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生态:理想样貌、现状呈现和失序探析

2021-05-24 09:54王卓李伟言
中小学德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校家长学校

王卓 李伟言

摘    要

理想的家校生态应该具有方向一致、优势互补、平等互信、富有创造性的样貌特征。现实中,家长对教师众星捧月,校方对家长如履薄冰,教育行政部门成为双方的“裁判员”和“灭火者”,学生是压力的终端承受者。教育内卷化困局里升学焦虑的持续加剧、教育公共品定位下家长选择的匮乏、社会价值裂变期的信任危机投射、依法治教不足时的各方权责界限模糊是当下家校生态失序的形塑机制。家校生态失序是教育根性问题乃至社会问题的镜像之折射,需要综合治理,各方都需承负相应的责任。

关 键 词

家校生态;教育内卷;教育公共品;信任危机;依法治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5-00-05

一、理想家校生态的样貌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1]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教育系统,各自有不同教育过程要素和独立的教育功能、运行机制,二者不可替代,相互依存。理想的、良性的家校生态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方向一致

教育方向一致是家校生态良性关系的基础。共同的教育对象使得家庭和学校两个原本独立的教育系统发生关联和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取决于二者的目标取向是否一致。良性共生的家校,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取向,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尽管二者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总目标方向一致,根本利益一致,不会互相拆台、互相猜忌、互相防范甚至发生激烈冲突。父母和教师只有以增进儿童的福祉为己任,一路同行,求同存异,方能彼此受益,逐渐形成良性的共生关系,成为儿童生命的重要他人。

(二)优势互补

从教育功能上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优势和局限。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一是先入为主的奠基教育;二是自然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三是基于血缘的亲情、自然伦理的权威和法定监护人教育权力;四是与家庭的其他功能相结合,教育影响连续而持久。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一是教育分工的专业性;二是教育要素的组织性;三是教育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四是教育技术手段的科学性。家庭是原生态系统,学校是人工系统。理想的家校关系应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于家庭一方而言,要建设美好的家庭生活以更好地养育子女,学校则需提升教育质量以实现专业育人。

(三)平等互信

良性共生的家校生态,需要双方互相尊重,都能“目中有人”,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没有咄咄逼人的强势。由于家庭和学校场域不同,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发生分歧和误解,影响对儿童的教育,所以需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机制。家长在上学时间把子女托付给学校和老师,学校和老师以深厚使命感、责任感不负重托。有了互信,双方才均能体验到安全感。信任是沟通的前提,当双方出现分歧时,首要的是不怀疑对方动机,相信对方没有恶意,继而本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彼此尊重,坦率、真诚、认真地对话,互相倾听,换位思考,彼此听取批评和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实现家校和谐共育。

(四)富有创造性

朝向共同目的,家校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用心发现合作的机会。学校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通过举办讲座、担任兴趣小组校外指导、活动组织和策划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家长的才华。家长也能秉持人文情怀,热心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事务。家庭和学校围绕儿童的发展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共同体,教师和家长在这种积极的合作关系中,头脑更灵活,思维更开放,胸怀更宽阔。家校同舟共济,既有互相分享,也有理智的论辩,新的见解和创意被不断激发出来,合作的空间和深度不断拓展,合作的内容和样式不断丰富。如此,家校共育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二、家校生态的现状呈现

与理想的家校生态相比,现实中的家校生态并不让人乐观,而是出现了种种扭曲,各方都有其难处和苦衷。了解二者的境况和状态,对深入理解家校关系问题十分必要。

(一)家长:众星捧月

微信群作为当下家校联络的一种新方式,为我们观察家校关系提供了便利窗口。在家校群里,老师发布作业或通知,常常会收到一连串来自家长的“收到”“老师辛苦啦”之类无实质意义的回应。逢年过节,表达祝福、感恩的话语、表情包更是充斥屏幕,往往一位家长发出祝福,其他家长瞬间跟进。点赞成为家校群中家长的常规动作。

即使面对班主任明显违反师德的行为,家长们也鲜少发声,甚至为了巴结、逢迎班主任而集體排斥、攻击个别发声的家长,以致失去基本的判断力和正义心。典型的例子如,广西百色教师蒋某芬歧视母亲在殡仪馆工作的学生,家长不得已投诉,蒋某芬得知后在班级群公开点名该家长,引爆群内众家长对该家长的围攻。[2]在线下,家长也会对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十分重视,购买教辅资料和教学活动所需物品自不必说,到校站岗、批改作业也会照办,可谓不问对错,指哪打哪。甚至面对教师违规推销商品,也积极响应。孩子违纪,家长可谓随叫随到,不敢怠慢。在家长会上,当个别教师态度倨傲甚至训斥家长时,家长往往会选择默默承受。

这些事实表明,在家校关系上,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地位处于优势,家长讨好教师成为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前段时间,一位家长因无暇按老师要求批改作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瞬间崩溃后自拍视频,在其中责问:“教是我教,改是我改,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最辛苦?”然后愤而退群。[3]此事反映了家长相对于教师的依附地位,敢于这样做的只是少数,而沉默中照做的则是大多数。

(二)校方:如履薄冰

某日,笔者在朋友圈看到一张照片:早上六点多,一群小学生聚焦在H市某小学紧闭的门外,他们到了开门时间才能进去。这些孩子的父母早上赶去上班,只能提前送他们到校,但学校并不会因此提前开门,所以他们只能在门外等。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对放学也有如此校规。为何校方如此不近人情?他们其实另有隐情:一旦在校园内出事,就会被追究责任,为避免承担后果,只能严格规定在校时间,于是就有了前述场景。这只是冰山一角,因惧怕风险而选择不作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有的学校本来建了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设施,但为了避免出麻烦,就用绳子围起来。很多学校甚至取缔了春游、秋游,即使有,也只是场馆参观,野炊等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几乎消失殆尽。

较为被关注的“教师不敢惩戒学生”现象,背后也有同一原因。在一些乡镇地区,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惩罚往往难以得到家长的配合,甚至会因此遭遇殴打和威胁,自保成为很多教师秘而不宣的心理。甚至对于情节恶劣的校园欺凌行为,有些教师也会放弃管教和惩处。而在城市里,即使在教学这一具有专业自主权的领域,教师也能感受到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出于为成绩考虑,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探索心怀不安,当家长认为教法的改变会影响孩子成绩时,可能就对新教法予以抵制,甚至联合要求调换教师。从这些事例上看,家长似乎又成了强势方,让校方不得不如履薄冰、审慎以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普遍抱守的心态。

(三)教育行政部门:“裁判员”和“灭火者”

面对家校关系的难点问题和引爆媒体的冲突事件,教育行政部门屡次做出回应。教育部2017年3月7日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2020年9月23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在教育部第3次部务会议上得以审议通过,并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则的出台显然有矫正教师对犯错学生不作为的用意。2021年4月,家长退群事件被央视报道后,教育部随即在官网发布文件,声明要“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问题,对违反规定、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行为明令禁止,并提出“健全作业布置机制”“提升作业质量”“加强日常监管”等3个方面的措施。

可见教育行政部门非常关注家校生态问题,在家校合作中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和家校热点冲突的化解上,实际上扮演着“裁判员”和“灭火者”的角色。

(四)学生:压力的终端承受者

目前的家校生态就好比高压锅,虽然表面平稳,但内部却隐藏着巨大压力。校方为安全计,在某些方面采取消极的做法以减轻压力,如不批准学生校外自组织性质的活动,其结果是学生相关体验的缩减,压抑着教育本应有的生命气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和获得大自然的陶冶。面对家长对子女学业的密切关注,教师不得不尽力线上线下回应家长提出的问题,处理家校之间各种琐碎事务并审慎规避各种可能风险。教师谋求课堂教学创新甚至也会遭遇家长的阻碍,这些都加剧了教师职业倦怠,不利于提升教育质量,甚至会促发教师离职。近几年,教师离职率显著提升,其中不乏有个性、有鲜明教育主张、有过硬生存技能的教师,个别地方还发生了教师离职的群体事件。[4]有些老师甚至放弃了“铁饭碗”,做起了独立教师。[5]这与现有家校生态下教师压力感的增加不无关系。家长一方则担心孩子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成为失败者,和老师相处时处处注意,谨言慎行。这些压力一旦突破极限而爆发,就会使隐性状态的家校关系问题显性化,前述家长退群事件即是一例。更普遍的是,家长长期的心灵负重难免影响亲子关系,给孩子成长带来伤害。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关系中的上述行为,最终埋单者将是儿童。可见,学生成为家校关系中各种压力卸载、外溢的终端承受者。

三、家校生态问题的多维探因

(一)教育内卷化困局里升学焦虑的持续加剧

时下,“内卷”成为描绘中小学教育现状的高频词汇。有学者认为,内卷(involution),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更宽泛地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6]实际上这样定义并不准确。无实质意义的消耗但又停不下来,大家都要如此,没有多少例外,这才是内卷。由此可见,低水平重复,规模性、持续性是内卷的构成要素。应试教育就具有内卷的性质,上大学成为全国家长心之所向,所谓“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教育目标高度同质化,教育工具化。在高考统一招录的体制下,分数作为裁决胜负的最客观、公平的标准而被普遍接受。于是,备战中高考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中轴,分数不但是学生评价和选拔的唯一指标,也事实上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而与教师的晋升、奖励挂钩,甚至被教师内化为获取职业价值所应追求的目标。在此种教育中,不仅学生负担过累,教师和家长也深感疲惫,但又都深陷焦灼而不敢放松。时间的压榨于是成为必然选择。为了出好成绩,教师大量布置作业,当作业批改量超出教师个人精力所能承受限度时,抓住家长强烈的望子成龙之心要求他们分担就成为“潜规则”。而在超强教育竞争面前,教师被视为关涉孩子前途的最关键角色,家长生怕不小心得罪教师而致使孩子不受老师重视,谨小慎微、收敛个性、千方百计博取老师好感成为家长们的共同心态与实际选择,于是就有了微信群刷屏式点赞、祝福、感恩以及对教师违规行为的隐忍、沉默甚至反向声援。家长的“卑微”与教师的 “强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教育公共品定位下家长选择的匮乏

在我国,教育被设定为公共品,中小学办学以政府为主导,义务教育遵从“就近入学”原则,这一教育管理体制虽然意在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教育作为“国之重器”的战略性,但也意味着家长和受教育者对学校缺少选择权。选择是人永恒的心理需求,选择就孕于人性之中,当择校被禁止,它就只能转入“地下”,一部分家庭会通过各种手段私底下对目标公立学校进行选择。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它往往需要耗费金钱和人情,是家长费尽心思求之才得的,一开始就隐藏着家校之间的不平等性。不仅如此,由于成本较高,即使发现不合心意,也很难再次择校。对民办教育的选择同样存在困难,政府垄断办学模式下,民间办学门槛较高,民间资本流入教育领域不足,整体上看,民办学校供给数量少,布局分散,消费定位贵族化。由于力量弱小,主体意识不足,目前的民办学校实质上多依附于公立学校,且以应试为取向,难以创新办学理念。教育市场分化程度不高,使那些不愿接受就近入学安排的家庭,往往无从选择。公立学校的运转是有财政保障的,不自负盈亏,自然无生存之虞,没有经过市場化的锤炼,服务意识先天不足。但即便如此,受教育者一方也难以选择。此种境况必然决定了家长事实上在家校关系中的依附地位。

(三)社会价值裂变期信任危机投射

教育和社会紧密相关,学校从来不是孤悬的象牙之塔。家校关系必须置于社会大背景中去观察,方能窥见其全貌。当下,社会正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短平快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替代了缓慢的、深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模式。商品经济大潮几乎席卷了一切角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众文化强势崛起,知识总量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在这样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与裂变,传统道德的约束力锐减,信任缺失成为寻常感受。在教育领域,“脱魅”的现代社会使教师的身份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天、地、君、亲同样尊崇的地位不再,教师由旧时代社会价值的代表者,转变为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受教育者也由渴慕学道到追求成才,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被工具理性所驱动。师生交往中原有熟人社会中的情感因素被无情削减,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不信任感明显上升。教师道德影响力、人格感染力显著下降。由于缺少有效约束,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正当的逐利观念也渗透到教育领域,负面的师德信息屡被曝光。所有这些都使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不可避免地衰落。与此同时,随着公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民主化、少子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家长维权意识渐强,学校对家长的防范意识也随之滋长,家校关系陷入信任危机,家长与教师交往时表现出的毕恭毕敬和“讨好”只是表面的利益考量与算计,而与尊重和信任无关;校方所抱守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正是这种信任缺失的明证。

(四)依法治教不足时的各方权责界限模糊

以往的教育管理结构中,学校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代表政府行使国家教育权,因此学校的责权利并没有从教育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学校从机构设置到人事任免,从基建工程到财物管理,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从招生录取到教育教学改革,都缺乏自主权,也因此没有由此产生的责任。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一般都由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这种不平等家校关系,正随着教育市场化的启动而逐渐动摇。教育市场化过程是围绕学校教育而产生的各方责权利逐渐分化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政府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身职能。为了当好裁判员角色,政府必须退出“运动员”角色,将必要的权利和责任下放给学校,学校也因此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权利和责任。但受体制惰性的影响,加上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教育市场化没有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深入,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责权界限也不够明晰。我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都是部门法而非实体法,价值意蕴深,宏观性、政策性、导向性强,而规范性、诉讼性功能相对较弱,学校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法人地位,相应地,也无法让学校承担相应的法人责任。这使得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安全几乎是承担无限责任,管理成本高,精神压力大。一旦意外发生,即使学校已经尽职尽责,甚或责任不在学校,往往也会被追究不放,加之媒体“民粹主义”立场下的推波助澜,学校很难维权证其清白。鉴于此,通过教育行为的“收缩”来保平安,也就成为其行动逻辑。而家校之间出现任何冲突,很容易引发人们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问责,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仍然要担责,不可能是中立的仲裁者,而是责任方。在这种情况下,“不出事”也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期待和要求。在免于被上级部门追责和处罚的心态下,学校方面的收缩策略被进一步强化。学校对家长的防范,反过来又加剧了家长对学校的不满。

四、结论与建议

家校生态失序不是教育中的领域性问题,而是根性问题,是社会问题镜像之折射,宏大又細微,纠缠而隐蔽,需要放置于系统中进行综合治理,社会各方对此都应承担责任。学者们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满足于所谓理论旨趣而对此类困局视而不见,而应勇于担起持续的教育启蒙重任,帮助教育回归其初心和本真,为儿童的一生发展奠基,让儿童生命获得绽放。传媒界在报道家校关系时,需要秉笔直书,而非立场先行,通过客观报道引领公众全面了解事实,防止家校关系上偏颇的站队思维。政府需要以大视野、大格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进入到问题深层机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同时通过激励社会办学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加家长的选择空间,从体制层面缓解教育内卷。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教育法治建设,依法治教,明晰各方权利与责任,为家校之间建立信任提供制度保障。家长、教师乃至学校也需要不断增强自我反思,谋求理性对话,在外在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需要以“戴着镣铐起舞”的精神,做微小的事情,致力于点滴改善。无论如何,美好的家校关系都是一种不可放弃的教育想象。问题解决之道,就蕴于我们对责任的承负中。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杜志英,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261.

[2]广西百色蒋玉芬被停职 当地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N].北京青年报,2019-1-30.

[3]家长崩溃退群,谁为他们减负?[EB/OL].(2020-11-03)[2021-4-27].http://zjnews.china.com.cn/yuanchuan/2020-11-03/256081.html.

[4]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15.

[5]李伟言.工作嵌入理论视角下独立教师形成的归因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9(3):35-42.

[6]丘晓海.到底什么是内卷网[EB/OL]. [2021-4-28].ttps://mp.weixin.qq.com/s/LFxkW0auDyBx9hw0gXdAzw.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家校家长学校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