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5-24 05:41司相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常规实验组康复

司相山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神经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治疗效果就越理想。患者在脑卒中后1 个月内自然恢复能力最强,因此尽快地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治疗可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于病灶四周组织和健侧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康复治疗包含抗痉挛体位、关节训练、翻身训练等[2],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提高预后效果。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该文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0 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 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60 例脑卒中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每组30 例。 实验组有男性19 例, 女性 11 例; 年龄范围 55~84 岁, 平均年龄(62.36±5.73)岁,病程为 11~20 d,平均病程(14.88±1.35)d;其中,脑出血 17 例,脑梗死 13 例;病变位置分布:脑叶8 例,基底节10 例,丘脑3 例,其它位置9例。 常规组有男性 20 例,女性 10 例;年龄范围 56~85岁,平均年龄(62.48±5.92)岁,病程为 13~22 d,平均病程(14.98±1.55)d;其中,脑出血 16 例,脑梗死 14例;病变位置分布:脑叶9 例,基底节11 例,丘脑4例,其它位置6 例。 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实验已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准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家属均知晓该研究,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2)经头颅CT 或者MRI 检查确诊为脑卒中;(3)首次发病在1 个月内。

排除标准:(1)在患有脑卒中之前已经存在肢体残疾或者认知障碍;(2)存在精神障碍以及不稳定性躯体疾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患者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依据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类型给予治疗,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对症治疗等。 常规护理:(1)多数脑卒中患者血糖较高,需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胰岛素,以控制血糖的变化,确保血糖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2)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肺部感染,全程保持无菌操作,确保引流管通畅,且注意患者口腔清洁,指导患者正确咳嗽等,还需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其身体素质,按照抗生素的使用规范给予其抗生素治疗;(3) 注意观察患者营养状况及压疮的位置,每间隔2 小时翻身1 次,翻身动作应轻柔,减少对患者的损伤。

1.3.2 实验组

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主要方法有:(1)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进行被动及主动训练,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肌肉训练,进行肢体内旋及外展[3],按摩被动伸展等,每次 30 min,2 次/d,之后慢慢过渡成主动训练,如翻身、平衡训练等;(2)对患者进行中频脉冲电治疗以及针灸治疗,可适当地对患者进行肌肉电刺激及疼痛刺激等,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针灸选择足三里、太冲、合谷、外关等穴位进行留针,留针时间不得少于30 min;(3)早期进行站立训练[4],对患者进行坐姿、站立平衡、行走训练,矫正足内翻畸形及不稳步态等;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上肢以及坐位训练,训练患者的肌肉,尤其需要进行伸舌头、 鼓腮等动作训练, 每次锻炼8~10次;(4)吞咽功能训练,包含姿势指导、食物选择、咽喉部冰刺激、电刺激等[5],2 次/d,每次 30 min;(5)语言康复指导,即指导患者从简单的发音开始,强化脸部肌肉训练等,每天 2 次,每次 30 min。 (6)利用图片或者是卡片进行记忆训练,每天治疗1 次,共需要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以及功能独立性评定表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分。 评定标准:以 Fugl-Meyer 表评定运动功能情况,总分为100 分,若得分越高则证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以Barthel 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能力,得分高证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以FIM 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满分为126 分,分数高证明认知能力恢复越好。 (2)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评定标准: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了91%~100%,病残程度为0 级,归为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了46%~90%,病残程度为Ⅰ~Ⅲ级,归为一般;若临床各项症状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任何的变化,病情还有加重的迹象,归为无效。总有效=(显效+一般)/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前后FMA 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以及FIM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行 t 检验;临床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以及FIM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以及FIM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 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以及FIM 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 生活能力评分以及FIM 评分[(),分]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 生活能力评分以及FIM 评分[(),分]

组别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n=30)实验组(n=30)t 值P 值32.22±1.26 32.26±1.29 0.121 0.904 52.21±2.20 63.20±2.46 18.240 0.000 28.36±4.17 27.48±5.06 0.735 0.465 34.05±4.33 40.28±5.59 4.826 0.000

组别常规组(n=30)实验组(n=30)t 值P 值FIM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52.32±3.52 52.44±3.69 0.129 0.898 83.42±2.21 93.55±2.56 16.406 0.000

2.2 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n(%)]

3 讨 论

大脑作为人体活动的重要控制中心,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某些区域的神经细胞轴突末端会出现新生突触,通过对患者进行反复的训练,可让新生的突触慢慢地建立起拥有正常功能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从而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组,若未及时地进行训练[6],则会导致突触慢慢萎缩并消失。 脑部的可塑性和功能再组是康复训练的基础, 早期康复治疗就是利用反复学习和训练, 以反馈外周的刺激感受,让处于休眠的大脑突触再次活化,有利于大脑功能的重组。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的运动障碍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 对于新神经通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打破异常的痉挛模式[7],帮助肌群建立相互平衡的功能,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运动障碍功能训练,可让大脑皮层功能再次重建,避免出现功能废用的情况,也能够避免关节萎缩和变形等,让患者能够尽快从床上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活动;脑卒中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在术后第1 天患者恢复意识开始,进行认知和感官的训练,能够恢复其注意力和记忆等,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该次实验数据证实,治疗后,实验组FMA 评分与生活能力评分均比常规组理想;且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于病情的恢复有着促进效果,对于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且治疗更为全面。该结论和郎多强[8]的研究所得结论一致。 证实使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常规实验组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常规之外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破常规 获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