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复护理学》课程为基础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实践研究

2021-05-24 05:41吴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护理学评判组间

吴震

(菏泽市定陶区中医医院外科,山东菏泽 274100)

康复护理学是技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护理学科,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现处于积累和实践阶段,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教学方法[1]。现阶段,我国的康复护理学教学模式主要为生物医学模式, 其秉承基础知识授课—临床见习—实习的教学流程,护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才能够接触到临床实践知识,容易出现知识脱节等情况。 因此,临床建议在《康复护理学》课程的基础上,护生应早期接触临床工作[2],目的是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培养高技能和综合型人才,使护生的专业能力符合临床需求[3]。早期接触临床是新型教学法,其整合医学教育实践与理论知识, 提升护生的责任感,使其具备临床沟通能力,可评判性分析护理现状,实用价值较高。 该研究选取 2018 年 3 月—2020 年 3 月护理学院2018 级及2019 级护生共117 名,分析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护理学院2018 级及2019 级护生共117 名。 按年级分成两组。 A 组为 2018 级护生,共 59名,其中男 32 例,女 27 例,年龄 18~22 岁,平均年龄(20.23±2.11)岁。 B 组为 2019 级护生,共 58 名,其中男 33 例,女 25 例,年龄 19~24 岁,平均年龄(20.18±2.38)岁。 两组护生基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A 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将教师作为主体,通过板书、PPT、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讲解《康复护理学》相关知识点,护生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所有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组织护生参加校内实验课,并集体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护理问题和难点,以论文形式汇报案例讨论结果。

B 组采用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法, 采取理论课、案例讨论、临床体验、校内实验课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按照《康复护理学》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并指定一个临床科室为康复理疗室和实践教学期间的康复科室。组织护生在双休日分组进病房,确保所有护生有早期接触临床机会。 具体流程为:(1)确定教学目的:临床体验课开课前,需对护生普及该教学模式的流程、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等知识, 并讲明临床实践的内容、要求及目的,发放实践活动规则手册。 按照《康复护理学》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制定目标,告知护生自主复习临床实践课相对应的理论知识,记录无法解决的护理问题。(2)具体教学方法: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现场示范或采取案例讨论法。 将护生分为5~6 组,每组约10 人,带教老师组织每组护生实地体验护理措施,强化理论知识掌握度,如提出问题:手足徐动型小儿患者的进食姿势是什么? 如何固定其坐姿? 可先分组讨论并演示,由护生进行模仿,教师指出护生动作的错误之处并纠正,再重新示范,保证护生掌握护理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实践操作的共性问题。

两组护生均实习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教学效果: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 沟通能力提升、 分析与判断技巧/能力提升、对日后工作有启发和收获较大等项目,每项答案为“是”“否”,记录回答“是”的所占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教学效果越好。

(2)评判性思维:采用加利福利亚评判性思维倾向问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CCTDI),内容包括开放思想、寻找真相、批判思维自信心、求知欲、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和认知成熟度,单项分值 10~60 分,总分为 70~420 分,评判性思维倾向与分数呈正相关。

(3)临床沟通能力:采用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内容包括护患语言类沟通、困难情景沟通、团队沟通、情感感知、护患非语言类沟通、情感支持,共58 项,每项分值为1~5 分,各维度分值=该单一维度总分/该单一维度项目总数,理论分值为1~5 分,沟通能力与分数呈正相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教学效果

B 组的各项教学效果比率均高于A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教学效果[n(%)]

2.2 对比两组评判性思维评分

B 组护生的各项评判性思维评分均高于A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2.3 对比两组临床沟通能力评分

B 组护生的各项临床沟通能力评分均高于A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2 对比两组评判性思维评分[(),分]

表2 对比两组评判性思维评分[(),分]

分组A 组(n=59)B 组(n=58)t 值P 值开放思想23.25±1.62 37.22±1.95 42.180 0.000寻找真相 批判思维自信心 求知欲 分析能力23.65±1.75 36.22±1.84 37.868 0.000 23.59±2.11 38.29±2.61 33.529 0.000 23.11±1.68 37.95±1.80 46.111 0.000 22.15±2.30 37.16±2.46 34.098 0.000系统化能力 认知成熟度22.08±1.65 36.75±1.75 46.661 0.000 23.09±2.07 37.84±2.16 37.715 0.000

表 3 对比临床沟通能力评分[(),分]

表 3 对比临床沟通能力评分[(),分]

分组A 组(n=59)B 组(n=58)t 值P 值语言类沟通3.61±0.25 4.88±0.34 23.046 0.000困难情景沟通 团队沟通 情感感知3.95±0.42 4.32±0.49 4.388 0.000 3.55±0.18 4.76±0.19 35.367 0.000 3.26±0.35 4.47±0.39 17.669 0.000护患非语言类沟通 情感支持3.65±0.27 4.88±0.29 23.749 0.000 3.21±0.24 4.33±0.44 17.131 0.000

3 讨 论

康复护理被认为是康复医学的关键部分,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减轻家庭负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规避远期并发症,获得理想化预后[4-5]。 但在康复护理教学中并未积极培养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采取理论知识授课和校内实验课联合教学法,可能使护生无法全面掌握临床实践的操作技能,难以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该研究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方法,通过临床实地体验使护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提升研究和分析能力。 在早期接触临床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把控教学方向,引导护生早期接触临床能够提高护生对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临床护理的综合型人才[6]。

3.1 早期接触临床可提高护生的教学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A 组在激发学习兴趣、 沟通能力提升、分析与判断技巧/能力提升、对日后工作有启发、收获较大的比率均低于B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B 组的教学法强调护生的问题判断与分析能力培养,可巩固其理论知识。此外,康复护理学要求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全程陪伴患者,护理过程枯燥且重复,容易导致护生焦虑等情绪,降低其学习兴趣[7]。 而早期接触临床可使护生熟知其职业特点,了解临床工作和学习间关系,理解职业性质,感性认识理论知识,在临床体验课堂中积极尝试多种护理操作,进而提高其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最终主动提升各项技能,优化教学效果[8-9]。

3.2 早期接触临床可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该研究结果显示:A 组的各项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均低于 B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该项教学法可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 原因是B 组的教学法可缩短理论课时长, 延长临床实践课的课时,使护生在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知识,在病区中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氛围, 积极学习新观念和新知识,发现护理工作的问题和难点[10]。 小组讨论式教学能够集思广益,培养护生的发散思维,勇于提出自己观点,提升评判性思维。

3.3 早期接触临床可提高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该研究结果显示:A 组的各项临床沟通能力评分均低于 B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该项教学法可提升护生的沟通能力。 原因是B 组的教学主体是护生,教师仅为引导者和掌舵者,教学期间护生能够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患者的护理需求,了解护理过程中的沟通要点。辅以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问题汇总,可启发学生,使其主动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11]。

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可作为康复医学的首选教学法,其实用价值较高,备受护生认可和青睐。

猜你喜欢
护理学评判组间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初探
中山大学《康复护理学》幕课上线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