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小学高段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1-05-25 16:59杨杏娜
南北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探究能力教学策略

杨杏娜

【摘    要】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多渠道地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培养小学高段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笔者通过研究,创设了“课前导学+课堂探究+课后拓展”的课堂模式,并在三个教学环节中探索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的课堂模式和教学策略凸显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高段  探究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2.134

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技术。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学手段的改革,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教育向学习者全面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构建适合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力求学生具有基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小学高段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经过研究,我们构建了“课前导学+课堂探究+课后拓展”的课堂模式,并在三个教学环节中探索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导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落实课前导学,摸准认知起点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这种构建不是生硬的灌输和机械的记忆所能形成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原始的生活经验、内在的认知起点进行精准的摸查。教师可以通过导学单、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探究,并借助信息手段对学生的预学状态和效果进行检查,从而为后续精准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的反馈资料。

以《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为学生推送预学单:1.将古诗读三遍,并进行一次录音,发送给老师。2.圈画出叠词,理解其意思,体会其作用。3.借助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完成这三项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收集、调查和分析,并精准地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基于学生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读好叠词,试着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其次,基于导学单2中的要求,理解叠词的意思,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作用。第三,基于导学单3中的要求,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描述想象到的画面。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路径,明确探究方向

信息技术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合信息时代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课前利用这一优势,对探究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提升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探究的深度。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由于课文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年代久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对人物的认知,教师在导学单中布置了以下任务:1.搜集李大钊的资料。2.了解李大钊牺牲的背景。

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了一些革命烈士的事迹,播放了李大钊的一段视频。之后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李大钊。通过交流课前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学生对李大钊不再陌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有了明确的方向。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推送导学单,让学生明确了自主探究的任务,同时教师摸清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路径。

二、课堂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探究深度。为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有时学生和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仅仅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难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料,增加探究的深度。

比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补充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李大钊的深入感知。在交流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看出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英勇无畏。

这一句对感悟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无法透彻而深入地体会到李大钊忠于革命,为了革命工作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崇高品质。于是在学生们谈完自己的感悟后,教师继续追问:“李大钊是在什么局势下仍不肯离开北京的?请同学们结合你收集到的资料来说一说当时局势有多紧张?”学生联系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教师自己找到的资料,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最后老师又补充了一些资料:作为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向由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的学生开枪,打死47人,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整个北京城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反动军阀大肆搜捕、残害革命同志,地下党组织岌岌可危。军阀张作霖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同志。通过补充资料,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了李大钊对于革命的忠诚。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补充资料,增加了探究的深度。

三、课后拓展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信息技術为课后的拓展探究提供了便利,学生还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推广课外阅读,在课下利用社交媒体向学生推送适合学生的书籍,以多种形式进行书籍推荐。在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拓展阅读。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依托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又一个起点,将课堂引向了课外。【本文系2020年度保定市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依托我校语文课程培养小学高段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ddj2020068】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探究能力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小学高段散文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探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