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培育路径研究

2021-05-28 15:00刘永芳张益祥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旅游

□刘永芳,张益祥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1 山西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1.1 山西省特色小镇潜在资源概况

“世界文明看中国,华夏文明看山西”。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延绵至今,中华民族上下5 000 年历史由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现得以证实。山西省辖11 个地级市、117 个县级行政单位和564 个镇,每个古村落的旅游资源都值得深入挖掘,这为建设特色小镇和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后备力量。

大同市是九大古都之一,有“北方锁钥、中国煤都”之称,其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历史韵味浓厚,境内留存了赵、汉、北魏、明4 代古长城、烽火台和众多庙宇,有600 多年历史的古堡群以及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有土林、云岗石窟、温泉等景点,还有烧制陶器、剪纸、木偶戏、手工醋、石磨豆腐、编制箩筐等手工艺品。

朔州市位于桑干河上游,拥有崇福寺、应县木塔、杀虎口、朔州老城等景点,历史上涌现出班婕妤、张辽、尉迟恭等杰出人物,有宋家大院、辽金古城、宋明长城、原始森林等古迹,建成了畜牧业养殖园区、农业科技园、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一批产业园区。

忻州市素有“晋北锁钥”之称,是“中国杂粮之都”,有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汾河源头、老牛湾等著名景点,有明清古城、宋金古桥、元代庙宇、晚清西式建筑、悬崖栈道、万年冰洞、悬棺与悬空寺等古迹,有国共合作的忻口战役、支部旧址、烈士堂、毛路纪念馆等红色遗迹。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的西侧,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和革命老区,有北武当山、碛口古镇、卦山、庞泉沟、酒都杏花村等旅游景点,盛产红枣、酸枣、桃、核桃,有建筑、铸造、采矿、机械加工、制药等企业和数个工业园区,还有金代墓葬、清代古建筑群、石头窑洞等遗迹。

太原市是历史文化古都、优秀旅游城市,有历史悠久的太原古城和太原八景,有国家级地质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晋祠,有诸多博物馆、寺庙、公园等,有瓜薯基地、药材种植基地、葡果基地等。晋祠大米和张拔白桃曾是宫廷贡品,烧酒酿造工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塔”“东湖”两大醋业品牌享有盛名。

阳泉市是我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有阳泉“三宝”黑(煤)、白(铝矾土)、黄(硫铁矿),发展了陶瓷、紫砂、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有狮脑山、翠峰山、藏山、娘子关、冠山等著名景点,还有明、清、民国建筑数千座以及泉眼数百处。其中,石家大院是著名作家石评梅的祖居。

晋中市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是太原经济圈核心城市,也是山西省铁路、公路枢纽之一,矿产资源丰富、植物种类齐全,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其著名景点有榆次老城、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

临汾市东依太岳、西临黄河,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享有“棉麦之乡、膏腴之地”的美誉,境内有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汾河公园等国家级景区。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总体呈盆地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公路、铁路、机场齐聚,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评为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十大魅力城市,有太行山大峡谷、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黄崖洞兵工厂景区、太行龙洞等旅游景点。

晋城市古称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丹河和沁河流域中下游的盆地,东、南依太行和王屋二山,西依中条山,北靠丹朱岭、金泉山,是兵家必争之地,水系颇多,以自然资源丰富著称,交通便利,旅游景点众多,有冶底岱庙、青莲寺、羊头山石窟、景德桥、长平之战遗址群等名胜古迹。

运城市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盐运之城”得名,有山西最大的淡水湖——伍姓湖,有硝池、汤里滩、鸭子池、北门滩等天然湖泊,还有鹳雀楼、五老峰、舜帝陵、禹王城、李家大院、盐湖等1 600 余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

1.2 山西省特色小镇概况

目前,山西省有11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入围2016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的有3 个,分别是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入围2017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的有8 个,分别是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朔州市怀仁市金沙滩镇、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吕梁市汾阳市贾家庄镇和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这些特色小镇绝大多数是依托当地人文历史发展旅游的文旅小镇。

建设特色小镇不仅要抓住特色资源,引入市场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彰显小镇的“特色”创意。

山西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的通知》,并提出未来3~5 年大约投资1 200 亿元建成40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的规划目标。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全面建设黄河、长城和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省构建集“文化+农业+生态+产业+旅游”于一体的、全域发展的新模式。

山西省绿色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森林康养产业再添新军,提出到2035 年山西省建成森林康养100 个、森林康养特色村500 个的目标,形成“一核、二翼、十二集群”的产业布局。山西省各市招商引资,发展新业态,积极打破传统的政府投资模式,加强美丽新农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其中,晋中市适时提出了“放开经营、多元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旅游方针,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实施“跟着资源走、跟着市场走、跟着创意走”的战略,大力发展农林文旅康产业。未来,特色小镇将成为众多行业发展的新平台。

1.3 山西省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美丽新农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搞得如火如荼,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众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特色小镇类型单一、挖掘不深。建设特色小镇的核心观点是“立足特色产业、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完备软硬件设施、美化生态环境,实现产城人文景的协调发展”。在《中国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研究报告》中,将特色小镇大致分为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新型产业型、特色产业型、交通区位型、资源禀赋型、生态旅游型、高端制造型、金融创新型和时尚创意型。山西省11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偏重历史文化、休闲观光,而很少涉及高端制造业、新型产业等,在资源、文化、创意、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有待深度挖掘。

二是社会资本进入不足,出现资金瓶颈。特色小镇建设周期长,资金耗费大,见效慢,需要有耐心。特色小镇资金来源主要有3 个方面,分别是政府资金、各大银行推出的服务特色小镇建设的金融产品及社会资金投入[1-2]。山西省建设特色小镇的资金大部分源于政府投资。虽然PPP 模式早已经成为解决政府类项目融资难的突破口,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存在项目数量少、投资金额少、落地难等问题。在山西省建设特色小镇时,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又遇商业银行收紧对政府类项目的融资政策,导致政府成为最主要的出资者。

2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案例

每个特色小镇的形成发展都有一定模式,对其模式进行研究能为其他小镇设计运营提供经验和借鉴。

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从产业角度可分为旅游产业主导、“旅游+其他产业”双驱动、其他产业主导3 类。旅游产业主导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红色旅游等文旅小镇,而其他产业相对薄弱[3-4]。“旅游+其他产业”双驱动是旅游产业带动农业、时尚、环保、文艺等产业发展,而这些产业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其他产业主导是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出发,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科技、贸易物流、金融业等宜居小镇。

从开发角度,可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共建(PPP)。政府主导即政府大包大揽,前期规划设计,后期招商引资,容易吸引企业入驻,但会增加地方债务。企业主导即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建设,让企业发挥主动性,根据产业优势建设符合自身定位的小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降低政府财务负担。政企共建即政府与企业之间合作,政府负责前期的规划引导和财政补贴,一家或多家企业构成的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成立特别项目公司作为PPP 项目实施的主体,引进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有利于扩大社会资本进入[5-7]。

从市中心辐射范围角度,可分为城市近郊、城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城市近郊即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辐射、政策、资金、劳动力等建设特色小镇,发展为大城市的“后花园”。城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则依托农业、山水、古遗迹、特色产业等当地优势建设特色小镇。

两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中,城市近郊占比30%,城市远郊占比27%,乡村地区占比43%;旅游产业主导和“旅游+其他产业”双驱动占比62.8%,其他产业主导占比37.2%。

城市远郊和乡村地区普遍基础设施薄弱,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工业分布少而散,历史性建筑、文化遗产分布较多,因此发展旅游产业主导以及“旅游+农业”“旅游+工业”等传统产业双驱动的小镇最多。这些小镇几乎都采取政府主导的开发方式。

城市近郊得益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聚集、区位优势等利好,发展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等其他产业为主导的小镇颇多,其中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政企共建已经成为主流开发方式。我国一些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归类和总结如表1 所示。

表1 我国一些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2.1 贵州者相镇经验

者相镇成功模式:政府设计、规划和招商,全民、全行业参与,院校合作,名师点评。

者相镇位于贞丰县东北部,距离县城18 km,地处云贵高原的西部地区,远离大城市,有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小镇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高低起伏,北盘江从中穿过,有三国文化古城、双乳峰、纳孔布衣古建群、土布生产技艺等,坐拥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政府整合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项目,让全民、全行业参与进来,在千户布衣寨建成“一园四区”,吸引杭州畲凤创意文化有限公司等20 家龙头企业入驻,通过“三变四化”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者相镇紧紧围绕当地文化产业,引进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传统土布生产技艺和文化创意园平台,吸引浙江商会等20 余家企业投资,建成土布匠坊、土布创意馆和双创孵化园区,打响“乜花果”品牌。土布匠坊邀请浙江、山东的土布老师讲授,让人们体验加工过程,让更多的人走进土布文化。土布创意馆聚集广州美院、贵州民族学院等院校师生和国内外50 多名设计师,开发设计1 000 多套土布衣服、饰品等。双创孵化园区邀请国际设计大师点评原创设计出的土布服饰,携手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进行安全验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

独特的地貌,特色的纳孔布衣文化产业,以及三岔河国际露营基地、董菁相湖渔村等,为山地户外运动等旅游产业提供了载体。服务中心、民俗客栈、酒店等配套服务的完善,以及马拉松、热气球、徒步、登山、滑翔等活动的开展,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旅游产业和布衣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带动了农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的兴盛。商品粮基地、肉牛养殖场、布衣墙纸、苗族套裙、银饰等成为者相镇居民发家致富的“法宝”。

2.2 山西大寨镇经验

大寨镇成功模式:政府规划和引导,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大寨”品牌打造。

大寨镇位于昔阳县南郊207 国道和刘皋公路交汇处,境内有陈永贵故居、郭沫若诗碑、周总理纪念亭、圣天洞、天齐庙、红叶绿柳、蒙山烟雨、古寺园林、石马寒云等古迹。

在政府带领下,大寨镇致力于发展农业、工业和旅游三大板块。在农业方面,延长产业链,精做双胞菇,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有大寨工贸园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家星火计划密集区3 个园区和5 个示范区。工业方面,围绕煤、酿酒、热电,推动晋龙煤业、德兴隆酒业、高家岭变电站和热电联产项目发展,集团公司注册“大寨”商标,大寨水泥、大寨黄金饼、大寨制衣、大寨羊毛衫荣获全国著名商标,打响了“大寨”品牌。旅游业方面,加强餐饮、住宿、民俗服务、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申报大寨“5A”级景区。

大寨镇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产业,协调煤炭、农业、种植业、制造业、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实现了“旅游+其他产业”双驱动发展。

2.3 陕西武侯镇经验

武侯镇成功模式:政府规划设计,多渠道筹融资解决资金瓶颈。

武侯镇位于勉县城西5 km 处,镇旁有108 国道和309 省道,镇内有武侯祠、马超墓、诸葛亮读书台、万寿塔、古阳平关遗址等历史古迹,有汉江、咸河、黑河穿境而过,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田园风光雅致,是陕西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名镇。

小镇采取政府主导的开发方式,依托三国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设计了空间上协调、功能上互补的“一街两廊三区”的形态结构。在民居改造项目上,采取“县上资金补一点、包抓单位帮一点、群众自己筹一点”的方式,解决资金瓶颈。建立“助保贷”融资平台,筹措政府风险补偿金,由旅游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小镇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农家乐、餐饮业、住宿业等行业发展,进而推动镇内三粮液酒厂、天元面粉厂和达峰精米加工厂等企业发展。通过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 模式等融资路径,推动小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建设,改造便民服务中心、卫生院、学校等,服务辐射范围内全镇所有村。

2.4 浙江诸暨袜艺小镇经验

诸暨袜艺小镇成功模式:政府引导整治,企业主导开发,产品精细化、创意化。

浙江诸暨袜艺小镇地处诸暨新老城区交汇处,杭金线、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和绍大线交汇于此,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开发方式。2014 年政府推出“六大专项整治”,倒逼6 000 多家袜企转型升级,最终留下3 000 多家精英企业,由这些企业组成大唐袜艺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由量到质、由制造到创造的飞跃。

小镇的外围轮廓像一只巨大的袜子,按照区域划分为“智能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智能硅谷”是智能制造功能区,包括海迅两创园、圣凯科技园和天顺精品园,通过建立智慧工厂和产业链重组分工,极大提高智能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时尚市集”是文化和旅游的载体,由袜业智库、滨水休闲、文化长廊和艺术村落构成,深度挖掘文化历史脉络,打造“文化+”形态,3 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58 多万人次。“众创空间”是小镇的创新创业基地,聚集了各路人才和各行业精英,包括电商园、大学生创业园、中国针织原料市场、物流园区等。小镇精准定位“艺”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把产品做精做细,推动创新创业,聚集人才,使大唐袜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2.5 湖南禾青镇经验

禾青镇成功模式:政府指导和PPP 模式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定位发展贸易服务。

禾青镇位于冷水江市南部,省级公路、市级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禾青镇传统产业是以复合肥为中心的煤化工和以水泥、耐火材料为龙头的建材生产,最终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等后果。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钻研全国小镇成功案例,出台多项指导文件,整合各部门资金,探索PPP 合作模式,搭建融资平台,结合当地特色,集中建成“商贸片区”“旅游片区”“工业片区”“农业片区”“商住片区”5 个片区。通过招商引资,聘请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规划设计,整治环境,完善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传承文化,构建休闲农业体系。

小镇已经从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发展,转变为以贸易服务为核心的宜居小镇,打造了“绿色贸服”“文教贸服”“交通贸服”“智慧贸服”四大板块。农业方面,形成航空生态农业、油茶树、高产粮油、无公害绿色蔬菜、葡萄、杨梅6 个特色农产品基地,以“瑞生源”等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模式,打响了杨梅酒品牌。工业方面,形成以华新水泥、耀华冷耐、天天鑫物流等为依托,以建材、循环经济、物流为主导产业,建成集生产、加工、配送为一体化的园区。旅游业方面,以大乘山、资江、观光农业等为依托,打造冷水江市的“后花园”。

2.6 吉林红旗绿色智能小镇经验

红旗绿色智能小镇成功模式:PPP 模式,传统汽车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打造汽车历史文化。

红旗绿色智能小镇位于长春市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小镇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吸纳80 家企业入驻,吸纳就业3 万人,获专利120 项。小镇采取政企合作方式建设。长春市政府与中国一汽成立国家级开发区——汽开区,发布红旗绿色特色小镇战略。汽开区与中国一汽展开深度研究,并联合长城控股集团组建长春市长盛开发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小镇建设运营的主体,打造以“智慧城市与交通”“智能制造与汽车”“品质生活与优美生态”为理念,以红旗品牌为名片,以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为支柱,以工业旅游、古建保护为基础的特色小镇。在汽车领域,除聚焦汽车核心配套产业链外,拓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在工业旅游方面,建成汽车文化博物馆、汽车历史文化街、红旗观光厂、汽车文化主体公园等,让游客感受到小镇60 年积淀的汽车文化。

3 山西省特色小镇培育路径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境内沟壑纵横、重峦叠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以种植小杂粮为主;第二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节能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逐步增加;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管辖的11 个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条件为山西省打造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市内影响力的特色小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育特色小镇有逻辑、有路径可寻。如图1 所示,精准定位小镇的特色资源,根据特色资源确定小镇的发展方向(即产业类型);然后定位小镇所处的辐射范围,根据辐射范围确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最后确定小镇的整体培育方式。应从发展方向、辐射范围和开发模式等角度,具体分析培育特色小镇的策略。

3.1 发展方向的角度

特色小镇可以分为旅游产业主导、“旅游+其他产业”双驱动、其他产业主导3 种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小镇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不同产业类型小镇,有不同的培育要求。只有挖掘小镇特色资源,找准小镇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成功构建有影响力的小镇。

旅游产业主导型特色小镇的核心任务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感受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而旅游注重“游”和心灵体验。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浓厚的小镇,要挖掘出本地独特的文化内涵[8]。在空间布局上,既要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修缮,做到少拆多改,又要引进专业机构和人员,设计有创意的集聚区,培养一批吃住用游娱购等特色产业,还要创建发展新路径,调动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延伸旅游产业链[9]。

“旅游+其他产业”双驱动的特色小镇,是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工业的发展,工业、农业的发展拉动旅游业的兴盛,采用“农户+种植基地+游客采摘”“农户+食品加工业+体验”“工业+旅游”“互联网+旅游”等形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应做到产业间相互衔接,使产业形成集聚。

其他产业主导的小镇,既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也不同于发展旅游产业的风景区,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终达到“产、城、人文”协同发展。在机制上,应做好“加法”“减法”,引入创新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在生产上,应整合市场资源,引进人才和企业入驻,打造从研发、制造、贸易、物流到文化内涵挖掘等全方位发展的产业。在某一领域做精做细,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小镇。

3.2 辐射范围的角度

随着特色小镇到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受到的辐射影响力也在变化。离市中心越近,影响力越强;离市中心越远,影响力越弱。按照城市近郊、城市远郊和乡村地区的顺序,受到市中心溢出效应影响越来越小。

城市近郊离市中心最近,交通及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人才、资金、信息、政策易聚集,更容易打造“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其他产业主导的专业特色小镇。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特色小镇建设要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中,形成合力,共同进步,避免单打独斗;二是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特色化,完善基础设施,不搞大拆大建,避免铺张浪费;三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居住空间、生态环境,做到小而精,起好承接作用,既减轻大城市压力,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城市远郊和乡村地区远离市中心,以传统产业为主,经济薄弱,迁出人员多,基础设施欠缺,特色不突出,因此挖掘特色资源、人口导入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生态环境,打造舒适生活空间;二是挖掘特色资源,强调“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做到历史资源文旅化、农业资源现代化、传统产业资源转型升级化,这“三化”都离不开创新和技术;三是人口导入,培养并吸引一批专业人员回乡工作,引进相关产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产、城、人文”协同发展。

3.3 开发模式的角度

在城市近郊,企业主导和政企共建是主流模式;在城市远郊和乡村地区,政府主导是主要模式。不同的开发模式遇到的瓶颈不同,对特色小镇的培育方式也不同。

政府主导开发模式下,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制定政策,更易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和调动全民积极性,但容易遇到资金瓶颈,因此解决融资困境是重中之重。一是调动特色小镇内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资本。二是建设筹融资平台,整合市场资金。三是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建特色小镇。

企业主导开发模式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建设特色小镇。此模式下,政府起辅助作用,应为小镇建设提供倾斜政策。一是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提供成本洼地、税收补贴等,为引进的人才和企业提供保障。二是政府成立协调中心,驻扎项目一线,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提供方便。三是政府应完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联合共建或垫资代建产业用房,减轻企业选地、建设的困扰。

政企共建开发模式下,政府与企业合作成立运营公司,运营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开展小镇建设。政府创建优化服务机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创新创业,扶持产业成长,提高生活便捷度。企业抓住特色资源,做精做强某一产业,形成“资金+”“人才+”“互联网+”等产业生态。政府与企业达成合作,利用政府扶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采用PPP 模式,应基于当地雄厚的产业基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双方的权责利,维持契约精神。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旅游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