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

2021-05-28 05:59刘立刘春云李俊义马智慧张雨青
实用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总分医务人员弹性

刘立 刘春云 李俊义 马智慧 张雨青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101);3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650041)

2019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国内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暴发式增长的态势,国外输入的压力巨大。广大的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无疑是抵御病毒传播的第一条防线。一线医务人员的应激反应、心理状态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1-4]。医务人员面对新发的、认识较局限的COVID⁃19疫情,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无时不刻在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不免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症状,这不仅给医护人员自身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可见,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患者病情的转归,也会影响到抗击疫情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显得很重要和关健[5-7]。

本院是昆明市COVID⁃19患者筛查和集中收治的定点医院,2020年1月在云南省率先成立CO⁃VID⁃19防治指挥部,组织全院1 000余名职工积极投入抗疫工作中,也是云南省收治确诊COVID⁃19患者最多、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零复发的医院。但COVID⁃19病毒的不确定性和严重后果,都会给一线医护人员带来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8]。而心理弹性是个体在经历逆境、创伤或其他重大压力事件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弹性能让医护人员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镇静,并以积极的方式进行应对,以保持身心健康。但心理弹性同时会受人口学特征、疾病因素、工作因素、时间因素、家庭社会支持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加医护人员的心理弹性,有利于降低其负性心理,更好的诊治COVID⁃19患者而控制COVID⁃19疫情。为掌握抗击COVID⁃19期间的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保障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为疏导其心理情绪提供依据,课题组对本院工作在防控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进行发放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应激反应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医务人员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下的心理困扰、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顺利完成各种突发传染病的救治任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4月抗击COVID⁃19疫情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参与抗击COVID⁃19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具有相应岗位的执业资格;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非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实习或进修人员;有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有精神病史者;参与抗击COVID⁃19疫情工作<3 d。共通过微信、电子邮箱、QQ、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工具对在抗击COVID⁃19疫情期间奋战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由于抗疫工作第一线人员采取轮岗制,均在抗疫工作结束后半年内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5份,回收有效问卷410份,问卷回收率为96.5%。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调查。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问卷调查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由课题组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岗位、是否接触确诊患者、工作年限、学历、抗疫时间、突发公卫事件经历等。

1.2.2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重新体验维度、回避/麻木维度、警觉性增高维度,共3个维度1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从一点也不、有一点、中度的、相当程度的和极度的分别赋值1~5分,按总分进行评价,得分范围17~85分,得分越高表示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越重。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9]。

1.2.3 心理弹性量表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采用Lidert⁃5点评分法,各维度从“从不”至“几乎总是”依次为0~4分,各维度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的水平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6[10]。

1.2.4 社会支持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评分方法是各项目之和,得分越高说明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该量表信效度较好,应用广泛[11]。

1.3 资料收集方法通过微信、电子邮箱等现代通讯工具发放调查问卷,告知调查对象测试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匿名统一测试,填写完成后自动检测,无缺漏项后提交完成。最终回收410份,有效回收率96.5%。

1.4 质量控制本研究一般资料的收集、变量的选择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经专家咨询,反复修改确立;调查人员经过多次交流培训,熟悉问卷内容;卷首统一的指导语说明研究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以防偏倚;将所有的条目设为必答题,并自动检测缺漏项,以保证问卷的完整;设定每台手机、电脑、邮箱只能提交一次问卷;研究对象如有疑问,由研究者采用一致的标准进行解答;回收的数据由多人核对整理。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表收集具体资料,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对两组心理弹性的社会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比较;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在抗击COVID⁃19疫情的410名一线医务人员中,男61例(14.9%),女349例(85.1%);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2.93岁,其中≤20岁168例(41.0%),31~40岁169例(41.2%),40~50岁63例(15.4%),>50岁10例(2.4%);从事护理岗位者253例(61.7%),医疗岗位115例(28.0%),其他岗位(控感、护工、检测核酸人员等)42例(10.2%);学历分布情况、职称、用工性质、生育情况、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公卫事件处置、防控培训等情况见表1。

表1 一线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及心理弹性因素分析Tab.1 General situation of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and Analysis of factors of mental resilience±s

表1 一线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及心理弹性因素分析Tab.1 General situation of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and Analysis of factors of mental resilience±s

分布[例(%)] 心理弹性得分F/t值P值项目 分布[例(%)] 心理弹性得分F/t值P值0.7360.462科室0.5910.707 61(14.9)63.65±7.11普门63(15.4)61.63±7.66 349(85.1)62.89±7.56发热门诊75(18.3)62.24±9.37项目性别男 女年龄≤30岁30~40岁40~50岁>50岁学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民族汉少数民族独身子女是 否婚姻未婚已婚离异及其他生育状况未育育1孩育2孩及以上职称初级中级高级岗位护理医生其他168(41.0)169(41.2)63(15.4)10(2.4)69(16.8)163(39.8)125(30.5)53(12.9)258(62.9)152(37.1)140(34.1)270(65.9)136(33.2)262(63.9)12(2.9)137(33.4)257(62.7)16(3.9)184(44.9)147(35.7)79(19.3)253(61.7)115(28.0)42(10.2)63.21±7.50 62.63±7.67 63.38±7.32 63.35±5.96 61.15±8.26 62.84±7.25 63.09±7.43 64.17±7.21 63.22±7.20 62.63±7.97 63.44±7.96 62.78±7.24 63.41±7.54 62.89±7.56 60.86±5.27 63.47±7.54 62.92±7.46 60.32±1.85 63.47±7.53 62.12±7.58 63.85±7.35 62.78±7.50 63.23±6.99 63.69±8.82 0.264 3.044 0.78 0.714 0.716 1.309 1.147 0.337 0.864 0.002 0.436 0.398 0.489 0.271 0.330 0.714隔离病房确诊病房ICU工作年限5年以下5~10年10~20年20年以上抗疫时间<15 d 15~20 d>20 d公卫事件经历无 有接触确诊患者无 有消毒防护充足不足防控培训充分一般不足用工性质合同人事代理编制130(31.7)99(24.1)43(10.5)80(19.5)240(58.5)80(19.5)10(2.5)113(27.6)295(72.0)102(24.9)271(66.1)139(33.9)61(14.9)349(85.1)276(67.3)134(32.7)272(66.3)83(20.2)55(13.4)165(40.2)193(47.1)52(12.7)63.86±7.83 63.80±6.71 63.45±8.32 64.07±8.11 62.34±7.37 63.89±7.31 63.35±5.96 63.34±6.92 62.39±7.95 63.78±7.17 62.04±7.46 64.91±7.58 62.34±7.54 63.11±7.49 66.68±7.81 61.22±6.65 67.85±7.97 65.74±6.49 61.19±6.99 63.30±7.54 62.40±7.50 64.28±7.24 1.56 1.305 4.602-0.745 7.356 28.361 1.513 0.199 0.272 0.001 0.457<0.001<0.001 0.221

2.2 一线医务人员应激反应、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得分情况一线医务人员应激反应(包括总分及重新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三个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包括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得分)的具体情况,结果见表2。以心理弹性的全国常模[12](65.40分)为界值,将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分为低于全国常模组和高于全国常模组,比较两组应激反应、社会支持情况,见表2。

2.3 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单因素分析参与COVID⁃19救治的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学历、公卫事件经历、消毒防护和防控培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应激反应、社会支持得分情况及心理弹性低于全国常模与高于全国常模的比较Tab.2 The scores of stress response and social support and comparison of stress response an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groups with lower mental resilience and those with higher mental resilience than the national norm±s

表2 应激反应、社会支持得分情况及心理弹性低于全国常模与高于全国常模的比较Tab.2 The scores of stress response and social support and comparison of stress response an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groups with lower mental resilience and those with higher mental resilience than the national norm±s

项目 得分 心理弹性低于全国常模组 心理弹性高于全国常模组t值P值应激反应总分31.59±9.0135.42±8.5124.99±5.2813.565<0.001重新体验9.45±3.1110.13±3.168.27±2.666.064<0.001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11.46±4.22 9.01±2.89 39.32±5.94 10.81±3.45 20.28±3.02 8.21±1.84 13.41±3.85 9.22±2.92 36.07±4.49 11.26±3.35 18.52±2.04 8.54±2.09 8.10±2.28 8.65±2.82 44.96±3.37 11.36±3.51 23.32±1.74 9.18±2.85 15.412 1.903-21.052-0.142-24.145-2.402<0.001 0.058<0.001 0.887<0.001 0.010

2.4 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将总分低于全国常模65.40分[12]赋值为0,高于全国常模为1,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及创伤后应激反应和社会支持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

表3 COVID⁃19疫情下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ental resilience of front⁃line medical personnel under the Covid⁃19 epidemic

3 讨论

3.1 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2019年底的COVID⁃19发生较急,传染性较强,传播范围广泛,并且人类对这种传染性疾病的认识较局限,人力资源也严重缺乏,防控物质严重短缺。医务人员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这次疫情中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13]。本研究结果表明,COVID⁃19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得分偏低(63.01±7.49)[14],分析其原因:(1)早期人类对COVID⁃19的认识较局限,包括对其致病性、传染性、传播途径、诊治、预后等均认识不充分;(2)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医护人员自身如何防护,避免感染,尚没有有效和统一的规范;(3)大部分的一线医护人员均缺乏处置突发传染病事件的经验;(4)早期防护物资一度短缺,医护人员自身的防护没有保障;(5)社会及民间对COVID⁃19病死率的遥言的传播。本研究中,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生育情况、职称、岗位、工作时间、抗疫时间、月收入等人口学因素并不影响一线抗疫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分析原因:(1)我院为专门收治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定点医院,平常收治的多为各种传染病;(2)平常均接受过常见的传染病的培训和处置;(3)医院每年均进行新发传染病的应急演练。但学历水平越高,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心理弹性水平得分越高,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者,相对能理性面对和认识COVID⁃19的危害,承受能力相对更大;其次,有公共卫生事件经历的医务人员在抗疫过程中,心理弹性得分较高,表明经历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者,经验相对丰富,面对新的传染性疾病突发时,相对能较平稳接受和处置[15-16];另外,消毒防护是否充分和防控培训是否充分也是影响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因素,表明医务人员要做好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培训和认识,及时更新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防护,至关重要。

3.2 不同的心理弹性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社会支持的变化心理弹性低于全国常模组和高于全国常模组两组间比较,应激反应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新体验、回避/麻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警觉性增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总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客观支持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创伤后应激反应越小,社会支持越大,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所以一线医务人员创伤后应激反应与心理弹性关系密切,是心理弹性的重要预测变量。心理弹性对外界的负面刺激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并且有个体差异,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当社会支持加大时,个体的心理弹性呈正向发展,心理调整能力就会得到加强[17]。因此心理弹性、创伤后应激反应和社会支持的关系能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行为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3.3 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的心理弹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毒防护、防控培训、应激反应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独立因素。创伤后应激反应可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而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弹性。此结果说明,创伤后应激反应是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而社会支持是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心理弹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稳定和提高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的路径是采取多种方法或途径降低一线抗疫医务人员的创伤后应激反应,这不仅仅包括给予其足够和充分的新发传染病的知识培训,同时也要给予充分的防护[18-19];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增强医务人员的保护性因素,以提升其心理弹性,通过人文关怀、家人鼓励、单位支持等方面有效提高和增强心理弹性,这些都是新发传染病期间及疫情过后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20]。

3.4 局限性本研究为单中心的研究,需要多中心的数据进行验证。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多变量、多路径作用下的心理弹性模型对一线抗疫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总之,医务人员在面对新的未知突发传染病事件时,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心理弹性偏低,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而社会支持能影响并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因此,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激反应、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对医务人员顺利处置和应对各种未知的突发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总分医务人员弹性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