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医治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1-05-24 07:54钟传礼朱世卿许红飞
医药前沿 2021年6期
关键词:髋部股骨颈股骨头

庞 彬,钟传礼,周 锋,翁 玄,朱世卿,杨 涛,许红飞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骨科 重庆 401120)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这与老年人骨质疏松密切相关。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最为多见,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高,效果较差。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围手术期失血较多,增加了手术风险。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虽然创伤相对较小,但老年人骨质疏松明显,内固定效果不一,部分患者存在股骨颈短缩、骨折不愈合等情况[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医治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7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 例,男15 例,女20 例,年龄60 ~83 岁,平均年龄(69.5±7.2)岁,ASA 分级中,Ⅰ~Ⅱ级14 例、Ⅲ~Ⅳ级21 例,股骨颈骨折19 例、股骨粗隆骨折16 例;对照组35 例,男14 例,女21 例,年龄60 ~85 岁,平均年龄(69.8±7.5)岁,ASA 分级中,Ⅰ~Ⅱ级15 例、Ⅲ~Ⅳ级20 例,股骨颈骨折18 例、股骨粗隆骨折17 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存在不同程度骨折位移,均行择期手术治疗;排除术前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未控制、凝血功能障碍、全身感染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ASA 分级、骨折类型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牵引床,行患肢闭合复位,外展20°~30°,内旋15°~20°,在C 臂机透视下复位,分别作3 个1 cm 长的小切口,达外侧骨皮质,呈倒三角形或强斜形排列固定3 枚导针,之后选择适宜的空心加压螺纹钉,沿导针方向依次拧入,确保前端螺纹越过骨折线,其尖端位于股骨头软骨面下0.5 ~1 cm,达到加压及增强稳定性的目的,再次C 臂机下透视,满意后结束手术[3]。观察组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从髋关节前外侧入路,切口长约13 ~16 cm,依次切开,分离臀部肌肉,显露髋关节囊,T形切开关节囊,复位骨折端并用钢丝固定,从小转子上方约1 cm 处进行截骨、修整,取出截骨,常规处理髋臼,安放臼杯,以小粗隆为中心进行扩髓,选择适宜的假体植入,复位髋关节,测试头臼匹配情况及关节松紧度,满意后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关节腔放置负压引流管[4]。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有无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近期并发症发生,随访6 个月,统计股骨头坏死、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骨不连、股骨颈短缩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

术后6 个月评估髋关节Harris 评分,优在90 ~100分,良在80 ~89 分,中在70 ~79 分,差在低于70 分,统计优良率[5]。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各项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显著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负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2.2 两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股骨头坏死、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骨不连、股骨颈短缩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6 个月的Harris 评分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6 个月的Harris 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6 个月的Harris 评分优良率比较(例)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点之一,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整体恢复效果差,致死率高。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的共识,对骨折的复位及稳定有确切效果,能重建解剖结构,恢复骨骼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6]。

内固定术一般是临床首选手术方法,但股骨头部位血液循环较为特殊,内固定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等并发症,加之老年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内固定力不稳固,易发生固定失效、螺钉退出等并发症,术后骨折愈合速度慢[7]。特别是内固定术后肢体负重时压力侧失去支撑,容易发生髋内翻或加压钉切割股骨头,整体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在临床开展广泛,其直接将骨折部位截除,置入人工假体,能明显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了翻修率和病死率。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创伤更大,手术时间更长,出血更多。本研究通过增加围术期输血率来维持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从而降低创伤对机体的影响,不升高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而在远期疗效上,人工髋关节置换内固定力稳定,术后可早期进行髋关节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负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股骨头坏死、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骨不连、股骨颈短缩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个月的Harris 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可靠,能明显提升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不增加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是老年髋部骨折的良好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医治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确切,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髋部股骨颈股骨头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