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2021-05-27 06:53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西西物权爱人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偷”东西的情况。对于幼儿来说,“偷”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对“别人的东西”根本没概念,或者明知东西是别人的却又非常想据为己有,也有可能是觉得“偷”东西刺激又好玩,或者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被父母忽视想获得更多关注等。不管孩子为何“偷”别人东西,对家长来说,都是培养孩子物权意识的契机。

儿子的两次“偷窃”,成为我培养他物权意识的契机

(方先生,30岁,投资经理人)

我儿子1岁半的时候,随我逛超市期间拿了货架上的巧克力攥在手里。同行的女儿说:“我弟偷东西了。”我告诉女儿:“拿了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故意不让别人看到,才说明他有偷窃的主观故意。显然,弟弟没有这样做,你不能说他是偷。”随后我告诉两个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主人许可不能拿走。女儿能够理解超市里的商品没有付钱不属于自己,但儿子懵懵懂懂。

在儿子5岁时的一天,我爱人在收拾房间时发现一支来历不明的玩具手枪,便问儿子枪哪儿来的。儿子先说是他自己的,又说是跟朋友借的。得知他没跟朋友打招呼就“借枪”回来,我爱人责备他:“你这不是偷吗?”女儿也在一旁帮腔:“对呀,他小时候就偷过超市的东西,现在又偷了。”儿子听了委屈地哭了起来。

我从儿子口中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意识到他对“偷”这个词已经有了羞耻感,他边哭边说姐姐坏。我安抚他的情绪之后,问他为什么“借”朋友的枪,他说:“我就是想有个玩具枪。”

我记得作家三毛有篇文章,写她偷妈妈5块钱的经历。当妈妈发现钱不见了的时候,喃喃自语:“奇怪,才搁的5块钱怎么不见了?”三毛感觉到,口袋里的5块钱,就如同汤里滚烫的小排骨一样在烫她的腿。于是,她把钱扔到了墙的夹缝里,故作轻松地提醒妈妈去捡。那次之后,父母给了她零用钱,而她再没偷过父母的钱。

儿子情绪稳定之后,跟姐姐一起看电视。我约爱人散步,边走边聊这件事。我把三毛的故事跟爱人分享,并与爱人达成一致:了解孩子的需求,放下评判的态度,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不能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当晚,我爱人与儿子沟通,兒子说:“我好喜欢奇奇(枪的主人)这把枪,可他不借给我玩。”顺便说一句,我家不允许孩子打打杀杀的,所以从来不买枪械类玩具,这也导致儿子非常渴望有一把玩具枪。我爱人说:“宝贝儿,妈妈知道你特别喜欢这个玩具。但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带回家。在别人不知道或不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拿走,就是偷,是很严重的事情,会被警察抓起来。”女儿则给弟弟出点子:“你可以拿个你喜欢的玩具跟奇奇交换,不能偷。”随后我们再次温习了基本的物权原则: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

第二天,我带儿子去奇奇家归还玩具枪。儿子有些紧张、害怕。我陪着他,鼓励他勇敢面对,也让他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加深他的印象。

奇奇的家长通情达理,笑着安慰我:“小孩子分不清你的我的,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很正常。”然后又表扬我儿子知错能改。回家的路上我再次跟儿子强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这次爸爸陪你归还,下次你得自己处理。”

儿子保证今后不再拿别人的东西,又怯生生地问:“我想要一把玩具枪,能给我买吗?”回家后我跟爱人商量:“男孩子大都喜欢枪械类玩具,爱玩枪战类游戏,这跟暴力没有关系。儿子渴望有一把玩具枪,应该满足他……”爱人被我说服,认同玩具枪与暴力没有必然的关联,同意满足儿子的愿望。

从那以后,儿子拥有了一定的自主购买玩具的权利——他可以用自己的一部分压岁钱买他想要的玩具。当他不再眼气别人的玩具后,偷拿别人玩具的行为自然也就消失了。

先把物权保护好,才有成长与分享

(孙女士,27岁,全职妈妈)

我是一对龙凤胎的妈妈。儿子西西在两岁时迸发出强烈的物权意识,恨不得全世界都是他的——撕纸的碎屑舍不得扔;妹妹碰一下他的水杯他就挥拳相向;与妹妹并排坐在沙发上时,他恨不得在两人之间画一条“三八线”……

看他如此斤斤计较,还对妹妹推搡动粗,我很担心他养成自私、不友爱的坏习惯,于是发动家人故意让他分享食物、玩具给妹妹,他因此更加讨厌妹妹。

一天,一位做早教工作的大学同学来我家玩,目睹了我家俩孩子之间的抢玩具大战。我责备西西太小气,同学问我:“那你能不能把你的老公、钻戒、名牌包与我分享呢?如果不能,为什么要西西分享给妹妹呢?你要换位思考,西西连基本的物权安全感都没有,每天都在捍卫自己的物品所有权,怎么会愿意分享呢?”

同学告诉我,男孩发育慢,往往要再长大一点,小脑瓜儿再聪明一点,才会明白互惠互利的道理。同学建议我,在西西开窍之前,一定要尊重他的物权,让他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安全感。她说:“孩子在秩序敏感期都有很强的物权意识,这个东西是他的就是他的,不能随便和别人分享。你一旦强迫他分享,他就会不安。”她还说,这么大的孩子,需要在足够明白自己的物权受保护的情况下,才不会去侵犯别人的物权。

经同学指点,我与两个孩子一起制作了一些姓名贴,分别贴在他们的玩具、杯子、小椅子与书包上。日常用的洗手液、擦手毛巾之类的我都买双份,让他们各用各的,尽量避免共用物品导致西西觉得自己的物权受到侵犯。我还告诉西西:“你保护自己的东西是对的,但对妹妹动粗是不对的。你可以用语言表达,比如告诉妹妹:‘这是我的,你不要动我的东西。”

我也看到西西强烈物权意识的背后,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秩序感很强,自己的玩具自己会收拾得很妥当。如果我的鞋子乱放,他会帮我归类摆好。但如果一家人一起从外面回到家,把鞋子一脱胡乱放在一起,他会急得哇哇叫,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他是想让大家都把鞋子放好,但表达不出来,所以才会着急。于是我告诉他,家里有些区域是公共的,大家的东西都可以放在那里。我们都先各自管好自己的区域,把自己的东西摆放整齐,再考虑如何管理公共区域和别人的东西。

对比我的两个孩子,女儿理解能力更强,早早体会到分享所带来的好处;儿子却体会不到分享的乐趣,反而觉得自己是被欺负的,有种“东西被抢走”的憋屈。他听不懂“一会儿就还给你”“不要小气”等话语的含义,而且表达能力有限,只会以抱住自己的东西不撒手、发脾气、往回抢、动手打人等肢体语言来捍卫自己的物权。

鉴于这种情况,我将“分享”这个词改为“交换”。比如,他想玩妹妹的滑板车,妹妹让他用自行车来交换。一物换一物,他渐渐接受了交换的概念。我又教他第二个词“借一下”。西西逐渐意识到“人家借我的东西”与“我的东西被人夺走”是有区别的,体会到分享可以玩到更多种类的玩具,那是一种更高的乐趣。

每当西西表现出小家子气时,我就想办法尽量消除他对自己的东西会被夺走的担心,比如建议他与别人约定可以玩他的玩具多长时间,损坏了要赔偿等。有小伙伴来玩的时候,我允许西西藏起他不想分享的东西,告诉他剩下的东西就是可以分享的。这样既能培养他的分享意识,又能保护他的物权。

西西偶尔对妹妹慷慨时,我就及时表扬他,为他的进步鼓掌。在妹妹那里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后,西西也渐渐学会了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之前他经常自己玩自己的,只关注自己的东西;现在他一边自己玩,一边观察别人怎么玩,与小伙伴之间有了更多互动、互助。

培养孩子物权意识的几个雷区不要踩

(周园长,幼儿园特级教师)

大多数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探索自己对物品的所有权,物权意识渐渐变得敏感,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表现在语言方面,孩子会重复使用“我的”等词汇;动作上会伴随攻击行为;情绪方面会对“入侵者”表现出激动、敌对等。美国有首儿歌名为《幼儿所有权法则》,生动表现了这一时期孩子的物权敏感: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如果东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那东西我刚拿过来,就是我的;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远不会看来是你的;如果我在搭积木,所有的积木都是我的;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你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這首儿歌也说明,幼儿的物权意识处于混沌状态:一方面强烈渴望物权,另一方面对于“我的”“你的”“公共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有时会分不清某个东西到底属于谁的。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不仅要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分享,还要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尊重别人的物权。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时有几个雷区,家长千万不要去踩。

强抢孩子手里的东西,或强迫孩子分享。孩子的小主人精神与责任感,是与某些物品相关联的。大人若强行从孩子手中抢夺东西,会给孩子造成阴影。他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这些东西的主人,甚至产生自卑情绪,引发心理焦虑,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总被强迫分享的孩子,则会从根本上缺乏对物权的尊重,他会觉得,既然我要大方地分享我自己的东西,那别人的东西我也可以随便拿。

真正的分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从动机上,孩子的分享行为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孩子通过这种行为能获得愉悦和满足。

以不恰当的语言逗弄孩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宝宝在吃零食,家长说:“让我尝一口吧?”宝宝真要让家长吃的时候,家长又说:“我不要,我是逗你玩的。零食都是我买的,我就是看看你大方不大方?”

家长一定要记住,当孩子愿意分享时,要接受并说“谢谢”。不然,孩子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或是习惯这种“假分享”而拒绝真给予。另一方面,既然零食给了孩子,那就是属于孩子的,说“零食都是我买的”,会让孩子对零食的所有权感到困惑。

擅自处理孩子的物品。有的家长不征求孩子的意见,擅自处理孩子的衣服、玩具,甚至把孩子积攒、收藏的小玩意儿扔掉,这不但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同样会给孩子带来物权混乱,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物权意识。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西西物权爱人
种子西西的烦恼
愚蠢的代价
事实物权:理论困境与出路
误会了怎么办
再见了,我的爱人
亲密爱人
物权法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浅析物权请求权的时效问题
爱人
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