1)排除吞咽功能完全消失或脑卒中发病前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2)排除近三个月私自服用肌松药物、镇静药物患者。(3)排除伴肺系或心肾等其他脏器疾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降低颅压、控制脑水肿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吞咽功能训练,(1)冷刺激治疗,治疗人员于患者口中置入冰块,用冰块刺激患者口唇、颊部以及咽腭弓等部位,每周约1 次~2 次。(2)舌部运动在带好一次性医用手套后用食指向下按压患者舌前三分之一处,按压5 s 后终止,持续小频率按压30 min,每日一次。(3)屏气¯发生训练:患者取坐位,双手支持椅面同时做退压动作,屏气以使胸廓固定,声门紧闭,而后突然松开双手,声门打开后呼气发声,每日一次,每次持续锻炼10 min ~20 min。(4)摄食训练:患者进餐时取半卧位,颈前屈的同时,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半流食,患者每口摄食量应从3 mL 开始,逐渐每次摄食量增加至15 mL。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以及落实吞咽功能训练的同时联合电刺激治疗仪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遵照说明书,将电刺激治疗仪的两对电极片分别置于特定位置上,两对电极片分别置于舌骨上方、甲状切迹与环状软骨之间,频率为80 Hz,脉冲比率固定值在300 u,强度在0 mA ~25 mA,患者每日治疗一次,每次治疗30 min。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 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去甲肾上腺素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检测结果,去甲肾上腺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多巴胺以及5¯羟色胺采取荧光分光光度计。

(2)借助洼田饮水试验判断患者两组患者治疗2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患者取端坐位饮用30 mL 温开水,1 级患者5 s 内将30 mL 温开水一饮而尽,同时未出现呛咳。2 级患者超过5 s 内分两次将30 mL 温开水饮尽,同时未出现呛咳。3 级患者30 mL 温开水一饮而尽,但是出现呛咳。4 级患者30 mL 温开水分两次或多次饮尽,出现呛咳。5 级患者30 mL 温开水难以饮尽。若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达1 级为治愈,若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达2 级或降1 级,为显效。若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未改变为无效。

(3)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神经递质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相关神经递质改变,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个疗程后去甲肾上腺素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均升高,且实验组患者上述神经递质均高于治疗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神经递质变化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神经递质变化比较(± s)

组别 n去甲肾上腺素素/(ng·L¯1) 多巴胺/(μg·L¯1)入院时 72 h 后 入院时 72 h 后实验组 31 31.36±2.04 72.23±2.17 133.85±4.11 235.16±4.22对照组 31 31.39±2.06 54.55±2.18 133.84±4.14 174.56±4.25 t 0.326 10.254 0.084 11.754 P>0.05 <0.05 >0.05 <0.05组别 n 5¯羟色胺/(μg·L¯1)入院时 72 h 后实验组 31 231.47±5.21 355.25±5.43对照组 31 231.49±5.24 280.14±5.46 t 0.235 12.286 P>0.05 <0.05

2.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治疗2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实验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3.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用治疗手段为吞咽功能训练,但是吞咽功能依赖于多组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的系统支配,常规吞咽功能干预过程中冷刺激、舌部运动、屏气¯发生运动以及摄食训练通过不断刺激患者吞咽功能相关神经感受器,以重建患者吞咽功能,相关调查显示,该治疗手段起效缓慢且临床效果不理想[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神经元损伤,可影响中枢神经冲动的传递,若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未开展相关锻炼,吞咽相关肌肉可出现废用性萎缩,进而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将电极片舌骨上、下肌肉系统,启动电刺激治疗仪后脉冲刺激可形成电流,电流流经甲状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在唤醒局部肌肉肌群功能的同时,可间接性或直接性的兴奋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双向调节机制,进而加速重建吞咽功能反射,伊欧诗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反应,神经中枢运动终版伴随动作电位的传到,5¯羟色胺、多巴胺、去加肾上腺激素等神经递质传到,进而激发吞咽相关肌肉的收缩,提升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4]。吴桂焕临床研究显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56%,显著高于未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对照组[5]。本次结果与吴桂焕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此外,实验组患者治疗2 个疗程后去甲肾上腺素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检测结果均高于同期对照组。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吸入性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别让吸入性肺炎伤害到您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小儿面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 ICU 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